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社会资本建构研究

2021-12-06 12:59
农业与技术 2021年23期
关键词:劳动力资本个体

覃 瑶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引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据一定的比例。据相关调查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相差甚远,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是大势所趋。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借助多种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高达3亿左右,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2点问题: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5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约有上亿的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国家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在此背景下,如何使我国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得以解决,成为时下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不同,社会资本集非物质性和可增值性等特点于一身,其不仅能够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起到制约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生存、发展和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因而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以本国国情为立足点,对社会资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探讨,进一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社会资本建构。

1 基本概述

1.1 社会资本的定义及分类

1.1.1 社会资本定义

当前,学术界有关社会资本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本文借助综合学说,从3个层面定义社会资本。本文认为,社会资本所涵盖的范围相对广泛,如个人或组织由于某行为,从中获取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即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具体可以从3个方面理解:从客观角度来讲,社会资本是基于人际关系或社会组织等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作为基础演化而来的文化范畴;社会资本的功能能够将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等的目的充分显现出来。从某种意义来讲,社会资本是在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逐步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的规模大小将会直接决定着社会资本的质量。因而若想实现社会资本的积累,大力进行社会“关系网”的建立尤为必要。另外,在社会行为活动中,个体或相关组织所获得的知识、声望、社会地位以及信誉等都可以被认为是社会资本的认知性因素。

1.1.2 社会资本的分类

在过去,人们借助社会资源分配建立社会关系网络时,普遍将个人作为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核心,采用“差序格局”的方式进行。然而由于在这种关系中,距离中心越远,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相对疏远,所获得的社会资源总数也较少,因而血缘和亲缘已然成为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桥梁。本文分别从情感、互动、互惠3个层面出发,对社会资本进行分类。

1.1.2.1 亲缘型社会资本

亲缘型社会资本是与生俱来的,其个体的形成源自于家族、宗族和亲族等先天性的关系。每个人自出生之日起,便与家庭、家族和亲族等建立了紧密的关系网,这种关系网个体并不能随意选择,也不会因为个体的意志发生转移。相比出生在单一家庭的个人,在大家族出生的个体往往天生便拥有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本。另外,由于大多数人都会受亲缘关系的影响,产生亲近感,这也意味着在亲缘型社会资本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占据重要地位。

1.1.2.2 地缘型社会资本

地缘型社会资本是指人与人之间受出生地影响建立的联系,如出生在同一地区的不同个体,会由于上学、工作等诸多因素,与外界进行社会交往,从中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本。相较于血缘型社会资本,地缘型社会资本所涉及领域相对广泛,其能够使人与人之间长期共同学习与成长。从某一方面来讲,个体的性格、社交等会对其获取地缘型社会资本的能力产生直接性影响。

1.1.2.3 业缘型社会资本

业缘型社会资本是指个体在具体工作时通过与同事之间进行联系形成的资本。对于个体而言,其是否具备业缘型社会资本能力,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其性格、社交乃至情商等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个体与同事之间一起工作的时间越久,彼此相互了解的程度也会随之加深,此时,个体之间会对其与同事的关系加以确定,以期促成友好合作。

1.1.2.4 衍生型社会资本

衍生型社会资本是在前3种社会资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社会关系。如个体在某一地区工作时遇到老同学,在老同学的引荐下与同事相互了解,并建立起联系。在这种资本形势下,个体所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同样受个体性格、情商以及社会能力等的影响。另外,由于相比前3种社会资本形式,个体借助衍生品社会资本与同事之间建立的关系相对较短,因而衍生型社会关系较为松散。

综上所述,由于4种社会资本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尽相同,本文基于此特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社会资本建构进行研究。

1.2 社会资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影响力

1.2.1 社会资本可以创造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具有一项至关重要的功能,即能够进一步丰富持有者及相关者的人力资本。劳动者个人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开拓视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而个人社会资本数量又会导致个人人力资本的存量进一步增加。从某一方面来讲,社会资本又涵盖社会关系网络、个人社会交际范围等内容。如果个体在社会中具有广阔的交际面,并且能够结识到各种类型的群体,那么其便可以充分借助这种人际关系网,获取更多的信息渠道,通过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与处理,形成个人的人力资本。因而就农村劳动力来说,其在转移到城镇就业时,所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是全新的,不得不进行新的交际圈和社会关系的建立。其通过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能够使其社会关系更加丰富,并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从外部因素方面来讲,个人的思想认识及行为决策等会受其所处外部环境、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背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过少,社会关系简单,社会资本层级较低等,那么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也会相对较低,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相反,如果个人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所结识到的群体层级较高,其往往能够借助多种信息渠道获取丰富的信息,其思想认知水平以及处事能力等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1.2.2 社会资本能够降低劳动者的信息成本

信息作为一种具备一定特殊性的要素,其来源一般要花费一定的信息成本。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其在就业过程中,若想实现向城镇地区的转移,当务之急就是注重就业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这也意味着其需要花费一定的信息收集成本。倘若仅凭一己之力,在具体搜寻信息时,不仅需要耗费自身的时间和精力,还会浪费大量的金钱。再加上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尚不健全,缺乏建立完善的市场组织体系,极易导致广大农村劳动力在进行信息搜集过程中,搜寻到一系列虚假或错误的信息;又由于许多劳动者都缺乏一定的信息筛查和处理能力,以致于在求职过程中,“上当受骗”等现象屡见不鲜。在此背景下,通过借助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以及人脉等,则能够有效降低信息成本。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刚转移到城市就业时,可借助自身以往的社会关系,向已经在城市打拼的亲友或乡邻等打探用工信息,或者询问其所在的单位是否有用工需求等,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扩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求职范围,还能促使劳动者就业成功的机会大大提升。另外,在这层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体与乡邻或亲友之间具有较高的信任度,通过借助这层社会关系,往往能够获取更为真实、可靠的求职信息,从而为所获得的工作的安全性提供保证。

1.2.3 社会资本能够增强个人的风险抵御能力

农村劳动力在向城镇地区转移时,通常会受传统思想观念或社会关系等的影响,对新环境产生不适应状态,甚至会在心理、生活乃至经济等诸多方面出现不确定性风险。在此背景下,如果劳动者个人拥有充足的社会资本,则能够有效增强个人的风险抵御能力。从某种意义来讲,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本的数量多寡,往往会对个人风险信息的了解程度及处理风险的能力等产生直接性影响。从本质上来讲,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农村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时,个人通过借助社会关系可以及时了解到就业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并提高应对风险的意识。如,待转移的劳动力通过利用关系网络,能够获知已转移亲友在转移就业过程中曾经遭遇的困难及应对策略,并从中吸取相应的经验教训,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此外,农村劳动力在日常交往中,采用个人关系网络向参与者学习为人处事或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不但能够进一步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促使自身的问题解析能力得以提升,还能增强个人提前防御风险的能力及事后进行风险处置的能力。

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2.1 传统观念的制约

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都是基于家族文化形成的,一直以来,各个地区的村民都将以家族为单位的互助互信行为规范作为重要原则。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普遍是与亲戚或老乡之间进行联系,对外乡村民的信任度普遍不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者外出务工,也有一定数量的外乡人到本地区寻找工作。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无论是本乡村民向城镇地区转移,还是外乡劳动力向本地区转移,双方之间都始终处于不信任状态,从外地来的劳动力很难与本地劳动力建立紧密联系,这无形中导致各地区劳动力社会资本的积累受到阻碍。

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近年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也同步发展起来。城市与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性催生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表现:城乡二元化现象的出现表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除了在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之间存在以外,还存在与城市中心区和城市边缘区、相对繁华的商业区和经济萧条的郊区之间;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可以将城中村作为重要缓冲区域。相较于市中心,城中村的生活成本普遍不高,对于刚刚进入城市寻找工作,且收入不高的农村劳动力来说也更容易接受,而且城中村充分结合了城市与乡村地区的生活特性,有助于为农村劳动力尽快适应城市生活提供便利。然而由于长期受到二元经济割裂的影响,城中村与农村地区无论是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及管理,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未受到充分的重视,这也促使大多数地区的居民产生不公平或被剥夺等认知。

2.3 社会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

社会组织是指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为了促使特定的目标得以实现,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有意识地组合,进而借助自我管理达到服务自我、自我维权等目的的社会群体。就当前来看,我国的这类社会组织正逐步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即社会组织的建立正逐步由以往以亲缘关系为基础向如今的以业缘关系为基础转变。现代型的社会组织一般涵盖以下特点:所拥有的奋斗目标及公共利益等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管理制度相对规范。社会组织通过借助“信任-互惠”机制进行社会资源的共享,不仅能够增进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成员行动的一致性也大有裨益。然而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地区社会组织形式相对单一,覆盖范围较小,再加上缺乏针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劳动力制定完善的监管机制,对相应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不高等,很难将现有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4 农村教育资源缺失

国家相关部门于2010年针对农村教育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教育发展规划目标的基本普及。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一系列教育类社会组织才逐渐加强对农村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的认识。从某种意义来讲,农村地区通过发展教育事业,不仅能够促进农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然而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本和教育水平等均相对滞后,不仅难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还极易导致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受阻。以北京市王四营地区为例,截至目前,该地区仅有5所民办幼儿园,3所小学,1所民办小学、2所中学和2所高中,整体规模相对较小,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另外,由于教职工的收入普遍不高,骨干类教师所占比重偏低,教育规划难以落到实处等,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流动性较大,使得农村教育资源缺失。

2.5 业缘型社会资本和衍生型社会资本相对匮乏

在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亲缘型社会资本和地缘型社会资本占据重要地位,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受传统观念和文化氛围的影响,更加偏向于维护原有的社会资本,对于新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下如何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关系则缺乏一定的认知,导致业缘型社会资本和衍生型社会资本严重短缺。这不仅会增加农村转移劳动力对城镇地区的隔阂,还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顺利转移受到阻碍。

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社会资本建构策略

3.1 加大对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投资力度

虽然传统的依靠“重乡情、重人情”等传统文化所产生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农村劳动者而言,在向城镇地区转移就业时,若本身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较为雄厚,并积累大量的人脉,那么势必会有更多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获取到的信息量也相应较大。另外,劳动者个人若能够与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中的参与者建立起密切联系,增强信任度,则其从中所获得的信息也会更加具备可信度。这就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应加强对原有社会关系的重视,并不断巩固与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中参与者的联系。与此同时,还应对社会关系网络的横向发展趋势予以关注,注重人际关系的密集度,相互之间增强信任,以便充实自身的社会资本积累,使农村劳动力顺利向城市转移。

3.2 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资本网络

由上述可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社会资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农村劳动者进行社会资本投资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这一过程直至对社会资本的投资难以达到获利需求才会终止。而通过主动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则能够将社会资本的投资效果充分显现出来。从某种意义来讲,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实质上是重新进行人际关系网络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会伴随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迁移而重复。为了尽可能地使自身的发展与实际获得的生活成正比,个体应注重对传统人际交往观念的转变,主动融入到现有的社区生活中,试图与城市现有群体建立友好联系,从而实现对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尽管亲缘型社会资本与地缘型社会资本并不会受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但其极易因时间或空间的变化,使其效益受损。因此,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当其真正融入到城镇生活中时,通过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资本网络,有助于促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社会资本增值。

3.3 大力发展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作为新时代农民工步入市场的途径之一,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促使农村劳动力防范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可以借助召开代表会议等方式,对农民工展开集体决策。同时,也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劳务输出服务等方式,增强农村劳动力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然而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社会组织由于形式单一、覆盖范围狭窄等,很难将其作用有效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劳动力群体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针对相应的工作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现有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较为模糊。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并在人力、物力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期为法律基础上规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构建提供保障。

3.4 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关系网络建构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借助传统观念和文化氛围所形成的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然而现阶段,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多变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地区的深入转移,政府在社会关系网络构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应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大力进行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农村劳动力在向城镇地区转移过程中,会受已有社会关系或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现象,因此进行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尤为必要。具体而言,除农村转移劳动力要积极融入到城市社区,自觉接受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主动与人建立联系等之外,政府部门也应注重引导。如,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宣传,使城市居民能够正确认识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对城市建设所发挥的作用,使其以往对农村劳动力的不尊重行为等得到根本性转变,并使广大农村劳动力重新树立自信,对自身在城镇就业有更为准确的定位,从而增强城市居民与农村转移劳动力之间的信任度,促使社会资本存量进一步增加。

政府应注重对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投资。从某种意义来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对于促进社会资本的增加大有裨益。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到城镇就业时,如果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存量,具备高学历,且人际交往圈层次质量高,则必将获得丰富的社会资本积累,所获取的社会资本信息也会更加准确。反之,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学历不高,拥有过少的人力资本存量,人际交往圈的层次和质量较低,那么其获得的社会资本积累则较为有限,信息量也较少。对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以便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起到推动作用。

政府应对制度支持予以充分重视,并增大在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供给。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又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但人们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等才能更好地得到满足。如,人们通过参加一系列生产性的社会活动,能够使其物质方面得到很大的满足;若参加一些文化艺术类的活动,则能够在提升自身修养的同时,使身心得到全面放松。由于农村地区居民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生产性活动的愈发多样化,物质方面得到了满足,但精神方面仍旧相对匮乏。大多数农村劳动者业余时间都只是聚众聊天、看电视或听广播等,活动方式较为简单,交际面狭小,很难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无形中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的难度。对此,政府部门应专门针对农村或社区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活动内容既可以是娱乐性质的,也可以是知识层面的讲座,如农业生产技术类讲座等。农村居民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不仅能够进一步开拓自身的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社会资本积累,促使自身的信息存量大大增加。

4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以及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当前,我国学术界有关社会资本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都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然而对于人口基数大,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等较低的农村劳动力而言,个体在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方面存在着较小的差异,但基于劳动力个体社交网络的社会资本却会给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不仅能够创造人力资本,将劳动者的信息成本控制到最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劳动者个人的风险抵御能力。但由于传统观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农村教育资源缺失以及业缘型社会资本和衍生型社会资本的匮乏,我国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受到了影响。因此,本文认为,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社会资本。加大对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投资力度;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资本网络;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关系网络建构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劳动力资本个体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VR 资本之路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