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有害挥发物残留量及迁移量的测定方法研究

2021-12-05 20:19洪海兰
纺织报告 2021年1期
关键词:残留量回收率纺织品

洪海兰

(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纺织业作为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国际纺织品贸易技术瓶颈不断增多,生态纺织品理念被积极推行,人们对纺织品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纺织品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化学溶剂,通过人体呼吸道、皮肤等进入机体,损伤人体重要脏器。此类溶剂与水具有良好的溶合性,人们在日常穿着过程中若被汗液、唾液等浸湿,此类物质极易通过迁移方式被人体皮肤吸收,损伤人体健康。现阶段,我国针对纺织品残留量的检测方法较少,主要倾向于食品检测。纺织领域处于边缘化,有必要积极探索纺织品残留量及迁移量检测方法,严格控制残留量,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保障。

1 纺织品有害挥发物残留量测试方法

1.1 检测方法原理

纺织品有害挥发物残留量检测方法,首先利用顶空法采集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合应用方式,通过顶空仪器,将待测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混合气体完成萃取;其次使用气相色谱仪器将其混合物进行分离,实现对样品的定性检测;最后利用质谱仪,将各气体结构击碎成离子,获取相应的特征离子峰面积,实现定量分析。

1.1.1 样品前处理

顶空技术完成萃取主要是处于特定条件下,气相和液相或固相存在一定的分配平衡,根据检测样品基质上方的气体成分,最终判定待测组分在原样中的含量,是一种间接测定方法。顶空分析是试样VOCs进入气相色谱-质谱仪之前的过程,核心原理是将样品置于顶空瓶上部,在顶空仪烘箱中加热,促使样品空气中充盈样本挥发VOCs,与惰性气体一同由静态顶空针注入气相色谱仪中完成分离。因此,在该过程中,控制温度及均衡时间十分关键。

1.1.2 GC定性

采用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完成分离,原理主要是流动相在固定相中所占据的分配系数不尽相同,呈现在色谱柱中的速率也不同,最终完成分离。顶空针吸附一定的VOCs置于GC进样口,在温度升高的作用下,VOCs对顶空针的吸附力不断被削弱而释放,气化室体积较小,保证解吸释放的VOCs快速进入色谱柱完成分离。分离的实际依据主要是在同一条件下进入色谱柱混合气体,在流动相和固定量间发生多个作用,进行重复性交换、分配等,最终色谱柱速率不一,完成分析,且有机物依照一定顺序流出色谱柱[1]。

1.1.3 MS定量

组分中分子处于高真空条件下,遭受能量较大,短时间内被击碎成离子,其中,带正电的碎片进入质量分析器中。质量分析器可检测不同质量离子的数量,并以质量离子质荷、数量变量形成质谱图。总离子流图展示其色谱峰,每一个色谱峰上的点表示一张质谱图。一般定性选用质谱图中最高特征离子,色谱峰实际形成面积表示VOCs,便可完成定量。峰高或峰值面积作为定量的核心基础,保证峰高及面积的准确性,是完成定量分析的关键环节。

1.2 检测方法的建立

首先,样品前处理。顶空法萃取技术操作便捷,仅需将待测样品剪碎,放置于顶空仪器中,便可完成相应的检测分析。仪器定性定量分析,应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升温程序升级优化,保证样品中的有机物充分挥发,实现定性检测。检测获取的总离子流图显示,各类物质峰形较窄,呈现的分离度较佳,相互间干扰较小,有助于完成定量分析。同时,应将顶空仪萃取条件优化,保证其物质获得充分萃取,峰面积达到最大,保证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其次,待测物VOCs定量方法。现阶段使用频次较多的是外标法,即配备不同浓度的混合液体,最终实现分析。从总离子流图中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对标液浓度作图,最终完成标准曲线,获取相应的线性方程及范围。处于相同仪器操作条件下,将待测试样完成分析,根据试样峰值面积,依照与之匹配的标准曲线,明确待测组分含量。最后,方法验证。利用加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对仪器的稳定性进行检测,同时检验标准曲线的可行性[2]。

1.3 材料与仪器

试验材料:2 000 mg/L的混标标液,甲醇溶(色谱纯),棉、毛、丝、麻等。仪器:即静态顶空装置(自动顶空分析仪、顶空瓶、聚四氯乙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固相微萃取装置。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主要包含色谱柱、毛细血管柱,规格为30 m×250.00 µm×0.25 µm。

1.4 前处理技术选择

立足灵敏度及稳定性,检测静态顶空技术和固相微萃取技术,分别对有机物进行鉴别,选用能将纺织品快速定性及定量的处理技术。两种技术所检测的条件相同,均包含CG-MS条件、静态顶空条件、固相微萃取条件,最终呈现的结果不尽相同,主要原因是:静态顶空分析要想获取良好的成效,需被测样品在顶空气浓度达到一定标准之后,所具备的灵敏度较高。固相微萃取技术属于动态平衡萃取,使用范围更大,在样品基质较为复杂的条件下,抗干扰能力较为薄弱。不同的固相微萃取头,对不同物质分析稳定性不一,且持续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固定液流失,吸附力显著削弱,对最终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干扰。所以,应定期利用样品评价萃取头的吸附能力。

1.5 待测物VOCs定量方法的建立

1.5.1 试验内容

通过简单外标法完成标准曲线制作,应充分考量该方式使用时,基质固体的存在对气体浓度造成一定的干扰,是否对最终定量结果的准确性有影响。应配置不同浓度的混合标准液,建立标准曲线,同时为避免试验的偶然性,应选取不同基质作业空白标准样品,将其基校准曲线与空白结果进行比较,确定纺织品基质对最终结果造成的干扰。在样品处理过程中,应利用甲醇标准品,将其分别稀释为200 mg/L和20 mg/L混合标准工作液;在顶空瓶内,放置一定质量浓度的混合标准溶液以及混合标准工作溶液,最终获取相应的气体含量,用于制作校准曲线图;空白基质制备,应在真空箱中进行烘烤,保证无残留溶剂并进行密封保存[3]。

1.5.2 结果与讨论

将甲苯、四氯乙烯、氯苯作图,并将其分别与不含空白样品、含有不同基质的校准曲线进行比较,最终的对比结果显示,甲苯和四氯乙烯响的应值,峰值面积差异性较小,表明纺织基质对其两种定量结果并无干扰。同等浓度的氯苯含有基质的校准曲线峰值较小,表明纺织基质对氯苯具有吸附作用,且不同基质量呈现的吸附力不一,棉和麻的吸附力低于毛和丝,不同材质样品的基质校准曲线,方法回收率处于80%~110%,相对标准偏差处于15%,满足我国相关要求,定量精准性及稳定性得以保证[4]。

2 纺织品挥发性有机物迁移量检测方法

2.1 检测方法原理

检测纺织品中有害挥发性有机物迁移量的方式,检测原理与上述残留量相同,核心不同点是顶空瓶中放置的物质由纺织品变为萃取液,在顶空仪烘箱中加热时,其内部变成气相和液相间的平衡分配,所以,应确定加热温度及平衡时间。

2.2 检测方法的建立

该检测方式的核心是高仿纺织品内挥发物向人体转移过程,利用人造唾液、酸碱性人体汗液,对其迁移环境进行模拟试验,将纺织品浸入萃取液保持一定的时间,提取萃取液体,检测目标有机物挥发浓度,剩余环节与上述残留量步骤相同。

2.3 试验部分

试验中使用的试剂为甲醇溶剂、混标标准品,均为2 000 mg/L,使用的仪器与上述残留量相同,并配置恒温水浴锅。试验中应配备各项试验溶液,即萃取液、标准溶液、样品制备,萃取液主要包含人造唾液、碱性汗液、酸性汗液,现配现用。试验条件主要包含固体静态顶空分析条件、气相色谱条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顶空条件优化

首先,平衡温度的选择是评定顶空平衡温度的核心因素,在其顶空瓶中加入5 mL的萃取液,配备相同浓度待测物标准溶液,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下进行分析。最终结果显示,温度对目标样品有机物的影响较为相似,其温度与待测组分浓度、灵敏度成正相关。其次,平衡时间的选择。配备浓度相同的标准溶液,分别调整放置时间,最终显示不同的萃取液状况。平衡时间对有机物的影响与上述温度相同,但存在一定的固定值,平衡时间超过10 min后,峰面积基本处于固定状况。

2.4.2 定量分析

分别取不同浓度的混合标准液置于顶空瓶中,待有机物挥发物质量为0.1、0.2、1.0、2.0、10.0 µg时,以样品浓度对峰面积制作曲线图,获取相应的线性方程、适用范围及检测限。

2.4.3 方法验证

为保证固体静态顶空方法结果的可靠性,选用基质量匹配加标回收方式,在5 mL碱性汗液中分别加入两种不同质量(0.2、10.0 µg)的标准液,通过加标回收率评价标准溶液工作曲线的可行性。最终获取相应的标液质量为0.2 µg时,方法回收率在80%~110%,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10%;标准液质量为10.0 µg时,方法回收率处于90%~105%,相对偏差不超过8%。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准性较高,且操作便捷灵敏。

3 结语

本研究主要对纺织品中有机物的残留量及迁移量进行测定,利用固体静态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基质加标方法评价结果的精准性。最终结果表明,采用基体匹配校正法建立校正曲线,方法回收率处于80%~110%,相对偏差不超过15%,回收率较高;利用人造唾液和汗液模拟真实的迁移过程,利用顶空技术与气质联用仪完成定量分析,最终方法回收率保持在80%~110%,相对标准偏差率不超过8%,方法具有精密性良好、准确度高的优点。

猜你喜欢
残留量回收率纺织品
矿浆电解法回收废旧CPU插槽中的Cu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品定性定量分析上的应用
饲料和食品中磺胺增效剂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WEEE产品总回收率的影响因素初探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探讨及提高脂溶性药物回收率的方法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猪心脏瓣膜假体中戊二醛残留量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对苯二甲酰氯中氯化亚砜残留量
2017年1~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商品结构统计
2017年1~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结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