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源紫金花朝戏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

2021-12-06 15:20邱娴李丽丹
艺术品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紫金县文化

邱娴 李丽丹

戏曲艺术是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它们特色各异,是中国的民间艺术和文化资源。花朝戏是广东省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是河源紫金特有的地方戏曲。经过艺人们的努力实践,花朝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位客家人的心。花朝戏生动形象的语言真实地体现了紫金县人民的生活写照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的特点。

一、历史起源

(一)花朝戏的历史起源

河源是一个拥有着客家文化的城市,是客家文化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紫金县隶属广东省河源市,明隆庆三年(1569 年)取其为永安县,民国三年(1914 年),将其改为为紫金县。

河源客家民间艺术有:客家山歌、花朝戏、花灯戏、采茶剧等。其中花朝戏是客家地方特色戏曲之一,是河源市紫金县土生土长的民间小戏种,它源于乡村的“神朝”活动,用紫金客家话进行演唱,是一种边歌边舞请求神灵保佑平安的活动。其表演轻巧灵活、多姿多彩,唱腔内容贴合现实生活。紫金县“神朝”乐舞深受乡民喜爱,后来神朝表演者为了取悦观众,不断创新改进,在仪式后以小曲演唱趣事。花朝戏的创作题材基本来源于乡民的生活,主要表达了客家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当地人民智慧和生活的结晶。

(二)花朝戏名字的由来

多姿多彩的客家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老一辈的客家人大多以农耕劳作为主,并在劳作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宝贵的客家地区特有的文化。封建社会时期,本地居民用来祈求上天保佑幸福安康的一种民俗仪式,仪式上会有小戏乐舞表演,表演者以幽默夸张的语言与动作,逗得观众们开怀大笑。后来又有表演神朝艺人根据紫金客家地区的民情风俗与生活习惯,在神朝乐舞的表演中加入人物情节,表演形式多样且形象,使得观众捧腹大笑。为此观众发现该表演内容丰富,与民间的风俗相符并且花样百出,因此故人们将其改为“花朝”。

二、发展现状

清光绪末年,第一个花朝戏班“定长春”为艺人叶春林组建,编演《秋丽采花》等早期戏剧。随后陆续出现、庆祥春、紫华春、胜华春等花朝戏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成立了关于花朝戏的研究小组,开展花朝戏资料普查的工作,建立花朝戏相关档案,收集并整理花朝戏资料。聘请老专家、老艺人对花朝戏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并建立档案。还出版了《花朝戏》 《花朝戏音乐集成》等书籍和视频。重点培养花朝戏人才,加大发现有天赋的戏曲人才及培养人才的力度,起到了传承发展花朝戏的目的。为了推进和保护花朝戏艺术,紫金县建立了花朝戏传承发展基地,并编制教材在紫金县县城学校开展兴趣班,从而培育花朝戏接班人。

三、紫金花朝戏的艺术特色

(一)花朝戏的语言艺术

花朝戏是一种以紫金县客家方言演绎的特色剧种。独特的语言展现了花朝戏特有的魅力,并使紫金客方言在音乐戏曲中得以传承。其剧本是由花朝戏艺人口授相传,曲白内容浅显易懂,并采用了客家地区喜爱的歇后语、俚语与双关语,充分提炼了紫金客家方言的精髓。唱词是不规整长短的句型,有时唱完后使用“哩”“呀”“哟”等字相连接。精湛的语言使表演者将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客家文化魅力与乡土气息。

歇后语的运用在花朝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歇后语是人类在日常生活当中创下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种语言形式,如人们所熟悉的竹篮打水一场空等,在花朝戏中类似这样的歇后语有很多,如:猫抓糍粑—难脱爪,灯盏冇油—枉费芯,猫公抢肉食—争婚(荤)等。花朝戏之所以具有地域特色,与运用大量歇后语有着紧密的联系。加上花朝表演者精湛的演绎,让人眼前一亮、赞不绝口。可见歇后语在花朝戏当中的重要性。

(二)舞台艺术分析

花朝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品种,它拥有着中国戏曲的共同规律,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花朝戏早期的演出大都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称其为“三小戏”。从行当中可见与其他的中国戏曲相比花朝戏不存在净行。随着剧目不断丰富,表现题材的扩大,花朝戏的角色行当也随之出现了更细的分工,如生行的小生、穷生、老生;旦行的青衣、花旦、小旦、老旦;丑行的杂丑、官丑等。

花朝戏戏曲题材大多源于客家人民的劳动生产与日常生活,其表演动作从人们的日常劳作中提炼而来,在舞台上模仿得惟妙惟肖,朴实而又优美,十分富有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后来,花朝戏还吸取了本地民间艺术的精华,从花船、春牛、纸马等民间艺术中吸收了许多舞蹈动作,在舞台表演上凸显了载歌载舞、轻巧活泼的艺术特点。花朝戏艺人演唱时,语调较为轻巧、节奏轻快、语言通俗易懂,当出现有关爱情情节时,表演者的情绪随之变化,语调会有所改变,会变得缓慢、悲伤。花朝戏表演可谓是独具特色,充分地体现了客家古邑的乡土文化艺术魅力。由于花朝戏起源于客家地区,所以这片地区将决定了花朝戏独特唱腔,花朝戏的唱腔音乐主要以神朝腔与民间小调组成,偶尔也会采用客家山歌。花朝戏的唱腔与声乐一样,同样强调气息、共鸣、咬字等。总体来讲,其唱腔注重气声协调、音区统一,音色明亮。

(三)服装及道具特色

花朝戏传统的服饰简朴,大多接近客家地区的穿着风格,以衫裤、衫裙、背心褂为主,另外还有的是围裙跟腰扎彩带。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出题材也随之丰富,人物类型的增多,逐步增加了褶子、官袍、斗篷等古装戏服。花朝戏在舞台上以服饰的样式、色彩、图案等,区分人物角色的贫富、贵贱、男女、老少。如今花朝戏的服装鲜艳亮丽、款式搭配多样。笔者在采访紫金县花朝戏研究所的赖胜锋老师称:“在道具上要根据不同的剧情,符合剧情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道具。”另外,花朝戏还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表演技巧,分别是扇花、手帕花、砻勾脚、穿心手等。

四、紫金花朝戏的非遗价值

(一)紫金花朝戏走进当地校园

为了更好地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在校学生了解并学习到花朝戏的相关知识,赖胜锋老师称最早将花朝戏引进当地校园是在2008 年,在紫金县县城的一所小学里作为示范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花朝戏引进校园,起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并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同时也为河源地区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2018 年紫金花朝戏在河职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揭牌开班仪式,开展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选修课程,还邀请了紫金花朝戏剧团的专业表演老师进驻河职院。将其引进当地高校,成为该地区校园的特色课程。笔者从邓钦芳老师那里了解到在河职院主要开展了关于花朝戏的一些理论知识与特色动作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创编新的节目。该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艺术文化知识,也开阔了学生们的思维。据了解花朝戏还在当地多所小学进行教学并开展活动,传承人与花朝戏专业老师利用学生们的课后时间进行授课传艺,多所挂牌学校里的小学生经过学习后,都能很好,地完成折子戏的表演。从小培养兴趣,增强了青少年儿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非遗花朝戏引进校园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拉近了青少年与戏曲的距离,还能使青少年更深刻的感受花朝戏的艺术魅力,体会它独特的韵味。由此可见,花朝戏在当地校园开展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二)当地开展的实践活动

为了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进一步扩大花朝戏在社会的影响,2018 年开始举办了多期的“花朝戏戏迷擂台赛”,赛区扩大到中坝、苏区、九和、凤安、蓝塘等乡镇。并且举办了花朝戏业余演员培训班,培训业余演员40 多名,这样一来使热爱花朝戏的群众也能参与其中。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山茶花开献祖国”活动在紫金县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上演了花朝戏的首演剧目《烈火丹心》。为了加强青少年儿童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朝戏的了解与体验,还在紫金县龙窝镇梅园村文化广场举办了走进美丽乡村紫金县首届少年花朝戏展演等活动。在当地开展惠民活动,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情趣,又使花朝戏引入生活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三)紫金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为此,在紫金县建立了花朝戏传承发展基地,一共建立了八个花朝戏生态保护村,为了使花朝戏得到更好传承保护,在紫金县县城学校开设兴趣班,还编制关于花朝戏的特色乡土教材。并在当地开展了多场公益性活动,花朝戏平均每年演出近90 场,惠及学生、群众近八万人。目前河源地区进行试点教学的学校有: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深河中学、紫金县一、二、三小学等,并录制《花朝戏基本功》视频作为进校园、社区的授课教程。建立的花朝戏推广普及示范单位有22 个,在花朝戏少儿暑假培训班中人数达到200 多名。在采访中,赖胜峰老师表示花朝戏现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力资源的有限等,并表示打算在近两年里对花朝戏挂牌学校的艺术老师与音乐老师进行集中培训,通过他们来教授本学校学生的一些花朝戏理论知识,从而可以缓解人力的不足。

五、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花朝戏在客家地区生根发芽,又养育了一代代的客家人民,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无价的财富。花朝戏犹如山茶花一样,片片散发清香,朵朵拔地而起。不仅代表着客家人民的品质特点,也代表了客家文化的魅力,为客家地区增添了许多色彩。希望这朵“山茶花”在无数人的滋养下,向阳而生、开枝散叶!

猜你喜欢
紫金县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The first Disney Mulan trailer is here
谁远谁近?
紫金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现状与发展建议
紫金县1981—2015年蒸发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紫金气象网站开发建设与应用
浅述防护林树种选择原则和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