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石上——枕寒斋砚边随感

2021-12-06 07:46范功重庆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7期
关键词:书法人生生命

◆范功(重庆)

山城暮冬,薄雾笼翠。江水浩浩,无语东流。

书法艺术是中国人记录生命的一种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书法艺术认识的深入,我愈来愈无法给书法一个固定的定义。不妨以文学语言谓之:书法者,乃毛笔于纸上的叹息。走上书法之旅,独自聆听书法的声音。书为心画,言为心声,在无声的世界中展示流动的韵律,依凭着骨法用笔和经营位置,乃是书道之初始追求。书法的声音之于智者的心灵,或珠落玉盘,或蚕食桑叶;或泉水呜咽,或骐骥平原。其细切与弘大、其幽远与且近、其沉着与轻灵,皆在眼中,传至心底。书者,抒也。天地之心,风骚之意,悲悯、眷恋、思慕、酣醉一一纳于方寸之间。

我们取径书道,宏旨不惟技术的获得,更在于天道的感悟。正所谓不经省察的人生,便不值得度过。我们选择以迟涩坚定之笔,蹚过荆榛密布之宣纸,期冀留下厚重深刻之足迹。于技艺、思想日渐成熟之时,藉其卓然拔萃之书艺,非凡卓绝之意志,鸿爪雪泥,创造奇迹于平凡的世界。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将人生的真相揭示给你我。个体生命的价值,有其完整性。这个完整性视我们对个人在生命历程中的觉悟和使命高于一切。抛开一个人在谋取稻粱的现实权衡之后,艺术在我们记录生命的过程中,显得更加悲情和寂寞。

中国书画对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书法何以同文学、音乐、绘画共树于中国民族艺术之林,这是多年来一直萦绕我脑海的问题。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认为,人生之悲哀在于对生命中之重大无动于心,而困顿于人世的琐碎。世间唯有生命最有价值,我们追求艺术,从事教育,藉此去寻找和增添生命的温暖和光明。和文学、音乐、绘画相比较,我们抛开功用的考虑和现实的盲从,也许会去武断地认为书法写满了枯燥和无趣,然而在一场声势浩大的书写运动中,穿过那些盲从和疲惫的身影之外,总有人奉献出问道的虔诚,收获着生命的感动。

书法学习的过程,也是一场人生修行的过程。中国书法,根植于中华文化之沃土。儒道佛思想影响中国书法,我用《中国书法与隐逸文化》去诠释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书法表现,以《中国石刻书法与大唐昭陵》去诠释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书法。而《中国书法与佛教文化》的课题,则召引我走近佛教,聆听书法古寺深处的梵音。

诗书画印,风格虽有崇高优美之别,而终究以浑穆沉静为至上境界,正如明人吕坤《呻吟语》中所言及的第一等人品。平日所视各色人等,腕下所呈各种技艺,皆可以此细加度量。

客观地说,书法并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自古已然。之所以我们割舍不断,更多的是因为你在它那里看到了自己。山村成长的经历影响了我的生活态度,对人生和生命真相的探究,使我在现实中不断取舍。读书、书写,构成了我生活的内容。如果不执着于天道人性的体悟,而执迷于各种机巧和世俗的得失,书法便会成为向导,诱引我们进入心灵的灾难。艺术家的明显标志是对人事的悲悯。辨识他们的真伪,可以去观察他们是否把当下的事务和人生的觉悟沟通。技术的获取无法弥补心灵的缺失。对于书家来说,技术的迷失带给他的灾难,远远大于方向明确后的按兵不动。

2019年夏,游学至绍兴兰亭。走在竹林小径、鹅池之畔,追念东晋的名士风范,遥想先贤的笑貌音容。我突然对几年前的关于书与人的思考有了答案。那就是:中国书法若脱离了对人格精神和文化内蕴的追求,她便失却了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艺术之身份依凭。人与书的隔膜、文与墨的孤立,只能使书法沦为一种搔首弄姿的游戏。

有学生问及读书之道,我劝他读读作家雪漠的书,我认同他对读书和人生的洞察。读书之道,先登山巅,次窥万象。先读《道德经》《庄子》和《红楼梦》。接着,继续读中西经典文学。然后,再读专业的书,带有研究性地读。注意观察生活,积累感悟,将身边发生的一切与自己联络,找出内在的关系。时时验证所读,时时回顾所见。上下四方,古往今来一一纳入心中。

墓地是最好的人生教育基地。在这本书里,我关注的是一方方陵墓石刻。沿着这些石刻望去,那安静的一片黄土、一段碑石,告诉我们活着时如何担当和放弃,如何去坚守和舍离。斯道无尽,功在不舍。前行路上,静以修身,谦以养德。智者莫恋小径,莫念浮名,以期大道之行,大成之境。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明月松间,清泉石上。

猜你喜欢
书法人生生命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人生中的某一天
书法欣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