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脓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2021-12-05 04:32谭吉众
园艺与种苗 2021年8期
关键词:柞蚕养蚕传染

谭吉众

(庄河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大连 116400)

柞蚕幼虫饲养于野外自然条件下,自然环境的多种因子每时每刻都作用于它,影响它的正常生理活动,诸如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虫、鸟、兽害的袭击,高温、低温、大风、暴雨、干旱、霜冻的侵袭,柞树叶质的优劣及放养技术不当等的影响,都能破坏柞蚕与外界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严重时,便妨碍柞蚕的正常生长发育,以致引起发病。柞蚕病害种类较多,按致病的原因,大致可分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两大类。传染性病害,是指由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类蚕病。这一类病害又因病原微生物种类不同而分为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原虫病;非传染性病害,是指由寄生性蝇类、线虫类和蜂类寄生蚕体而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是柞蚕实际生产中主要传染性病害之一,对柞蚕生产影响较大,严重的年份减产50%以上[1]。因此,明确柞蚕脓病的发病规律,做好柞蚕脓病综合防治工作,对柞蚕稳产增收,实现柞蚕主产区群众脱贫致富和柞蚕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1 危害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又称柞蚕脓病。由于发病时期和表现症状不同,各地叫法也不同,有的叫半蜕皮、黄烂病、水眠子,也有叫老虎蚕、里倒山、油烂茧、空瓤茧等。该病在柞蚕区都有发生,是柞蚕的主要病害之一,属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可能会造成毁灭性的危害。辽宁一般年份发病率10%~20%,严重时达50%以上。

2 病原

该病病原为杆状病毒科(Baculovie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的A 亚组,简称ApNPV。该病毒有2 种存在形式,一种是包埋在多角体蛋白中的病毒,称多角体病毒;另一种为没有蛋白包被的裸露病毒,称游离态病毒,亦称病毒粒子。ApNPV 致病力强,在野外柞园其致病力可保持 2 年以上[3]。

3 侵染过程

病毒主要感染柞蚕幼虫的脂肪、血细胞、气管皮膜和真皮等组织细胞。病毒进入蚕体后,通过病毒粒子的外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共膜”。当病毒粒子外膜与宿主细胞膜融通之后,病毒粒子便从自己的外膜中脱出,顺着融开的通道钻入宿主细胞的细胞质中,进而将病毒核酸通过核膜孔释放于宿主细胞核中,从而完成入侵的全过程。病毒完成侵入后,在宿主细胞核内很快复制增殖,形成大量新的病毒粒子和多角体。

4 病症

4.1 蚕期病症

4.1.1 水眠子。多在3 龄中或眠起时发生,病蚕体壁柔软,体色变黄,体节肿胀,体腔内血液增多,常用尾足及腹足抱住柞枝,头部下垂,随病势进展,体皮溃烂,流出脓汁而死。

4.1.2 半蜕皮蚕。病蚕在眠起蜕皮时,旧皮蜕下一半,新皮色暗淡。如蚁蚕孵化时取食附着有病毒的卵壳,1 龄眠起时即可出现半蜕皮蚕,倒挂于柞树枝叶而死。

4.1.3 嫩起子。病蚕眠起蜕皮后,体壁柔软,体色发暗,体节肿胀,有时尾部的三角板变成黑褐色,严重时体壁破裂,流出脓汁而死。

4.1.4 黄烂皮。多发生在病蚕3~5 龄期,发病初期,蚕体色变淡,皮下组织溃烂,透过体壁看似呈豆腐脑状混浊状态,随病势的发展,皮下组织越发溃烂,最后体皮破裂,流出脓汁而死。

4.1.5 老虎蚕。多在5 龄盛食期后到营茧前发生,病蚕体节肿胀,背部疣状突起和气门线下疣状突起部位可见灰色、褐色小斑点,由小变大,形成褐色病斑,如同虎皮斑纹,故称“老虎蚕”。最后由病斑处破裂,头胸下垂而死。

4.1.6 里倒山。病轻的蚕能够吐丝结茧,有的只吐出一半丝就发病死亡,病蚕尸体迅速溃烂,脓汁污染茧壳呈黑褐色,称为里倒山、油烂茧[4]。

4.2 蛹期病症

感染病毒较晚的蚕,可以延迟至蛹期发病。病蛹体色浑暗,蛹皮脆弱,颅顶板变成灰褐色,蛹皮无光泽,一经触动即能流出脓汁浸透茧壳,成为油烂茧。有的病蛹慢慢阴干粘附在茧壳内成为“空瓤茧”。

5 传染规律

5.1 传染源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来源:病蚕尸体及流出的脓汁;茧壳内的病死蚕、蛹尸体及被污染的油烂茧、空瓤茧;装过病蚕的蚕筐或堆放过油烂茧、空瓤茧的蚕室、蚕具;发病重的蚕场成为下一年养蚕的自然传染源;与柞蚕有交叉感染的患病野蚕,如蓖麻蚕、天蚕、栗蚕、樗蚕、樟蚕、椿蚕等的脓汁或尸体。

5.2 传染途径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传染途径有2 种,即经口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经口食下传染是该病的主要传染途径,一是蚁蚕孵化时咬食被病毒污染的卵壳引起的传染,二是蚕取食被病毒污染的柞叶而引起的传染。创伤传染是游离病毒由蚕体皮的伤口侵入蚕体内引起的传染,柞蚕在野外因柞叶摩擦、枝条戳伤或养蚕密度过大、移蚕时装筐过挤、出蚕收蚁不及时等,很容易相互抓伤,环境中的游离病毒便乘机而入引起感染发病[5]。

6 发病规律

6.1 病毒因素

病毒侵入蚕体后,其增殖动态可分为4 个时期,即减少期、潜隐期、高速增殖期和平稳期。一般都是在柞蚕1~2龄期感染病毒,潜伏期较长,可达19~40 d,期间柞蚕生长发育正常,一直到5 龄前后或结茧前突然大量爆发。病毒多少与发病轻重有直接关系,病毒感染量大,发病快,死亡率高;病毒感染量小,发病慢,死亡率低。

6.2 生理因素

柞蚕自体对病原微生物感染有一定的防御功能。消化管内侧的围食膜具有保护胃肠组织免受微生物破坏,并对病毒有吸附和灭活作用。消化液中的赤色荧光蛋白和血凝活性蛋白等对病毒有很强的灭活作用。

6.3 环境条件因素

环境条件对蚕的生理状况有直接影响,也间接影响病毒的传染速度。不良的环境条件会导致蚕体抗病力下降,降低消化液对病毒的灭活能力。在环境条件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温度、湿度、饲料及养蚕密度[6]。

7 防治

病毒病的防治措施统一都是消灭病毒,无法消灭病毒就切断传染路径,增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等,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降低病毒的危害。

7.1 消灭病毒,切断传染路径

环境消毒包括出蚕室消毒和院落房屋消毒。出蚕室洗刷后把温度升至26℃以上,戴防毒面具用压力泵把3%甲醛25℃水溶液均匀喷布整个出蚕室,不留死角。再用毒消散以5 g/m3的剂量加热消毒。封闭门窗缝隙,毒消散完全溶解后切断养蚕室电源。预出蚕前2 d,开窗通风,排出药味。由于常年放蚕,蚕民家院落房屋都存有大量病毒,出蚕前选择晴朗无风天气,整理院落房屋,用柞园消毒剂进行一次彻底的喷雾消毒。

养蚕用具消毒:养蚕用具循环使用,病毒存留较多,是病毒传染的发源地。出蚕前在温度高、天气好的环境下,用一个大塑料薄膜筒,一头绑紧,中间用2~3 根圆形铁丝或竹环把塑料薄膜筒撑开,根据消毒用具数量确定大塑料薄膜筒的长度。把需要消毒的养蚕用具放入大塑料薄膜筒内,喷上3%甲醛25℃水溶液后封口,放在太阳下暴晒,大塑料薄膜筒内温度升至24℃后暴晒4 h[7],消毒后的养蚕用具放入消毒过的房屋备用。

卵面消毒:出蚕前用0.5%氢氧化钠溶液洗卵40 s,漂洗后用3%盐酸甲醛混合液浸泡消毒30 min,保持消毒液温度23℃~25℃,漂洗干净后在阴凉处晾干,消毒后的柞蚕卵平铺在孵化盘中,放置在消毒后的出蚕室内收蚁。出蚕室消毒后,进入出蚕室的人员要换好衣服,洗净手,防止带入病毒。

7.2 及时收蚁,防止抓伤传染

小蚕抓伤是蚕期发生脓病的主要原因。根据蚕卵的数量准备充足的孵化盘,避免收蚁时小蚕成堆,相互抓伤。如果收蚁遇雨,可将孵化盘放置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下,黑暗环境下小蚕活动范围较小,可尽量减少相互抓伤。

7.3 加强柞园蚕期管理

选择上年无病或发病轻的柞园放养柞蚕。发病重的柞园,发叶前用柞园消毒剂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缩减投种量,避免柞蚕取食下层柞叶。匀蚕换树时,搭草铺,把蚕放在柞树中部。蚕期管理的原则就是不让蚕接触底部柞叶及地面,因为刮风下雨等可以把地面的病毒传播到底部柞叶上。转变多投粗放的观念,减少投种量,蚕期进行精细化管理,才能做到优质高产。

7.4 选用抗病杂交种

选用抗病品种,推广杂交抗脓病的品种是防治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抗病2 号是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抗病品种,选用与抗病2 号杂交品种,降低蚕期发病率。

柞蚕脓病是柞蚕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普遍发病率30%左右。“二眠见一面,老眠死一半”,可见脓病对柞蚕生产影响较大。脓病病毒有很强的传染性,一头蚕感染病毒,可以通过雨水传染整棵树的柞蚕。病毒多角体在室内干尸存活时间在3 年以上,所以出蚕室的消毒至关重要。消毒药剂要选用辽宁凤凰蚕药厂出品的柞蚕专用消毒药剂,非专用消毒药剂可能含有对蚕卵有害的成分。脓病病毒对柞蚕生产影响非常大,只要弄清病毒传染规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柞蚕生产,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脓病发病率。

猜你喜欢
柞蚕养蚕传染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养蚕不易
柞蚕饰腹寄蝇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Our Mood Can Affect Others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听说,笑容是会“传染”的
嫘祖养蚕的故事
传染
养蚕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