甘肃省西和县元滩子金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021-12-05 04:25尹晓军
世界有色金属 2021年4期
关键词:云母铅锌矿灰岩

尹晓军

(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天水矿产勘查院,甘肃 天水 741020)

1 区域地质背景

元滩子金铅锌矿分布在西成铅锌矿田西部,地处西秦岭海西褶皱系的东段。主体隶属于秦岭构造带之加里东~印支断褶带。其中西成矿田属秦岭多金属成矿带的向西延伸部位。

本区出露地层有上古生界泥盆系,以及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区域构造位于人土山~江洛断裂与董河~黄渚关断裂之间的菱形断块内,大面积出露泥盆系地层,由于受到华力西、印支以及燕山期构造的影响,产生了规模不等的褶皱和断裂。

区域内发育的岩浆岩主要为小型中酸性岩体,分别为草关花岗闪长岩体(γδ51),呈椭圆形小岩株产出,长约6km,宽2.5km,出露面积15km2。

西成矿田西部地区矿产主要有铅锌﹑金﹑铜等,已发现矿床(点)20余处,其中以铅﹑锌﹑金最具工业意义。由于控矿构造复杂,矿体的含矿层位广泛分布在该区,赋矿岩性具有多样性,依据矿体特征及其化探综合异常特征,区域内的成矿带由南向北可分为上巷~三华咀金成矿带﹑元滩子~三洋坝~尖崖沟金成矿带﹑四儿沟门~小东沟、安家岔金成矿带﹑草关~画眉山金成矿带。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泥盆系中统西汉水组(D2x2)、泥盆统洞山组(D3ds1-1)和第四系(Q),泥盆系中统西汉水组(D2x2)可分为两层。

(1)泥盆系中统西汉水组(D2x2-2):出露岩性为薄-中厚层粉晶灰岩、泥晶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产状为180° ~200°∠30°~45°。

(2)泥盆系中统西汉水组(D2x2-3):出露岩性为黄绿色绢云母千枚岩、绿泥石绢云母板岩夹扁豆状薄层灰岩,产状180°~200°∠50°~60°,部分岩层倾向为320°~340°,倾角为40°~57°。

(3)泥盆统洞山组(D3ds1-1):出露岩性为棕褐色、灰棕色变质石英砂岩、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和粉砂质绢云母千枚岩,夹少量薄层灰岩,产状为210°~230°∠25°~30°。

相邻岩层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其中D2x2-2层内部可见少量的断层接触。

(4)第四系(Q):主要以黄土、坡积物、残坡积物及河床冲积物出现。厚度在0m~18m之间。

2.2 构造

矿区内构造褶皱构造不发育,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

2.2.1 褶皱构造

区内总体构造为元滩子复式倒转背斜,是广金坝复式背斜西翼次级构造,总体走向为近东西向,两翼地层呈南缓北陡之势[1]。核部地层主要为D2x2-2薄~中厚层粉晶灰岩,两翼地层为D2x2-3层粉砂质绢云母绿泥石千枚岩、绿泥石千枚岩夹薄层灰岩扁豆体,而D3d1-1层棕褐色、灰棕色石英细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夹含粉砂质绢云母板岩,构成次级向斜的核部。

2.2.2 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较为发育,主要为近南北向的次级断裂,有F1、F2、F3断裂,这组断裂与矿化关系不明显。

F1断裂:断层总长度大于800m,其中区内出露长约120m。断裂走向为10°,倾角82°,断裂带宽2.5m~8.0m,带内具有硅化,褐铁矿化,在勘查区内错断地层D2x2-3。

F2断裂:为一压扭性断层,走向为北北西向,倾角48°左右,断裂带宽2.0m~5.0m,勘查区内出露长度约400m,带内具有硅化,褐铁矿化,铅锌矿化,错断地层D2x2-2层、D2x2-3层。

F3断裂:为次级平推张性断层,走向340°左右,倾角70°~85°,勘查区内出露长度约600m,带内具有硅化,褐铁矿化,铅锌矿化,孔雀石化,错断地层D2x2-2、D2x2-3层及D3ds1-1层。

2.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不发育,矿区外以北8公里处是草关花岗闪长岩体;矿区内也未见有其它岩脉出露,金、铜、铅锌矿化与岩浆岩关系不明显。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该区矿体规模较小,变化大,矿体一般长100m~400m,厚度一般为1m~3.0m,最厚达6.77m。

北部2-1号锌矿体,深部已控制300m,最大延深400m,规模较大,倾向南倾,倾角45°左右。矿体平均真厚度4.62m,平均水平厚度6.77m,Zn品位最高17.31%,平均品位3.22%,共生铜品位最高2.73%,平均品位0.43%。

南部2-2号锌矿体,规模较小,最大延深100m,倾向南倾,倾角46°左右,地表未出露。矿体平均真厚度3.18m,平均水平厚度4.50m,Zn品位最高5.00%,平均品位1.97%。

矿体的形态以似层状为主,次为透镜状、脉状、鞍状。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的矿物组分

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其次是黄铜矿、黄铁矿和褐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是石英,其次是方解石、白云石和白(绢)云母。

3.2.2 矿石的结构构造

(1)矿石结构:

不规则状结构:部分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形成不规则状结构。

粒状结构:部分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呈粒状结构。

包含结构:闪锌矿包裹黄铜矿、黄铁矿等均形成此结构。

交代结构:斑铜矿、辉铜矿-铜蓝依次交代黄铜矿,赤铜矿、孔雀石依次交代自然铜形成交代结构。

(2)矿石构造:

浸染状构造:黄铜矿和闪锌矿等呈浸染分布在非金属矿物中,形成浸染状构造,这种构造在本区矿石中较为普遍,

星点状构造:部分黄铜矿、闪锌矿和自然铜等分布在矿石中,形成星点状构造。

星散状构造:部分金属矿物以星散状分布在矿石中,形成星散状构造。

3.2.3 矿石类型

(1)矿石自然类型:

依据铅锌矿石工业类型划分资料:铅、锌的氧化率<10%为原生矿(硫化矿石),氧化率10%~30%为混合矿石,氧化率>30%为氧化矿石。该矿区锌、铜的氧化率分别为11.18%、15.06%,因此该矿石为混合矿石。

(2)矿石的工业类型:

根据含矿岩性特征、矿石矿物组成、矿物嵌布特征及结构构造等,认为该矿石类型为石英岩型、石英方解石脉铜锌多金属矿。

3.3 围岩蚀变

2号矿体南翼上盘为千枚岩或薄层灰岩,下盘为中厚层灰岩。北翼上盘为中-厚层灰岩,下盘为薄层灰岩、中-厚层灰岩、绢云母千枚岩。其它的小矿(化)体上下盘为中-厚层灰岩。

各矿体的硅质岩型硫化矿石与围岩界线明显,灰岩型硫化矿石与围岩界线比较明显,呈渐变关系。而氧化矿石与围岩界线不明显,呈渐变关系。

矿体内夹石的岩性均为矿化灰岩或中厚层灰岩。

4 矿床成因

根据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矿床形成过程经过了沉积成岩以及卤水热液两个阶段的改造。矿床成矿机理大概包括了以下过程:在中泥盆系时期,通过半封闭浅海盆地中的台地和生物滩沉积的古陆剥蚀区带来的铅、锌以及下部基地构造形成的卤水热液循环来源的铅、锌,经过长期的沉积成岩,在区域变质过程中受到了海西、印支区块的南北向挤压,地层形成了皱褶变形,在背斜核部形成了一定的虚脱剥离空间,造成背斜倒转翼产生了逆向断裂构造,背斜轴部形成纵向断裂构造,从而为矿体发育构成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并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深部伴随有卤水热液的对流,在浓度梯度以及压力梯度的驱动下,热液沿着断裂构造向上开始搬运,就近萃取和聚集各类金属元素,在热液搬运到构造裂隙和背斜核部形成的虚脱剥离空间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反生变化,金属元素铅、锌形成无根铅锌矿层,并以硫化物的形式进行了沉淀。由于背斜上部岩层为绢云母千枚岩,形成了不透水的隔挡层,阻止了热液的向外逸出,从而形成富厚矿体。

5 找矿标志

(1)中泥盆统西汉水组发育的地段。

(2)西汉水组第二层构造的紧闭向、背斜构造的有利部位。

(3)西汉水组第二层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岩相过渡带,沉积相属潮间洼地相与潮下台地相、生物滩相的岩相过渡带。

(4)与地层走向展布一致的化探次生晕异常区域。

猜你喜欢
云母铅锌矿灰岩
江西千子岭铅锌矿床勘查过程与找矿启示
综合物化探技术集成在层控型铅锌矿勘查中的应用——以湘西太阳山铅锌矿勘查为例
尼泊尔加尼甚(Ganesh Himal)铅锌矿床构造控矿特征
湖南省天然饰面用灰岩(大理石)资源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锂云母浮选捕收剂研究现状及展望
高压蒸汽法处理锂云母提锂工艺研究
全球十大铅锌矿
赣南脉钨矿床云母中微量元素含量以及找矿意义分析
煤矿地面水害区域治理工程钻进层位控制
高密度电法在灰岩地区探测岩溶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