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鼓楼在当代的文化及旅游价值

2021-12-06 01:08
民族艺林 2021年4期
关键词:鼓楼银川宁夏

朱 瑞

(银川市文物管理处,宁夏 银川 750011)

一、历史文化价值

钟和鼓本是古代乐器,后用于报时。因此,钟鼓楼也就成了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如今保存完好的钟鼓楼多建于明清两代,存在于北京、陕西、辽宁、四川、广东、甘肃和宁夏等省市,可见其在中国分布之广,尤以北京、西安两地的钟鼓楼最为有名。

银川鼓楼坐落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又称“十字鼓楼”“四鼓楼”“四牌楼”。银川鼓楼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银川市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台基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 年),为宁夏知府赵宜喧主持建造,并手书洞额石刻题记,距今已有200 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明代时银川曾建有谯楼,但毁于何时已不可考。故此,史学界有银川鼓楼始建于明代年间,后毁于战乱的说法,但具体时间也无从考证)。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宁夏的地方绅商捐,在台基之上又新建了三层楼梁架,后因为“款绌停辍”。直到民国六年(1917年),宁夏县知事余鼎铭接续重建,并在四角增盖券棚顶角坊。落成后的钟鼓楼曾悬挂一口大钟,故又名曰钟鼓楼。银川鼓楼占地面积为576 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00 平方米,建筑主体总高为36 米,并由主楼、角坊5 个单体建筑组成。其台基呈正方形,用砖石砌筑。其边长24.4 米,高8.5 米。

银川鼓楼位于银川市地理中心解放东路和鼓楼南北街交会路口,临近玉皇阁街、步行街、新华东路,并与玉皇阁东西相望、遥相辉映。其整体建筑,由台基、楼阁、角坊三部分组成。台基四面均辟有宽5 米的券顶门洞中通十字,与市区中心解放东西路和鼓楼南北街相通。四面洞额有石刻题字,东曰“迎恩”、南曰“来薰”、西曰“挹爽”、北曰“拱极”。东面门洞两侧各辟一券门,南券门额题为“坤阖”,内为一耳室;北券门额题为“乾辟”,从北券门沿券砌暗道石阶可登至台基之上。台基中心,建有十字歇山顶重檐三层楼阁,每层楼阁四面围以环廊。[1]登临阁上扶栏眺望,银川中心区街景尽收眼底。楼阁顶脊饰以龙首、中置连珠呈二龙戏珠之势,造型独特、别具情趣。仰观钟鼓楼挑檐飞脊、高耸秀丽、造型生动,建筑整体蔚为壮观。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由此可见:今日中国之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的结果。因此,只有坚持立足历史,面向未来,从延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文化事业。

2016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3]从时空尺度上来看,对于文物的保护也许小到一座桥、一座塔、一座村庄、一个古建筑群。但是,这些小的文物往往蕴藏着一方水土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情怀,甚至是几代人自强不息的见证以及革命发展历史的红色基因。虽然银川鼓楼在当代人对历史古建筑的文化认知中,没有紫禁城那样厚重恢宏的历史感,也没有圆明园那样悲歌苍凉的呐喊气魄,也并未承载“丝绸之路”宏大无比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使命。但是,对于银川乃至整个宁夏的历史发展而言,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宁夏人民光荣的革命历史,所记录的保卫家乡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的无私奉献精神与独特作为等,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不可复制与不可替代的。

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加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对其进行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是不断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正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建立,就是要借助各种各样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获得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式变化。而对于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则是所有方式中最为直接具体、最为直观可感的。文物让抽象的历史变得看得见、听得着、触得到,让参观文物的所有后来人也变得愿意走近历史、感受历史、敬畏历史。只有在这样一种“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奠基之下,才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建立起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从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实步伐。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讲道:“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人和人的群体组成的。当一个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具备利他主义这种高层次的感觉能力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时候,这种基因就会传递下去,人类因而才能始终站在进化的最前沿。”[4]保护并宣传历史文物,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具象可感、伸手可触的历史物件、历史建筑,对历史时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为深厚的敬畏之情。只有让这种情感得以延续,才能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自觉自愿地承担社会责任、负重砥砺前行;也只有牢记自己的崇高使命,自觉自愿奉献社会,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银川市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银川鼓楼是一处不可再生与复制的重要历史文物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银川市两级政府曾投入巨资对鼓楼进行过多次加固维修。近年来,四周又增辟环形花坛、楼上建立党史陈列室。如今,银川鼓楼成为宁夏和银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 年银川解放街改造施工时,在鼓楼两侧又修建两处地下通道。通道长30 米、宽6 米、高3.5 米,两边建有敞开式踏步,人行道和机动车道间设隔离栏,四周旧路全部拆除重建。同时,楼体周围重新安置新光源投射灯具,以突出附近风景,并拆除隔离带内公交车站台,新建两处港湾式公交车站台。银川鼓楼,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宁夏人长大成人。在银川的各大地标建筑中,鼓楼无疑是历史文化积淀最厚重的那一座。

二、革命文化价值

历史是一部教科书,更是记载、传承红色基因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党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5]因此,通过对革命文物、地方党史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才能为当今的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更有现实意义的启示和引领。

银川鼓楼是一座具有革命历史纪念意义的清代古建筑。1926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宁夏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宁夏特别支部和国民党县党部办公地址,都设立在楼上东北角坊。它深深镌刻下老一辈革命家和爱国志士刘伯坚、邓小平、吉鸿昌等早年来宁夏开展革命工作与对敌斗争的不朽红色印记。1949 年9 月23 日,宁夏获得和平解放;9 月26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及宁夏地方各界知名人士,一同在银川鼓楼上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并共同见证了银川这座古老名城获得壮丽新生的难忘历史时刻。

回眸宁夏革命发展的红色历史,在曲折磨砺的几十年间,有着先进思想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共产党员先驱模范为宁夏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后来银川鼓楼的多次维修保护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石,并为当代革命文物宣传工作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1926 年9 月,为了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军联军中的组织力量,时任国民军联军第二师刘郁芬部政治处负责人、共产党员钱泉应驻宁国民军联军中党组织要求,同李临铭等5 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一些进步青年建立了中共宁夏第一个党的组织机构——中共宁夏特别支部委员会,李临铭任书记。7 名党员中,有3 人同时在中共特别支部和国民党县党部任职,同在宁夏府城银川鼓楼上办公,在银川鼓楼正式展开了中国共产党在宁夏地区的早期党建工作。

在国民军联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特支成立后即与国民军紧密配合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宁夏府城出现革命高潮,并采取秘密与公开方式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为建立和发展宁夏地方党组织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巨大贡献。这些最早在银川活动过的共产党员,虽然留驻宁夏的时间并不长,但却为宁夏党史书写出了浓墨重彩的序章,为银川鼓楼赋予了名垂青史的革命色彩,并积累了坚实厚重的红色革命历史沉淀。如今,无论是宁夏当地人还是外地游客,每每观瞻银川鼓楼之后,都会再次深刻感受到那些先辈牢记使命、无私奉献、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远现实意义。

在此前后,中国革命运动的先驱刘伯坚、邓小平、吉鸿昌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不平凡的奋斗足迹。这些红色的历史亮点印记,无疑为银川鼓楼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革命刻印,也为当代及未来银川鼓楼的文物保护与宣传工作,提供了价值无限的独特考古史学资证。

据1927 年宁夏统计数据显示:至1927 年5月,宁夏特别支部发展党员6 人,均为男性。其中工人1 人、知识分子5 人,正式党员5 人、候补党员1 人,21—25 岁3 人、26—30 岁2 人、30—35岁1 人。同时,特别支部编印出版《中山日报》《石印小报》等进步报刊,均由在国民军中工作的同志主持编辑。在当时极度缺乏报纸的西北地区,这些小报刊无论是对开创宁夏的党务工作,还是时事新闻宣传方面,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时代进步号角作用。

在这段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共宁夏特别支部利用节日、纪念日或重大事件组织群众集会游行,激励广大群众的爱国反帝热情。1927 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特支在宁夏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活动。国民军联军总政治部的伏龙在玉皇阁楼上向游行群众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号召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为人类解放事业而斗争。然而,随着大革命时期政治形势的逆转以及国民党内部反共势力与白色恐怖的抬头,在宁夏当地发展的共产党员逐渐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中共宁夏特别支部也由此解体。中共宁夏特别支部虽然只存在了一年多时间,但它在宁夏传播了马列主义,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宁夏各族各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序幕,并在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后,终在1949 年秋季迎来胜利的曙光。

1929 年7 月,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吉鸿昌率军进驻宁夏,并担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当时,宁夏省政府办公地点就设在距离银川鼓楼东面200 米的银川玉皇阁上。因此,在银川大型红色文物古建群落中,就留下了“西有鼓楼、东有玉皇阁、北有城隍庙”的说法。

从1926 年9 月宁夏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中共宁夏特别支部”成立并在鼓楼开始办公起,中共宁夏特支便开始领导宁夏省城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1949 年9 月26 日宁夏和平解放后,时任十九兵团司令员及政委的杨得志、李志民与宁夏各界人士一同在鼓楼上检阅人民解放军入城式那一刻,鼓楼这座古老的建筑又亲眼见证与铭刻了宁夏这方热土的旧岁新生。而随着1988 年被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银川鼓楼再一次凸显出在宣传红色文物、讲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教育青年一代励志奋斗等方面的独特重要作用。中共宁夏特别支部虽然只存在了不到两年,但却在银川鼓楼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革命印记,也为当今银川鼓楼的保护和宣传工作展现出弥足珍贵的革命文化价值。

三、公共文化价值

2016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鉴于此,保护古代建筑和近代建筑两手抓,保护单体建筑和街巷街区、城镇格局齐发力,保护精品建筑和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双管齐下,越来越成为各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文物保护和宣传工作的重要宗旨和普遍共识。

近年来,宁夏相关单位在文物保护方面始终坚持“考察在先、修复为主,保护优先、宣传助力”的工作理念,秉持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本地区文物古迹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精细化的维护。2012 年4 月,银川市人民政府根据全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批准了银川市文物保护行政部门编制的《银川鼓楼维修保护工程建设方案》。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其维修内容主要为剔除台基清水砖墙原包裹的水泥层、恢复历史原貌、对残损墙面砖进行挖补、卸载主楼及角坊屋面梁架后更换残损木构件。

数据统计显示,本次维修共计更换月梁2 个、老角梁4 个、仔角梁4 个、望板80 平方米、大连檐瓦口124 平方米、小连檐124 平方米、轧挡板120平方米、金柱1 根、飞椽110 根、檐椽40 根;新增加金柱斜撑8 根、剪刀撑8 根,人字撑16 根,封山板4 块;对主楼大木构架进行扶正归位,彻底解决了主楼二层以上木构架扭转及卯榫拉脱状况。角坊墙体因年久失修,原土坯墙已酥碱粉化。拆除后,按原形制更换为青砖墙体;对残损的油漆彩绘部分,全部铲除后按传统做法重新复原,门窗恢复清代制式,并从文物建筑整体安全出发,更新、增加监控和消防设备。在施工过程中,新发现主楼一层西北金柱已经严重残损,故采取“偷梁换柱”的技术方式对其进行了更换。后经检测,维修后的金柱倾斜量明显逆转,西北角金柱由原来的16.7 厘米修正为2.5 厘米,东北角金柱由原来的15.7 厘米修正为2.9 厘米,其余2 根倾斜量均修正到2 厘米以内。与此同时,对屋面缺失的围脊进行了补配,对主楼二层已酥碱化土坯墙体予以拆除,并恢复了原木装修。同时,拆除了一层后人增加的部分墙体,使金柱及墙内柱得以明露,解决了木柱包于墙内不能通气而产生腐朽加快的问题,并对原台基面上的明沟排水改变为PVC 暗管排水,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鼓楼建筑内外部的雨雪天排水渗漏问题。

针对银川鼓楼这次史无前例的最大规模保护性维修工程,银川市文物局也借机对全市文物宣传工作和公共文化工作作出了科学部署与积极行动,并使文物宣传保护工作与地方文化特色相互呼应、与百姓生活有机融合。

在普法宣传方面:每年12 月4 日,银川文物局都会利用全国“普法日”在玉皇阁文化广场举办文物普法宣传展览活动,通过宣讲、播放视频、发放普法手册等方式向银川市市民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并借助相关部门对银川鼓楼的保护措施深化市民对《文物保护法》的全面深入了解。

在教育宣传方面:银川市文物管理处秉持“文化教育从幼抓起,文物保护意识从小树立”的观念,积极与全市中小学沟通合作,采取预约集中参观等方式积极打造“银川鼓楼—宁夏博物馆—宁夏图书馆”革命文化学习路线,不定期邀请中小学校师生进行集体观摩教育,并使银川鼓楼这座地标性建筑及其背后的红色历史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激发了青少年对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浓厚学习兴趣。

在媒体宣传方面:每年的5 月18 日“世界博物馆日”及6 月13 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银川市文旅局与银川电视台文体频道《文化银川》栏目紧密合作,制作文物专题节目、邀请相关专家录制人物访谈节目,讲述宁夏及银川文物的历史沿革变迁、红色文化传承,为观众了解银川鼓楼等宁夏代表性文物古建筑及其背后的感人故事提供全方位解读。

在各级部门的协同合作下,银川鼓楼已不仅是一座为当地人所熟知的地标性古建筑,也成为连接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革命先驱与当代群众、民族精神与时代内涵的重要纽带,并成为地区党史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和党建工作的重要实物背景着力点。

四、文化旅游价值

银川鼓楼既是一座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者,更是这座城市历久弥新的文化标志。作为银川城市历史文化地标和古建筑遗存,鼓楼与最具大众化和群众性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鼓楼拥有着多重历史文化价值和文物功能。如果这些价值与功能不能很好地向来银川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进行展示,那么鼓楼存在的历史文化意义和文化旅游价值就必然会出现缺失。

第一,文化旅游特有的愉悦大众、感同身受的功能,是充分展示银川鼓楼特有综合价值的首要途径。纵观各地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地,必然是一座城市中被社会与大众所公认的经受了千余年历史风雨和数百年战火硝烟洗礼过的古代建筑或近现代革命遗迹。毋庸置疑,银川鼓楼这些年始终在扮演着这个角色。以旅游观光、追寻探索、体验感知等形式所展现出的鼓楼历史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公共文化、文化旅游等价值,既能够回顾历史、传授知识、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励志奋进,还能够弘扬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延续历史时代文脉、唤起人们的爱党爱国热情。近年来银川鼓楼的免费对外开放和大量中外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游览参观,都能体现出这些独特的宣传教育功效,并值得长久做下去与做强做优。

第二,文化旅游的核心特质,在于依托文物古迹及历史遗迹追寻、体验、回味、探索。它不同于单纯及一般性的观光旅游,尽管这类观光旅游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是以历史人文资源及自然风光资源为依托载体。但是,其主要审美愉悦点大部分体现在“游历山水林地沟壑、遍览珍奇风光异景、体验自然鬼斧神工”的观览与赏心悦目之中。当本地及外地游客在游览参观具有“历史故事”和历史文化遗存与革命先驱奋斗足迹的文物古迹与历史遗迹时,必然倍增无比崇敬的心情、倾注真情聆听珍贵的历史往事、用心丈量前辈走过的道路轨迹、努力回眸过去的历史烽烟、再度品味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与革命斗争潮起潮落直至最后走向胜利的曲折艰辛,进而更加坚定对未来复兴中华、拼搏奋斗的探索自信。毫无疑问,银川鼓楼在这些方面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高台教化”作用,并在推动和发展宁夏及周边地区文化旅游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与独特的功能作用。近30 年来,许许多多外地甚至是本地的游客与参观者,正是通过首次登上银川鼓楼观看了宁夏党史及中共宁夏特支简史展览后,才知道中国革命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及革命英烈、民族英雄刘伯坚、邓小平、吉鸿昌等竟然还来到过宁夏,才知道有的人还在这座鼓楼里工作或逗留过一段难忘时光。有一些钟情于革命史和文艺创作的游客,自参观完银川鼓楼的宁夏党史展览以后,便萌发了强烈的追寻体验与学习创作冲动。他们沿着当年中共宁夏特支重要领导人与骨干中坚党员,后被反动军阀马鸿逵特务队秘密逮捕、坚贞不屈、惨遭活埋、英勇就义的三位革命烈士崔景岳、孟长友、马文良早年分别从自己家乡陕西旬邑、宁夏中卫、辽宁海城投身国内共产主义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组织工农兵及青年学生开展革命运动、发展壮大党组织力量,只身往来宁夏各地的路线,重走数遍,再度追寻革命先烈百折不挠、英勇不屈的战斗足迹,重温当年血雨腥风、如火如荼的革命历史,激励自己强化红色历史记忆,铭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抛弃青春与生命献身国家与民族解放事业的豪情壮举,并创作出纪实小说与戏剧、评书《崔景岳》《马文良》等多件文艺作品。

第三,纵观所有存世的文物古迹或历史遗迹,其客观存在形态看似是静止不动的。所有的维修保护,皆是为延续其客观存在时间及完整完好完美程度的必要手段。但是,悠久历史的发展沿革,特别是不同时代特定文化的有机传承,却赋予它永不停歇的鲜活生命和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并使它根脉不绝、世代续接。其中,历史与文化是其最为坚实的基础。少了这两个基础,任何一座古老建筑及时代遗迹充其量不过是前人修筑的缺乏历史文化底蕴及内涵的楼堂馆所而已。诚然,我们也难以见到这样的文物古迹与历史遗迹孤立存在。作为后人,保护好文物古迹与历史遗迹、讲好“中国故事”、延续历史文化“血脉”、铭记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印记等,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在这方面,文化旅游的推进式发展,无疑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反哺动力。银川鼓楼历年来所进行的多次重大维修保护,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家文物局及区市两级政府斥巨资实施的落架维修保护项目工程,正是宁夏及周边地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刚性发展需求结果的客观反映。正是因为有了推动文物保护和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刚性客观需求,银川鼓楼才能够得到数次保护维修。正是有了修葺一新、靓丽焕然的鼓楼,才使得历史故事更加感人、红色道路更加清晰、文化传承更具活力。这个事实再一次充分证明:在发展旅游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业的过程中,同步推动文物保护事业良性与健康发展,特别具有相得益彰和相互促进的重要作用,且不可小觑与忽视。

第四,在文化旅游观光过程中,通过导游及服务人员热情朴实、细致入微和津津有味、娓娓道来的宣传讲解,可以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城市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让文物保护的观念更加入脑入心,并不断激发公众和全社会自发自觉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与行为。银川鼓楼历史文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机载体、是特殊的不动产。虽然它历经数百年雨雪风霜和岁月磨砺,但依然保存完整,是不能够轻易毁坏,也不能损坏的特殊物质。如果毁坏了,即使能够根据资料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恢复重建,但也可能就成了一件复制品,其历史文化价值必将大打折扣。所以,要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观光的宣传引导力,大力宣扬和引导公众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避免人类的某些行为造成“不可挽回或不可弥补的损失”。在这一方面,宁夏及周边地区蓬勃发展的文化旅游业,必将为推动鼓楼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增添活力与后劲。反之,文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必将推动文化旅游业健康、科学,可持续、高质量、高品位的发展。

五、结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文化,特别是文物工作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印证过去、再创辉煌的历史使命。文物宣传与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启示我们:要在文物保护,特别是文物宣传工作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充分发挥党和政府文物保护政策的优越性,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好历史文物故事、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讲好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因此,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民族先辈和革命先驱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努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完善地区党建工作,以守护职业初心、促进事业发展进步的担当与作为积极做好文物宣传工作,努力开拓创新文物保护工作的新道路和新局面。

猜你喜欢
鼓楼银川宁夏
近60年银川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鼓楼颂
老银川的样子
鼓楼颂
到肇兴侗寨看鼓楼
宁夏
宁夏
共享单车的“银川模式”
宁夏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