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空交汇的文化符号:评《南京百年文学史》

2021-12-05 13:25赵嫚
青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学史中华文化南京

孔子说:“诗可以兴。”南京,也是一座“可以兴”的城市,它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所见证的千古兴亡,它在世界各地所播散的文化因子,总是能让人流连忘返。历来关于南京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据统计,在中国数千年文化史上,有超过1万部文学作品写作于南京或者与南京有关,数量位居全国之首。”(本文凡引自《南京百年文学史》,本书者均不再特别标注)张光芒教授和他的团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南京的百年文学形象。一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漫长,但这一百年,是沧桑巨变、天翻地覆的一百年,近似于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存在着各个方面的“突破”,当然也有文学的“突破”。因此,本书虽然截取的是南京百年文学史,但它映射的是一个融汇“天地四方,往古来今”的南京的“小宇宙”。

本书的突出特色是关于南京作家的入选标准的界定。“任何一部区域文学史或地方文学史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哪些作家、哪些作品以及哪些作家的哪些创作应‘入史或者可以‘入史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而又特别的问题,普遍是所有的区域文学史都要面临,特别是一百年来无论是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还是随着世界的科技进步,南京却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相对固定的存在,而是一个变动的、无限广阔的共同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百年以来与南京有关的作家和文学创作如何进行取舍,如何界定南京百年文学史的叙述范畴,从而赋予南京百年文学史以科学而严谨的学术内涵,就显得特别关键。”本书在反复推敲之后,谨慎而周密地将入选范围确定为四种:“典型的南京作家、准南京作家、南京籍作家、非南京作家的南京写作”。在具体撰写的时候也有详略之分,标准是与南京相关的作品。这就在考虑现实的各种变化与流动性的同时,紧扣住南京的主题。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说:“我主张对民族做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事实上,所有比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接触的原始村落更大(或许连这种村落也包括在内)的一切共同体都是想象的。”显然,本书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上个世纪末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地球村的出现,全球化理论的诞生,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一切都使得区域文学变得尤其复杂和不稳定。但全球本土化的新思潮让人们坚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越是人类的。区域文学史的价值不仅不会因全球化而消弭,反而愈发凸显出它弥足珍贵的当代价值。”本书虽然是一个区域文学史,但以文学为纽带,最大程度地将南京塑造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百年南京文学史作为一个时空交汇的点,融汇了南京乃至中华民族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延展性,以有限容纳无限,将无限浓缩于有限,可谓是“芥子纳须弥”。

与此密切相关的另一个价值是它有助于身份认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身份认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查尔斯·泰勒认为:“我们的认同,是某种给予我们根本方向感的东西所规定的,事实上是复杂的和多层次的。我们全部都是由我们看作普遍有效的承诺构成的,也是由我们所理解为特殊身份的东西构成的。”在民族化与全球化犬牙交错、对立又统一的当代社会,如何促进身份认同,获得身份归属感,是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受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等人的启发,顾明栋提出了“汉学主义”的概念,“它由西方构建并运用在西方与中国的接触中处理一切有关中国的事务和阐释纷纭复杂的中国文明”。这是一种将中国视为“他者”的西方中心主义。国内很多学者对此纷纷呼吁,提出构建中国自己的文化,从而确立中华民族自己的身份属性。本书对此有着清醒的自觉:“南京成为国内首个申报‘文学之都的城市,这既源于审美文化传统的历史必然性,也是这座文学魅力四射的现代都市顺势而为的结果。而这一切,都可以说为我们梳理南京百年文学史提供了必要的底气和动力。”南京成功申报“文学之都”,对于打破西方“汉学主义”的偏见和权威、确立我们自己的身份认同、树立文化自信,都是意义重大的。在此意义上,本书不仅是一部南京百年文学史,而是一种身份认同的空间,是一个关于南京、关于中华文化的身份共同体。

因其在中国历史上有特殊意义且地理位置上南北交融,诚如本书所概括的,“南京作为极具典范性的文化符号一直存在于历代文人的视野之中,其独特的城市性格、文化气质、审美意蕴与艺术风格吸引着各地作家驻足于此,创作于此,从而构成南京文学的历史链条。”千百年的沧桑变化“形成了开放性的文化格局与兼容并包的城市性格”。因此,南京既是一座实际的城市,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成为无数流散他乡者的心灵家园。其中既有关乎南京这座城市的依恋,更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归属,共同形成一种深层次的“恋地情结”。段义孚认为:“恋地情结”是“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人类对地方的爱”。按照荣格的原型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南京就是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一根“情感纽带”,是中华文化的原型所积淀而成的一个心理符号。段义孚说:“人类追求理想环境的脚步从未停止过。理想的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不同文化有自己的解读。”这意味着人类从古至今孜孜以求的理想环境是“恋地情结”的一种体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恋地情结”,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中国也有着不同的理想环境,但南京无疑是其中十分突出的维系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情感纽带”之一。本书虽然是一部区域的断代文学史,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这百年来南京的变化之剧烈,文学之繁盛,如果我们详细阅读本书的具体内容,则可以充分体会到,本书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南京百年文学史,而是“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化用苏轼的语句,则是“寄天地于蜉蝣,渺沧海之一粟”,是数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

作者简介

赵嫚,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

责任编辑 陆 萱

猜你喜欢
文学史中华文化南京
南京比邻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京不会忘记”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