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攀登不问高

2021-12-05 03:40陈连升
曲艺 2021年11期
关键词:马季淮海战役创作

陈连升

1987年3月,一个在徐州举办的江苏省相声比赛,邀请我当评委,一位38岁的业余相声演员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自编自演了5段相声,得了最佳业余逗哏奖、最佳创作奖,以及4个优秀作品奖。担任评委会主任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一次又一次地为他颁奖,最后干脆紧紧地握住了他的双手不停摇动。按说相声演员应变机敏,嘴皮子利索,可作为个中翘楚的马季当时可能着实有些激动,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才之情。见此情景,我建议他马上收徒,另一帮人则督促韩兰成赶紧拜师。在多方的撮合下,韩兰成向马季献了花,当时就成了马季的第9名弟子。1988年,韩兰成被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歌舞团看中,特招入伍,成了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在前线文工团这个革命大熔炉里迭经锤炼的韩兰成,技艺渐臻精巧自如,表演日趋圆融自然,成长为肚里有真材、身上有本事、心里有追求的知名相声演员。韩兰成通过那次“赛场拜师”改变了人生轨迹,也成为曲艺界的一段佳话。

1991年12月,南京承办了江苏省首届电视相声小品大赛,组委会邀请我担任相声决赛的评委会副主任,我又一次见到了留着平头、总是眯着笑眼的韩兰成。不过这次他穿着军装,参加的是专业组的比赛,决赛中的15个段子,有8个是他创作并参加演出的,其中一个名为《咱爸爸》,内容竟然与淮海战役相关。作品中两个人物的父亲分别是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的士兵,都参加过淮海战役。来言去语间,两人在用小故事“竖着挖井”、引起观众兴趣的同时,还在不断“横着开河”,以自身的表演讓观众领略了淮海战役的全景,实打实再现了伟大的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敢于吃“夹生饭”的英雄气魄和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豪情壮志。评委中有人告诉我:“韩兰成为了写这段相声,足足酝酿了10年,下了太大的功夫。”

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这个历史性的日子被徐州人民永远铭记,每年12月1日,徐州人民都要庆祝一番。1978年,还是业余相声从业者的韩兰成接到徐州当地文化馆布置的一项任务:创作一段与淮海战役有关的相声。他接受任务后,多次参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收集淮海战役参战人员第一手材料,但是构成相声的包袱线却始终没有找到—— 要实现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没有包袱是万万不行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韩兰成始终在琢磨、在思考,这个任务成了他的一块心病。1988年,眼看着纪念淮海战役40周年的日子快到了。一天,他去逛新华书店,发现了一本蓝色封皮的《国民党将领淮海战役回忆录》,他立刻买了一本。通读几次后,韩兰成突发奇想,“解放军指战员的第一手资料我收集了很多,现在又有了国民党军方面的回忆资料,两相对比,故事的冲突点有了,有文章可做了。”

在反复思考后,韩兰成决定,相声的主线是两个年轻人谈他们父辈的淮海战役经历。找到一个线头,思绪就不再是一团乱麻,包袱的铺设也就从容很多。

10年问题一朝获解,我都替韩兰成松了一口气,也对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责任,有担当,有韧劲。

《咱爸爸》之外,《送别》也让我记忆深刻。这段相声描写了一个战士即将重返战场,他的恋人小阿妹到机场送他,两人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这个作品的语言细腻流畅,风格清新自然,更大胆使用贴近特定情境的柳活作为稳固结构的“榫子”和推动情节的“齿轮”,让内容的层次感更丰富,也更有张力。

在那次大赛中,韩兰成的8个作品全部获奖,创造了他自己的又一段传奇。赛后,我向韩兰成表示了祝贺,并跟他打趣,“缓缓吧,给别人留点地方,奖全让你拿了”。韩兰成还是眯着眼睛,有些腼腆地笑。我问他,为什么创作热情这么高,出了这么多好作品?他的回答是,“恩师马季先生告诉我,‘一个相声演员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即一边表演,一边拿笔搞创作,有创作能力的演员才有艺术生命力。”韩兰成还有自己的理解:“其实演员之间最后的比拼,还是作品。我现在已经40多岁了,岁月不饶人,坐等不得,只能拼。所以我的座右铭是‘只管攀登不问高。”

“只管攀登不问高”,这不正是文艺要从“高原”迈向“高峰”的最好注解么?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性曲艺赛事很多,韩兰成积极参赛,屡屡获奖,是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平时他深入生活,埋头创作,在创演《闪闪的红星》《悄悄话》《南北赞》《花鼓声声》《相声怎么了?》等一批清新隽永好相声的艺术经历中,慢慢形成了自己台风稳健、语言干净、谑而不俗、捧哏严实、不抢不拖的演出风格。

1994年,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组导演王晓邀请韩兰成和东北籍相声演员德江搞系列节目。韩兰成就想,北京曲艺名家云集,自身没有优势。小品本来也不是自己的强项。想来想去,韩兰成决定,以己之长,补己之短,把相声技巧融入小品的创演中,或许可以收到奇效。人物么,就是两个剧务,于是,《聪明的剧务》系列作品应运而生。

我曾问过韩兰成,为什么要把作品人物定为两个剧务呢?他认为,剧务一只脚在舞台上,一只脚在舞台下,这种高低差容易出包袱。“剧务你说他是外行,可他在圈内;你说他内行,可有时候净说外行话。这有着双重落差—— 观众对剧务认知的落差和剧务自身认知的落差,这就为包袱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相声包袱要讲‘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觉得,这本身就包含着相声演员和观众对‘落差的期待。”

找到了切入点,创作就有了头绪。韩兰成他把平时演出的、贴题的段子深入加工,为《曲苑杂坛》录制了8集《聪明的剧务》,受到了电视观众的广泛欢迎,韩兰成很受鼓舞。这之后,栏目组又请韩兰成与原二炮文工团小品女演员买红妹合作,创演了5集《新疆妹买买提》,依然是广受好评。

2000年,我从中央广播电台退休,被聘到《曲苑杂坛》当编辑,兼栏目编导组成员。那时候的韩兰成已连续被聘用了7年,是栏目组的绝对主力。一天,《曲苑杂坛》的导演汪文华听说在长春市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一个民间艺人于小飞能演各种绝活后,立即乘飞机赶到了长春。看了于小飞的表演后,汪文华就想,能把他这还有些零散的表演“组装”起来,做个系列节目多好。汪文华把这一想法告诉了韩兰成,并希望他来写本子。韩兰成专程赶到长春,看了于小飞的全部节目,决定根据他的情况量体裁衣,再写个系列作品,自己陪着他演。于小飞会口技,第1集就放在仿学口技上;于小飞会唱通俗歌曲,霹雳舞跳得也不错,第2集就放在学唱上。5集下来,他的仿学才能,以及腿功、头功、轻功、嘴功全部得到了展现。韩兰成还根据于小飞是苦孩子出身,在农村放过驴的生活经历,和导演商量,给这个系列定名为《放驴小子》。《放驴小子》播出后,于小飞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一下子火遍了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演员。韩兰成不仅能“成”自己之名,还能“成”他人之美。

和韩兰成认识了几十年,我发现韩兰成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从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一直在坚守自己“只管攀登不问高”的艺术理想,不断出新,不断超越自己。而与对艺术“奢华”的追求不同,韩兰成成名之后,依然保持朴素的本色,不务虚名,默默为曲艺事业作贡献。办艺术学校,培育曲艺小苗,并效仿恩师马季,用心遴选、培养可造之材。“相声界师徒传承,不仅要传艺,还要传火,得把干干净净的艺术传递下去。”

韩兰成门下桃李纷华,按说在退休后,可以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可他偏不,而是倾其所有,在徐州市汉王镇南望村建起了占地六七千平方米的“兰成汉画像石馆”,要了却自己建博物馆传播汉画像及汉文化的心愿。韩兰成心大,愿望大,我曾问他,你这辈子还有没有止步的时候,他说:“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我这是要把‘杂货铺里的东西拾掇拾掇。再说,‘只管攀登不问高,我觉得我在其他领域还能再攀登个高峰。”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马季淮海战役创作
从淮海战役档案见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伟力
Jazz
从淮海战役看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步骤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后勤支前工作中的群众路线
大师风范
电话里的单口相声
马季:跟新中国一起笑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