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防控建议

2021-12-05 09:34李洪浩陈庆华范中菡文志强陈传志胡容平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黄萎病块茎种薯

李洪浩,陈庆华,范中菡,雷 高,文志强,陈传志,胡容平*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2.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 康定 626000)

马铃薯营养丰富、产量高、适应性强,是我国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1]。马铃薯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地位。四川马铃薯种植区属西南单双季混作区,一年四季均有马铃薯的种植,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国前列。

马铃薯土传病害不仅对产量的影响较大,还直接降低块茎的品质和商品性[2]。根据土传病害病原菌种类的不同,可分为细菌、真菌、线虫和病毒等[3]。近些年,在对四川马铃薯主产区地下害虫发生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四川马铃薯土传病害的发生时期不定,幼苗期主要为黑胫病,发棵期主要为青枯病和黄萎病,而结薯期主要为疮痂病和粉痂病,贮藏期主要为干腐病。目前,马铃薯土传病害在四川多地发生,马铃薯种植户对土传病害的识别和防治水平仍然较低。因此,亟需针对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开展病害识别和综合防控指导,提高马铃薯种植户对马铃薯土传病害的防控水平,保障马铃薯的安全生产。

1 四川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

四川马铃薯土传病害主要分为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

1.1 真菌性病害

马铃薯真菌性土传病害主要为干腐病、粉痂病、黄萎病等。

1.1.1 马铃薯干腐病 马铃薯干腐病主要在贮藏期发生,主要危害块茎。病菌主要通过采收、运输和储藏期间所造成的伤口侵入,或通过其他病虫害造成的伤口、皮孔和芽眼等侵入。发病初期,块茎表皮出现黑褐色凹陷病斑,扩大后形成不规则褶皱,薯肉黑褐色。病情进一步发展,块茎内部形成空洞,干燥时空腔充满白色菌丝,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变红呈糊状。整个块茎受害后,干缩变硬,重量变轻。马铃薯干腐病在四川各马铃薯产区贮藏期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1.1.2 马铃薯粉痂病 马铃薯粉痂病主要危害块茎和根部。块茎染病初为针头大的褐色小斑,后逐渐凸起和膨大,呈直径3~5mm不等的淡粉色泡状“疱斑”。随病情发展,“疱斑”表皮破裂、反卷,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即马铃薯粉痂菌孢子囊球,“疱斑”则凹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根部染病时,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瘤状物,初为白色,后变黑色。马铃薯粉痂病主要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县发生,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

1.1.3 马铃薯黄萎病 马铃薯黄萎病主要在马铃薯生长的中后期发生,初患病时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杆仍呈绿色,生长停滞,表现为早熟症状,直至全部叶片枯死,但不脱落。马铃薯黄萎病发生后,维管束发生褐变,并可侵染块茎脐部,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马铃薯黄萎病在达州、绵阳、新都等地零星发生,危害程度较轻。

1.2 细菌性病害

马铃薯细菌性土传病害主要为疮痂病、黑胫病和青枯病等。

1.2.1 马铃薯疮痂病 马铃薯疮痂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块茎,在块茎表皮初为浅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成褐色近圆形或不定形大斑。病部细胞木栓化造成表皮粗糙,病斑中部稍凹陷或凸起,呈裂口状或网纹状疮痂斑块。病斑一般仅限于块茎表皮,不深入薯内。患病块茎品质降低,不耐储藏,且外观不雅,商品性严重下降。马铃薯疮痂病在成都平原部分地区零星发生,严重度较低,而在南充嘉陵江沿岸部分地区发生较为严重。

1.2.2 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从苗期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生。种薯染病腐烂,不发芽或不能出苗,造成缺苗断垄、块茎腐烂。幼苗染病后生长受限,地上部矮化,节间缩短,叶缘上卷并开始变黄,茎基部变黑,伴有一股恶臭味。茎的纵切面可见维管束和髓部呈黑褐色。马铃薯黑胫病近些年在四川发生频率逐渐升高,在成都、绵阳、自贡、德阳等地均有发生。

1.2.3 马铃薯青枯病 马铃薯感染青枯病后,下部叶片先萎蔫,而后整株萎蔫,茎叶保持绿色,茎杆横切面可见维管束褐变,湿度大时,切面可见菌液溢出。块茎染病,严重时维管束变褐,挤压可溢出白色菌脓,皮层与髓部不分离。马铃薯青枯病在成都平原部分区域零星发生,危害程度较低。

1.3 发生原因

1.3.1 病原菌的传播 土传病害病原菌的传播主要分为种薯带菌、流水和块茎传播3种,其中主要侵染源是种薯带菌,这也是土传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种薯带菌时,切刀不消毒和不拌种加剧了土传病害的传播。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患病植株上的病原菌可随灌溉水、雨水传播,或者经农事操作、地下害虫等进行传播。马铃薯收获期和贮藏期,染病块茎与健康块茎可通过接触传播病原菌。

1.3.2 品种的抗病性弱 马铃薯部分品种连续种植多年,对土传病害抗性较弱。一些地方品种淀粉含量高、口感好,农户连续种植多年,马铃薯粉痂病、疮痂病等土传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又未获得其他抗病品种,只能以带菌块茎作为种薯继续种植的现象屡见不鲜。

1.3.3 耕地质量下降 常年种植浅根系作物,多年不进行土壤深耕,导致土壤耕作层变浅,土壤板结程度加剧,为土传病害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由于耕地资源紧张,多年连作或轮作时间较短,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积累,导致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生物多样性降低,微生物生态失衡。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腐熟有机肥使用量减少,导致土壤中可吸收的营养比例失衡,土壤出现酸碱化,进一步加剧土传病害的发生。

1.3.4 管理水平较低 在土传病害发生区域,管理水平较低,地下害虫防治不力,可造成其对根系和块茎的为害,有利于病原菌从伤口侵入,增加土传病害的发生几率。另外,排水不及时,土壤质地过粘和土壤积水,土壤高湿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病原菌通过根茎伤口、自然孔口或直接侵入。

2 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马铃薯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加强引种前产地检疫制度,优先选择无病、抗病品种的优质脱毒种薯,并实行与禾本科或非茄科作物3~4年以上轮作。推荐采用25~50g小薯整薯播种,可避免因切刀传播病菌引起烂种和防止土壤中病菌从伤口侵入,出苗率高,可达95%以上,出苗整齐,生长势强。种薯重量大于50g可切块,沿种薯顶端向下纵切成数块,切口小而平,每块25g左右,并带有1~2个完整芽眼。切到带病种薯时,剔除病薯,并立即用75%酒精或0.5%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切刀消毒。

根据种植或生产需求,可采用大拱棚内垄上覆地膜的二膜覆盖栽培早熟马铃薯,保湿保温,促进出苗早而齐,早上市,提高种植收益。在收获后,将马铃薯堆放7~10 d后再入窖,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剔除病烂薯,控制贮藏库温度在2~4℃,相对湿度75%~80%,加强通风以减少干腐病等病害的发生机率。

2.2 物理防治

可利用日光暴晒、高温闷棚、火焰消毒等方式进行土壤消毒。日光暴晒是农村常用的方法,种植前翻耕晒地,利用太阳能杀灭土壤中一部分病原菌。高温闷棚是温室大棚常用方法,一般在6~7月份高温季节,大棚适当灌水后覆盖地膜,然后密封大棚,利用高温进行土壤消毒。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沙壤土可采用火焰消毒,可杀灭绝大多数病原菌和杂草种子,对环境无污染,不影响后茬作物。

2.3 生物防治

土传病害由于其发生环境较为稳定,可选择适宜的生防菌株开展生物防治。一般可采用滴灌等方式施用寡雄腐霉、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和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

2.4 化学防治

种薯切块后,应立即用草木灰、精甲霜灵、百菌清或福美双等药剂进行拌种,用药量约为种薯重量的0.1%,充分拌匀后立即播种或催芽。加强田间管理,马铃薯出苗后及时揭膜,避免高温高湿引起土传病害的发生。密切关注马铃薯长势,发现中心病株须立即拔除,撒施石灰进行土壤消毒,可灌根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500倍液或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展。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减少田间侵染源,加强储藏期病害发生监测。

3 建议

土传病害的发生是作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其他与作物和病原菌生存和生长相关的生物或非生物因素都与土传病害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土传病害的防治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防控策略主要是清除初侵染源、保护受侵染点、改善土壤状况、提高寄主抗性和监测预警等方面。科学合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创造有利于马铃薯生长的环境,并及时做好应急处理措施,有效控制马铃薯土传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提升马铃薯种植效益。

猜你喜欢
黄萎病块茎种薯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遮阴处理对白及块茎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环境与植物激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研究
棉花GhIQM1基因克隆及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块茎范式新尝试——《作为文化块茎的传统武术:南部侗族黑虎拳的民族志研究》序
科学家发现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新型抗菌蛋白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攻克棉花“癌症”
脱毒马铃薯技术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