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教授通督温阳针法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经验

2021-12-05 18:51唐萍萍李建兵许砚之鲍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膀胱炎间质性温阳

唐萍萍,李建兵,许砚之,鲍超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性病变,多以小便不爽,小腹疼痛,尿道涩痛,腰膝酸软,日久不愈为主症。与其症状表现相近的中医病名有两种,一为淋证,病位在肾与膀胱;二为阴痛,病位多在肝,与情志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但是各家经验不一,缺乏深入、规范的临床研究。目前,针灸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多以疏肝解郁、通络止痛、健脾益肾为治则,取穴以肝经、胃经、肾经腧穴为主,且多运用电针疗法[1-2];或以肝经、胆经的腧穴为主穴,以镇痛为治疗核心[3]。

吴旭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为“澄江针灸学派”第三代传承人,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近60年,吴教授将通督温阳针法应用于治疗间质性膀胱炎,临证心得颇有见地,现特撷其要,归纳概括如下。

1 通督谐振,鼓荡温阳

吴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间质性膀胱炎的症状表现多与劳淋相关。多数间质性膀胱炎患者患病初期表现为膀胱湿热证,但是临床求治于中医针灸的患者,多发病日久、湿重于热,因而易伤阳气;又因发病期间过用苦寒之剂,导致阳气虚衰。治疗应以温通阳气为法,以通督脉的方式达到温阳之目的。

通督温阳中所讲的“督”,包括督脉及三阳经。吴教授认为,经络的本质就是“气”振荡的轨迹,在一定的针刺手法作用下,刺激督脉、太阳经背俞穴或华佗夹脊穴等穴位,可疏通督脉及诸阳经经气,鼓荡阳气,推动气血在体内的运行,从而达到畅通气机,调和气血,恢复机体生理机能之效。究其理论来源,可从《太素》督脉经的文字中找出类似的描述,《太素·气府》中记载:“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六穴:项中央三,大椎以下至尻二十节间各一,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4]注解中进一步说明:“项中央者,项内也,非唯当中也,故项内下行,瘖门一,天柱二,为三也;上行,风府一,风池二,为三,总有六穴也。”[4]因此,风池、天柱被认为归属于督脉,督脉应该包括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位,此理念被认为更贴近临床实践。

2 督任呼应,带脉促通

从循行与流注而言,督脉与任脉首尾相接,循环往复,关系密切。《素问·骨空论篇》[5]与《难经·二十八难》[6]描述任脉督脉起于腹中、出于会阴、分别沿身体前后正中线上循行,在口唇部相合。《傅青主女科》中有文字描述:“带脉束于任督之间,任脉前而督脉后,二脉有力,则带脉紧牢,二脉无力,则带脉崩坠,……无血以养任督。”[7]

吴教授认为不能忽视带脉约束诸经的作用,带脉弛缓不引,则督任诸脉失去正常的制约和调节,从而产生气虚类的病证。带脉主约束阴阳诸经,与督脉在生理功能和循行上有着密切关系,诸阳经经气的有效激发有赖带脉的辅助。因此临证应以“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为原则,吴教授多取用带脉及肾俞、章门等与带脉相关的俞穴,针灸并用,施之以补法,以达到促通督脉之效。

3 佐调肝经,行气活血

吴教授认为,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病情迁延难愈,且苦于会阴周围疼痛,以阳虚为病,必兼有血瘀之象。因阳气虚衰,不能温煦气化,致使虚寒内生;或过用苦寒之剂,寒性凝滞,瘀血内阻,故可见气滞血瘀的临床表现。结合经络理论,其气滞血瘀的表现与肝密切相关。一方面,从经脉循行分析,足厥阴肝经及其络脉、经别、经筋均过阴器,因此肝经的异常病变会引起阴痛。另一方面,从生理功能角度看,肝在体合筋,外阴与阴户是经络丛集之处,为宗筋之所聚,若肝阴血失于濡养,同样可引起会阴周围的疼痛不适。

因此,吴教授在临床治疗上,以通督温阳为大法的同时,佐调肝经,多选取中极和关元(均为肝经与任脉交会穴),施以补法,温灸以益气和血、温经通脉;远道穴取三阴交、太冲(分别为肝经交会、循行腧穴)以疏肝行气、活血通络止痛。通过调督脉与足厥阴肝经,以达和血活血之效,从而更好地维持疗效。

4 御气调气,气至病所

从针刺手法而言,吴教授认为可以通过“御气、调气”使督脉与任脉更好地相互沟通,以达到经气激荡谐振。《黄帝内经》对于针刺取效的作用机制有简要的论述,如《灵枢·终始》云:“凡刺之道,气调而止”[8],《灵枢·刺节真邪》云:“用针之类,在于调气”[8]。可见,针下所得之“气”是取得疗效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吴教授特别强调注重通督接任的“针刺御气”手法,此法亦是治疗本病获得疗效的关键。

临证中,吴教授还尤强调“气至病所”,特别对于本病,督、任、膀胱经三经穴位针刺的方向和针感的传导,对疗效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当针刺骶部穴时,能引起针刺信号传入与支配盆腔脏器的传出神经的高度重合,传入神经产生触电针感时,传出神经也收到针刺刺激,快速引起逼尿肌和尿道内括约肌节律性舒缩运动,因此能增加逼尿肌和括约肌运动功能的协调[9]。关元、中极、气海穴位于脐下接近膀胱的位置,取长毫针深斜刺能直接针刺到膀胱壁附近,予提插捻转,要求针感传至会阴部,促使膀胱平滑肌(逼尿肌)收缩,从而促使排尿[10]。

吴教授认为,在针刺方向及深度方面,肾俞、膀胱俞应向脊柱方向斜刺,可加灸法或温针灸。针刺中极、关元、气海及双侧耻骨联合上缘天应穴时,针尖朝向会阴部,向下斜刺,使针感向阴部放散,可用电针。八髎穴进针应到达裂孔中,针感向会阴部放散。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的不适症状主要产生于会阴局部,因此直达会阴的针感尤为重要。

5 舒畅情志,察神守机

间质性膀胱炎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且病情易反复,迁延日久,必然会给病人带来焦虑、怀疑等负面的情绪,情志调护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治疗信心,进一步辅助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在针刺过程中,吴教授尤其注意察患者的“神”,守神对于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至关重要。此处的察神具有两种含义:一是依据患者的正气盛衰,通过补泻手法守气。《灵枢·小针解》中描述:“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者,正气也。”[8]确定针刺穴位之后通过补泻的手法调虚实从而加强疗效;二是审察自我心神与患者的情绪变化。《金针梅花诗钞》中也记载:“用针者人也。医者之精神治,则造化通,料事明,决断果,使之临危则不乱,卒遇大恐而不能惊。病者之精神治,则思虑蠲,气血充,使之信针不疑,信医不惑,则取效必宏,事半而功倍也。”[11]医者在针刺之前需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精神治、信针不疑,可得佳效。

6 验案举例

患者姚某,女,66岁,2019年8月6日初诊。主诉:小腹正中耻骨联合处疼痛复作3年。3年来小腹正中耻骨联合处疼痛反复发作,时放射至前阴部及大腿内侧,伴有小便点滴难解,排尿时尿道疼痛酸胀。行走后小腹疼痛加重,需卧床休息后才能缓解。夜尿频,每晚约8次,纳寐一般,大便调,舌红苔薄白,脉沉弦。一直服用“加巴喷丁”止痛。既往高血压、干燥综合征病史。

中医诊断:淋证(劳淋),证型:肾阳虚衰;西医诊断:间质性膀胱炎。治疗原则为温补肾阳,通络止痛。取穴:双侧上髎、次髎、肾俞、命门、双侧带脉腰部循行区;双侧带脉穴及耻骨联合上缘天应穴;双侧三阴交、太冲。前后穴位隔次交替治疗。操作方法:八髎穴(上髎、次髎)直刺1.5寸,平补平泻,使针感向前阴放射;直刺肾俞和督脉命门0.5~0.8寸,行捻转补法,激发阳气;对称性浅刺腰部带脉穴、带脉循行线及联合上缘天应穴,以束经通络;配合电磁波治疗仪照射腰部/腹部针刺部位30 min。隔日进行针灸,每周治疗3次,10次为1疗程。

2019年9月28日第6次复诊,患者诉耻骨联合部疼痛减轻,排尿时疼痛明显缓解,排尿不畅症状缓解,尿频症状减轻,夜尿次数减少为每晚5~6次。患者仍时有乏力,脾胃欠调,针刺取穴加用:中极、关元、气海,行捻转补法。嘱加巴喷丁逐渐减量服用。

2019年10月16日第9次复诊,患者诉小腹部疼痛减轻,尿痛缓解,夜尿减少为每晚4次。2019年10月22日第10次复诊,患者诉排尿基本无疼痛,夜尿减少为每晚3次。

2019年10月24日第11次复诊,患者耻骨联合下偶有疼痛,余症皆除,夜尿次数减少至2次左右,触诊腰部偏凉。针刺取穴加用:膀胱俞、腰阳关,行捻转补法。

2020年5月20日电话随访患者诉会阴周围无疼痛,排尿无疼痛,夜尿次数现基本维持在2~3次,2020年1月起停用“加巴喷丁”。嘱调畅情志,适度劳作,必要时针灸巩固。

按:吴教授认为患者病情迁延日久,正气亏虚,发为劳淋,因此会阴疼痛,小便艰涩而痛,劳则痛甚。期间因多次住院治疗,服用药物多性苦寒,致虚寒内生,证属肾阳亏虚,治宜温补肾阳,通络止痛。取双侧上髎、次髎、肾俞、命门并用补法操作以通调督脉,补益肾阳。三阴交、太冲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取腰部带脉穴、带脉循行线以束经通络。治疗期间因患者脾胃不调,加用中极、关元、气海,治以健脾理气,且中极和关元为肝经与任脉交会穴,可通调督任,增通络止痛之效。第11次复诊时患者仅有耻骨联合下偶有疼痛,腰部偏凉提示温阳力度不够,加用膀胱俞、腰阳关并行捻转补法增通督温阳之效。针刺操作过程中,注重针刺手法,要求气至病所;针刺后注重患者心理的疏导,以便更好地维持疗效和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膀胱炎间质性温阳
间质性肺炎知多少
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对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价
急性膀胱炎有哪些症状,治疗方法有哪些?
远离膀胱炎,重在“三早”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膀胱炎是怎么回事
认识间质性肺炎
再见初恋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
站在顶楼大声说出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