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的原则和策略研究

2021-12-05 21:47波,李
关键词:教育规划粤港澳大湾

李 波,李 燕

(1.广州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2.广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引言

从“谋划”“规划”到“国家发展战略定位”,从“深港湾区”“珠江口湾区”到“粤港澳大湾区”,从《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2009)、《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2017)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的递进发展历程反映了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协作发展的肯定和支持。世界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等发展规划对区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打造教育高地的新要求。新时期,要站在服务区域发展需求的角度,做好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规划,要整合域内高等外语教育资源,使粤港澳三地高等外语教育交流合作成为建设教育高地的有力助推器,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事业协同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长远发展的人才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一、核心概念

(一)高等外语教育规划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07)、《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均强调高等外语教育的战略意义,其核心使命是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和提升专业人才外语素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高等外语教育既是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国家外语能力建设为目标,也是满足个人外语能力发展需要,进一步夯实和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技能水平,达到各级各类外语能力标准,掌握更高层级的语言应用能力,为进一步专业学习研究或实践应用做外语能力的准备。此外,高等外语教育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协商合作能力、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与爱国情怀。

国内高等外语教育规划研究成果丰硕,既有陈章太[1]、胡文仲[2]、束定芳[3]、蔡基刚[4]、沈骑[5]等为代表的宏观层面的外语教育规划研究,也有朱建成[6]、许长青[7]等为代表的区域高等外语教育规划研究,还有以夏文红[8]、刘正光[9]、文秋芳[10]等为代表,探讨外语教育与课程思政、学习者自主能力培养以及教学生态化改革等议题相结合的研究。总体上为相关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既有研究或仅从国家层面对外语教育规划进行宏观分析,或仅对特定区域的外语教育规划展开论述,或相对局限于外语教学改革中的下位实践范畴,对综合利用区域教育资源开展高等外语教育规划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尤其以凸显区域协同发展特色的中、微观高等外语教育规划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具体,关注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

外语教育规划是外语政策与外语教育实践的重要衔接点,主要关注外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外语学习者什么时候学、怎么学等问题。外语教育规划可以结合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开展宏观外语教育规划,也可以针对区域发展特色开展中微观层面的外语教育规划。区域外语教育规划是国家外语教育规划的具体执行和落实,反过来对国家外语教育规划予以完善和补充,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协同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分析特定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协调、合作、互补的关系,发挥系统内要素的协同作用,以完成某一既定目标。这与外语教育规划旨在协调相关因素以实现外语教育工作效应最大化的目标相契合,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各地在服从国家总体教育规划的前提下,可以从各地实际出发,完善本区域教育发展协同机制的总体要求。

将协同理论应用于高等外语教育实践是协调与平衡区域高等外语教育资源,聚焦教师如何更好地教、学习者如何更好地学外语的课题,重点解决区域高等外语教育可能存在的结构不合理、整体效能差、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开展凸显区域特色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有助于推动高等外语教育系统从无序状态转化为有序状态,实现高等外语教育各要素的协同效应;有助于发掘并高效利用区域高等外语教育资源优势,解决内部要素不协同、自组织水平低等问题;有助于建立有管理的,能发挥要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运作机制,实现区域高等外语教育体系的有机、有序、和谐发展。

区域高层次人才外语素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对外开放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的总体外语能力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融入世界顶级湾区的程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资源丰富,近年来,粤港澳三地160余所高校依托各自学科专业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实践,“粤港澳高校联盟”(2016)、“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2018)、“大湾区葡语教育联盟”(2020)等教育平台建设以及“粤港澳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高端论坛”(2021)等区域高等外语教育学术共同体建设,为开展区域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优秀案例和典型示范。

但是,我们还要意识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作实践还处于点状发展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实践有机和谐发展的根本解决途径就是及时开展区域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工作,通过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外语语种配置、共建共享外语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等实践,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集群式发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教学创新和外语人才的协同培养。无论是出于完善外语教育规划理论体系还是对外语教育实践来看,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总结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探讨开展区域外语教育规划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等共性规律,可以为类似区域开展高等外语教育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一国两制”前提下,粤港澳三地高等外语教育内容、模式、资源各异,为彼此高等外语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学习、优势互补的空间。文化同根同源、国际化水平、长期合作传统等优势为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等重大决策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2019 年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联席会议”把“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列为最重要议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明确深化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流动等内容。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央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而做出的伟大决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也是地缘优势发展的必然。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一国两制”的重要内容、伟大实践,是“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远的战略眼光、更广的国际视野和更实的行动举措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的协同性、包容性,解决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发展基础优良

粤港澳大湾区“两区九市”的高校教育资源丰富,近年来无论培养规模上还是培养层次都大幅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共128 所普通高校①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110/t20211025_574874.html,2021-10-25。,高等教育体系完备;香港现代高等教育亦称专上教育,始于1911 年成立的香港大学,现有22 所②香港教育局,院校[EB/OL],https://www.edb.gov.hk/sc/edu-system/postsecondary/local-higher-edu/institutions/index.html,2021-09-01。高等教育院校可颁授学位,国际化水平高;澳门高等教育以1981 年港商创办东亚大学为起点,现有10 所①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高等院校基本资料[EB/OL],https://mirror1.dsedj.gov.mo/dsedj/stati/2020/c/edu_num20_part5.pdf,2022-01-07。高等教育院校,已形成相对稳定、颇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共有5所高校进入QS 世界大学前100 强,21 所高校(广东12 所、香港7 所、澳门2 所)入选“2020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领先的1000 所研究性大学;15 所高校(广东7 所、香港6 所、澳门2 所)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21 年度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0 名榜单。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长期开展合作,近年来的合作方式也日趋多样。截至2021 年年底,在互相招生、交叉培养方面,广东省的65 所②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阶段信息服务专题[EB/OL],http://xxpt.gdedu.gov.cn/tj/wbfw/wbfw_visitor.do?action=index&xxxlb_m=4&page=1。本科高校中有30 所③内地(祖国大陆)高校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EB/OL],https://www.gatzs.com.cn/yxxx/welcome.action?ssdm=44。面向港澳招收本科生,上述高校绝大多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15 所香港高校和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6 所澳门高校陆续获准在内地招收本科生④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同意香港恒生大学等香港三所高等学校在内地招收自费生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6/s3111/201902/t20190201_368794.html。;在合作办学、共建科研平台方面,港澳8 家高校共在粤设立机构11 家,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名校分别通过在广州、深圳、珠海开设分校或者合作建设研发平台等方式开展校际合作。广东省政府积极引进港澳和国际教育资源,加强教育交流合作,支持粤港澳高校联盟建设发展,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等外语教育各具特色。内地高校普遍重视外语教育,把高等外语教育列为专业人才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庞大,具有完整的高等外语学科设置、良好的外语教研实力、大量的外语教研人员等。“香港高校几乎都用英语实施教学”[11],重视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能流利使用英语的人群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英语交际氛围浓厚。澳门注重教学语言的多元化,是“语言博物馆”[12],是语言教育重地。和谐共处的多语资源以及开放多元语言文化教育体系使澳门在外语人才培训基地、国别研究中心、中外商贸文化交流合作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有助于区域一体化发展

开展凸显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工作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实践要服从于、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发展需要,也要关注和服务好本区域的发展需求。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总体规划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粤港澳三地高等外语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分工和错位发展,形成有序竞争、紧密联系和协同合作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新秩序,集聚培养与区域发展定位和规模相适应的高等外语教育智慧和人才,为区域一体化发展贡献外语力量。

实施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发展能有效助推区域长远发展,尤其适用外向型特色发展区域。区域一体化发展体现为人才和资源的一体化,归根结底是人才的一体化。打造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共同体就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一体化发展的过程。许长青、卢晓中提出“融合是一种共存共生的生存与发展模式,核心在于‘共生’,着眼于命运共同体建设”。实施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的直接目标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共同体,最终实现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发展需应对的挑战

(一)粤港澳三地高等外语教育定位不同

内地高校重视外语教育,但各校培养力度不一,偏重语言技能教育、应试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内地高校对非外语专业学生普遍要求必须修读大学英语课程,但多数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导向安排教学任务。香港国际化程度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普遍较高,香港高校普遍将外语作为教学工具、交际工具、研究工具,通常只是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和平台满足学生的外语语言技能的学习需要。比如香港大学就规定除中文系以外全部课程均采用英语教学,其应用英语学习中心只提供网络英语学习资源供学生自助提高英语能力。崔明芬提出多元语言教育是“澳门高校教学体式不同于内地高校亦有别于香港高等学府的显著特征”[13]。澳门政府借助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发挥语言文化遗产优势,鼓励高校开设语言课程,加强“三文”专业语言教学,奉行“四语”授课语言,把语言教育建设成了垫高澳门高等教育的基石。澳门提倡多元语言主义,多种语言教学得到践行,英语为母语的教师被鼓励用英语授课,把中文课开到葡语学校,在中文学校加开葡语课,在葡国本土人和土生葡人较多的学校里实时中葡双语教育政策。

(二)粤港澳三地高等外语教育内容不同

内地高校普遍开设泛英语类专业,各校的专业命名方式虽然各有不同,有英语、商务英语、英语翻译、英语教育等。调研其教学计划,基本都是前两个学年主要开设基础型、技能型课程,分开培养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后两个学年主要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英语文学、跨文化交际等专业课,课时少,时间短。香港高校极少开设专门外语技能教学课程,比如香港大学英语系分为英语学习(English Studies)、语言和沟通(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两个专业,要求学生修读完包括社会语言学概论、生活写作导论、语言与性别、语言与交际、话语分析、语言与偏见等入门课程(Introductory Courses)的学分要求,就可以修读其他专业课程并获得相应学位。霍海洪研究发现澳门高校没有统一的课程教学要求,各校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校本特色的课程教学大纲,澳门大学本科生的公共外语课程主要采用综合型或整体型教学,绝大多数专业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为一个学年6 个学分,课程名称为实用英语,着重培养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英语专业开设的绝大多数是专业课程,提高语言基本技能的课程只有一两门,而且开设时间很短。[14]

(三)粤港澳三地外语语种教育及外语使用氛围各有特色

内地高校的语种专业设置相对较全,但存在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英语专业人才和非通用外语人才的培养相对较弱现象,尤其医药、音体美类专业特色发展高校最为突出。语种培养力度相差悬殊,以在粤高校2018 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为13129人,日语专业毕业生为1280 人,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生为138 人,其他语种毕业人数则很少①广东省教育厅,《2018 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DB/OL],http://www.gd.gov.cn/gdwjfj/ 附件:2018 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pdf,第16-17 页。。港澳高校较少开设非通用外语本科专业,但历史发展带来的语种资源不可小觑。澳门是联系葡萄牙语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重要平台,一些官方文件依然沿用葡萄牙语等多语版本,其外语使用环境呈现多样性。从澳门人语言能力可见一斑,以澳门2016 年中期人口统计的数据为例,能流利使用英语、葡萄牙语的3 岁以上澳门人分别占27.5%、2.3%,以菲律宾语为日常用语的3 岁以上澳门人占总人口的3.0%①数据源自: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暨普查局官方网站,https://www.dsec.gov.mo/getAttachment/bfa0112a-eaf3-49a9-9168-b5add46e9d65/C_ICEN_PUB_2016_Y.aspx,第10 页。。

四、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的基本原则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工作的根本使命是综合发掘三地高等外语教育优势资源,实现区域专业外语人才、专业人才外语素养的同步提升,至少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以语言文化传承为使命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体现,外语教育的目的是带来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传承。许国璋先生曾言“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育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紧紧围绕外语教育的使命开展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发挥三地高校的优质资源,通过外语教育实践把外语教育先进成果、异域文化精华引进来、学进来,也要注重将中华文化送出去、教出去,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做出贡献。

(二)坚持多元和谐发展理念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不是追求同一模式发展,而是要通过系统规划、错位培养做深做精特色外语专业和外语课程内涵,打造各高校外语教育拳头产品,为国际教育示范区贡献高等外语教育智慧。尊重粤港澳大湾区语言多元化现状,尊重三地高等外语教育的既有成绩,尊重三地高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理念,尊重三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才能充分发挥三地高等外语教育的优质资源,全面调动三地高校高等外语教育的能动性。

(三)凸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设定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规划的直接目标是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外语语种需求、培养规模、人才层次等问题上,既要发挥外语人才需求的市场调节作用,也要考虑区域发展长远利益和专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涉及语言资源建设、语言安全等问题上,政府要担负协调规划职责,加大对弱势学科的帮扶。

五、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的基本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包括内容研制和落地实践两个方面,需要三地政府、高校、社会资源的共同参与,合力共建。

(一)三地政府加强组织管理引导,构建区域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发展的整体性

粤港澳三地政府要积极参与、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的制定,为实践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发展把控方向、搭建组织、制定政策。

首先,粤港澳三地政府要放眼湾区建设、国家战略、世界发展,要“一盘棋”看待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问题,要树立正确的语言资源观,要尊重和发挥区域“多语多言”特色,把语言多样性切实引导成为“经济资源”,树立通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引领和提高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外语素养的发展意识。

其次,粤港澳三地政府要引导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以高等外语教育国际化、优质化发展为目标。制定凸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特色的高等外语教育标准和规范;引导域内各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不同层次、理念、风格的高等外语教育特色;鼓励和支持三地高校开展校际合作、师生交流,带动和深化三地高等外语教育协同。

此外,粤港澳三地政府要发挥资源配置作用,规范引导社会资源适时、适当地参与高等外语教育实践。通过活动协办、专业咨询,使社会资源成为域内高等外语教育工作的参与者;通过人才标准、评价机制,使社会资源成为域内高等外语教育成效的监督者;通过人才订制、订单培养,使社会资源成为域内高等外语教育成果的受益者。

(二)三地高校强化践行校际协同,形成区域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发展的多元性

粤港澳三地高校要思想上重视、工作中践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总结实践经验与不足,树立资源共享意识,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总体发展。

首先,粤港澳三地高校要需求共研、制度共商。要协同开展外语专业人才和专业人才外语素养需求的数据调查,掌握外语专业人才的地区和行业流向、职业匹配度等数据,掌握专业人才外语需求的深度和广度、外语应用场景等数据,并列入高等外语教育培养方案考量因素,推动高等外语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改革。要协同制定鼓励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发展的校际配套政策,为协同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和提高专业人才外语素养提供校级制度保障,协同制定不同层级、不同培养侧重的师资标准、人才标准、外语能力水平考核标准等,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外语人才实际需求,探索复语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其次,粤港澳三地高校要内容共定、平台共建。要共同探讨确定制订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内容,协同研究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特色的外语语言理论体系、跨文化外语交际能力、学术研究外语沟通能力等外语教育教学需求,要明确高等外语教育培养目标和分类,针对学术研究型和应用型高等外语培养分别设定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要做精做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发展平台建设,推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管理联盟、外语教研工作者联盟、高等通识外语教育联盟、泛英语专业教育联盟、非通用语种教育联盟、外语教育活动联盟等组织高等外语教育合作交流和终身教育平台。

此外,粤港澳三地高校要活动共办。要通过合建训练基地和教研机构、合办学术论坛和活动赛事,链接优质高等外语教育资源。组建教研共同体,实现高等外语教育科研人员、一线教师互动互通,协同开展外语师资基本素养、教学方法等培训,举办学术研讨、教学交流等项目,落实高等外语教育领域学分互认、互访互派的合作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组建活动共同体,举办教学大赛、教学成果展示等评优活动,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工作者提供同台交流竞技的机会,筹办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领域的演讲比赛、作文大赛、阅读大赛、国别知识大赛等活动,为学生展示良好学习风貌搭建平台。

(三)三地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共建,探索区域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发展的多源性

粤港澳三地社会资源要积极为区域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建言献策,主动参与教研平台建设,通过技术转化、资本投入带动区域高等外语教育相关产业发展。

一方面,粤港澳三地社会资源要发挥独立第三方优势,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过程中的育前需求调研、育中技术评测、育后人才评价等问题展开专项研究,建立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的外语专业人才和专业人才外语素养供求反馈系统,实现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文化素养、外语交际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需求的实时对接。

另一方面,粤港澳三地社会资源要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结合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新发展、新需求,汇聚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发展的教育智慧,开发“云会议”“云课堂”“云游学”“云学伴”等教育教学新技术,推动粤港澳三地高等外语教育应用技术合作,实现线下、线上交流的便捷化,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实践。

结语

高等外语教育先行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的核心理念之一。只有实现区域外语专业人才和专业人才外语素养的全面提升,才能建成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湾区建设定位、具备高素质外语能力的高级人才资源和储备基地。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外语教育协同规划是在尊重粤港澳三地高等外语教育特殊性的前提下,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对人才外语能力需求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三地高等外语教育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目的是实现高等外语教育工作效应的最大化,其核心意义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特色高等外语教育的高标准建设,满足粤港澳大湾区特色高等外语教育和谐化、生态化长远发展需求,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级人才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教育规划粤港澳大湾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学校校长领导力的五个层次
怎样看待国家“十三五”教育规划?(上)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