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助推农机化发展探讨

2021-12-05 20:55任跃男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8期
关键词:丘陵农机化农田

任跃男

(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山西太原 030002)

山西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其中山地、丘陵占80%。超过400×104hm2耕地中,6°~25°的坡耕地145.67×104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6%,其中15°以上的坡耕地近80×104hm2。全省丘陵山区耕地分布呈现出高差悬殊、干旱少雨、土层相对深厚和地面侵蚀强烈的黄土高原丘陵地貌。近几年,虽然山西省的农机设施的使用总量有所增加,但是丘陵山区对农机的使用率仍然有待提高。通过综合分析,制约山西省丘陵山区的农机使用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制约,即土地条件制约。因此,要想有效提高山西省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打破了传统“以机适地”习惯,确立通过“改地适机”来“以地适机”的理念,展开标准化的宜机化农田整治工作,有效促进本省丘陵山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改造、更新、提升应用,为本省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业产区标准化建设提供保障。

1 丘陵山区农机发展现状及破题

受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生产种植模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以2018年为例,收获机械仅占全省的15%左右,是短板环节;丘陵山区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为62.41%,比山西省平均水平低8.79个百分点。原因在于丘陵山区的山势起伏变化多样,可机耕地数量有限且普遍分散不集中,大多是坡度落差较大,保水保肥能力弱的贫瘠地,坡耕地的比例相对较大,这就导致许多大型或中型农业机械很难运用到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只有有限的农机可以选用,有的甚至连微耕机都难以进地作业。很明显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事业遇上了“地不适机”的发展瓶颈,耕地基础设施不完善、落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 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瓶颈及破题之路

丘陵山区的地形地貌特点不能为农业机械作业提供充分的基础条件是制约发展的第一要素。早在1995年—1999年,山西省丘陵山区和贫困地区开展了机械化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机修梯田近13.33×104hm2,对农田建设有过初步尝试。但苦于经济基础差,个人、集体、政府财力不足,生产建设机械设备落后,功率小、效率低、装备量少,财力物力难以为继,限制了对丘陵山区大范围、大土方量的农田建设;同时,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不高,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落后问题没有凸显;加上长期在实践中遵循“以机适地”的思路,通过开发适宜丘陵山区地形条件的农机装备来推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当前,这一路径经过长期的推进,已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尤其是在科技高速发展、农业机械即将进入现代化的新时代,本省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水平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比很不协调;与技术装备条件相比,地形限制成为制约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更加突出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丘陵山区农机化推进的不断深入以及工程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效率的提高,开展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通过“改地适机”,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认同,并形成了“改地适机”与“以机适地”两端发力的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路径。新时代赋予山西农机人新使命:“积极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高强度推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过去两年的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实践证明:通过“改地适机”来打破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瓶颈思路和技术路线的正确性。

3 两年的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成果展现

3.1 水土流失问题大大缓和

对黄土丘陵山区而言,农业生产的生态基础十分脆弱,长期以来,坡耕地的改造也是改善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因此宜机化改造在改善耕地机械化作业条件的同时,也改善了坡面小流域内的生态条件,是“两山理论”在农田建设上的生动实践。改造前的丘陵山区坡耕地,冲沟密布,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极低,而且土壤和肥力的流失十分严重。通过实施宜机化改造,增加了降水的蓄渗能力,有效降低了坡面径流对土壤的侵蚀能量,改善了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3.2 农机与农艺向深度融合发展

丘陵山区通过宜机化改造,使得农机与农艺向深度融合发展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农机与农业融合空间增大;二是农艺与农机二者发展相脱节的矛盾将大幅缓减;三是耕、种、管、收、运等全程化机械作业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持续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宜机化改造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实施有效的成功之路。

4 “宜机化”改造主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4.1 处理好“宜改”和“宜机”的关系

影响丘陵山区农田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农机作业条件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就宜机化这一目标而言,哪些是必须改造的、哪些是可以改造的、哪些是暂时不需要改造的一定要厘清,必须改的一定要改、可以改的权衡后再改、不能改的坚决不改,这关系着改造的投入和成效的问题。“改”单纯是为了“宜种”或“宜机”,还是两者兼顾,也要搞清楚。改后只能种一垄田,那叫“宜种”,不叫“宜机”;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主要实施内容设定为:以互联互通为主要内容的机耕道建设;以坡(在一定坡度内)改梯或坡(在一定坡度内)改平为主要内容的缓坡化改造;以消除尖角、弯月等作业死角为主要内容的地块整形;以合并整理分散细碎地块为主要内容的地块归并等。对耕地或撂荒地,以能满足大中型乘坐式农业机械开展耕种管收全程作业为基础,以改前田面坡度为主要参考指标,以地块形状、分布、单一地块规模等为重要补充的选地原则。既从定性的角度考虑了宜机化的目标,又从定量的角度保证了项目的可操作性。

4.2 处理好宜机化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系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一是实施对象在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耕地条件普遍较好,但宜机化改造必然会扩展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范围。二是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共7个方面的内容,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偏向沟涵路等“田边工程”的建设,对“田面工程”重视不足。而宜机化改造主要以土地修整(包括小变大、坡改梯、缓改平、弯取直等)和田间道路为主,且必然涉及到地块形状和界址的改变,这是实践中区别于高标准农田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方面,在宜机化改造中,田表沃土提取和回填必有损失,更有因田面扩大产生未经熟化的生土,使本已贫瘠的土壤更加贫瘠,还有可能改造后只种不收。建议在丘陵山区倡导开展以宜机化为目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避免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后“宜机不宜种”的尴尬局面;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过程中,注重加强田块平整、机耕路、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等工程建设,提高田面平整度和田间道路通达度。所以,在同一地域“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统一体,孰轻孰重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要失之偏颇,切忌将二者人为地设定为矛盾体。

4.3 处理好“技术适宜性”和“经济适应性”的关系

宜机化改造作为一项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全新实践,人们的认识也存在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撇开宜机化改造有财政补贴不说,就对丘陵山区普遍存在的机械作业成本与耕地收益倒挂的情形来讲,在宜机化改造完成的后时代,要确立长效的生产引导机制。比如,引导农民适度规模经营,采用新品种新农艺新技术科学种田等,以降低成本,合理扩大规模,增加收益为引导。

4.4 处理好财政资金支持额度与改造成本的关系

在丘陵山区开展宜机化改造,必须有财政资金的支持才能进行。《山西省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工程》地方标准出台实施前,没有县财政支持的地方,基本上是靠省财政每0.067 hm2支持的1 500元为标杆(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成本,不超过1 500元/0.067 hm2),对宜改造区域进行了选择性规划,形成了“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事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宜机化改造”项目的全面实施,使宜改区域得不到改造,或本应能深度改造的,改得不到位。一方面,呼吁政府完善出台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必须有针对宜机化改造主要的工程内容和常见的施工工艺,形成能够反映社会平均水平的定额标准,对项目的计划、实施、结算提供科学的依据。因为2012年发布现有标准,其中的价格要素、工法、定额水平等与市场实际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完全适应宜机化改造中包干、奖补、还是项目补助等成本的核定问题。另一方面,各地在项目实施中,在选择宜机化改造区域内科学合理使用财政支持资金,比如,可以合理选择工程机械,以减低成本;可在改造难易点平衡资金使用等。

5 目前,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急需解决的问题

5.1 加快土地流转或托管速度

在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实践中发现:规划区域内,有个别农户因为家庭经济单一、经济窘迫等原因,顾虑改造会延误农时、农事,影响来年收入而不愿意对承包地进行宜机化改造。这时就要发挥县乡村行政引导作用,在保证农户经济收入不降低的前提下,尽快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或改造后在不改变原承包框架基础上重新划分地块,并再确权。同时,充分发挥村委会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参与或组织项目的相关建设工作。因为,宜机化改造的主体多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主,对于集中连片开展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提高了建设管理的效率。

5.2 要制定发布实施《山西省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工程》地方标准

要建立宜机化技术标准体系,宜机化改造作为一项工程措施,离不开技术标准的支撑,否则很难在本省范围内做到统一的要求。从项目实施的层面考虑,必须有定量的指标约束,才能对改造后的耕地是否“宜机”作出科学的判断。相应的技术规范,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就规范中的某些指标要求逐渐调整完善,并针对宜机化改造应该逐步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包括技术规范、施工规范、定额标准、评价标准、建设管理规范等等。

6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在丘陵山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目标,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科技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运用程度在农业生产当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因此,要想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紧跟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就得补齐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短板,打破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薄弱的瓶颈。通过制定颁布实施科学合理的《山西省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工程》地方标准和适合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标准;通过持久的、足额的财政资金支持;通过广大的农机工作者对项目科学合理的实施和管理;通过县乡村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高强度宜机化改造,将会在本省丘陵山区搭建起适应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农机现代化和智能化长足发展的平台。

猜你喜欢
丘陵农机化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必须为县域农机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创新开展山区特色农机化的路径研究
适宜丘陵山区发展板栗生产的关键措施
胡丘陵《栽树》
黑板像农田
丘陵地区枣树栽培及管理技术之我见
西部丘陵地区传统农业村的现代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