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2021-12-06 22:26李瑶
花卉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口袋公园景观

李瑶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010)

0 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活质量、尊重个体差异化和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需求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公园绿地比例攀升,但是新建绿地大都集中于城市新开发的地段,占地面积大、功能配置全,对于大城市的居民来说,这种利用节假日休闲游览的方式体会到的大自然并不能满足日常生活对绿色空间的渴望。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口袋公园”,其“斑块化布局”的构想确实能很好的满足这一需求,但在实际的公园设计案例中,大多流于形式,甚至营造出消极的、抗拒的、不安全的空间,这些都与环境对人的心理暗示有关。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本文仅通过部分环境对人的心理行为影响的相关理论,试图为“口袋公园”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

1 口袋公园的概念及由来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迷你公园,是规模较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它们具有选址灵活、离散型分布的特点,常穿梭于城市的空间间隙中,为公园周边使用者提供休憩体验服务。口袋公园的轮廓通常不规则,面积不大、占地面积多小于1万m2;功能不会像大型综合公园一样配置齐全完备,却是城市生活中的小型绿洲,是一个个安静的舒心场所,让人们可以暂时远离繁忙的城市生活、拥有身边的一方自然天地。

因为这些小型绿地空间通常被归类为社区公园,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周边紧邻的城市生活的需要。根据公园所处的位置和周边的用地类型,通常可以考虑用作健身空间、午间休息空间、餐饮空间或者儿童活动场所、甚至小型展览空间等等。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文化景观基金会(TCLF)在欧洲小型公园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口袋公园的概念,并由纽约公园协会组织提出了“口袋公园系统”的倡议。当时概念提出的背景源于纽约城中心高楼林立,开放的规划模式和用地价值的最大化使得居住、办公空间与城市交通密集交错、绿化缺失、生态失衡,因此这种小型缝隙式公园的提出和建设当时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建设背景恰恰与我们现在面临的城市建筑空间挤占生活、游憩空间很相似。

2 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行为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在口袋公园的景观设计中,与之相关的六种研究理论简要列举如下:

2.1 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本身研究的是生命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生命体和环境的共生。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将“空间”作为构成核心及框架,是对空间内“景观综合体”的研究。景观生态过程经历了由破碎、到网络、再到边缘,最后形成界面、尺度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独特的生态效应。

2.2 行为约束理论

当人们感到自己的行为被干扰或者限制时,心理会产生非常不愉悦的情绪感受,并且会产生“心理对抗”,也就是试图突破限制和约束、试图摆脱干扰、重新掌控环境。环境中任何不利的因素都会激起这种心理对抗,比如拥挤、缺乏私密性、噪音等等都是环境对人的干扰或者限制,人们往往会对此做出与设计预期不符的行为,甚至是对环境的破坏行为。

2.3 适应水平理论

适应水平理论是指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会对自己产生一种刺激,它是最适于人们自身的刺激,也叫适应水平。在适应水平中,人们既不会厌倦、无聊、焦虑,也不会烦躁、亢奋、无法平静。环境信息过多或者过少,都有可能引起人们的不适。比如过分复杂的雕像组群,或者与之相反如广阔的、平整苍白的广场铺装等等。

2.4 唤醒理论

环境的信息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进而引起人们情绪状态的改变,产生不同的心情和心境。比如过分拥挤的环境会让人们联想起车站、灾害,进而产生紧张、窒息、想逃离的情绪;中等程度的唤醒可以使人们维持兴趣、引发探索动机、也不至于让人们面对挑战、或是产生混乱无法理解的想法。在实际的应用中,找到合适的唤醒标准及唤醒内容是需要进行仔细考虑的。

2.5 环境压力理论

一般情况下环境压力需要维持在一个适合的水平,因为很大的压力会让人们的行为受限,而过小的压力则失去行为动力。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们遇到突然出现的情景、无法掌控的局面、与预测不相符的元素等等,都会产生压力,很多压力同时出现就会变成巨大的压力,进而让人们对这种环境产生厌恶。反之,可预测的、可掌控的、可观察的环境压力,会让人安心和舒适。

2.6 环境负荷理论

因为人们对环境信息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这一限度就会产生超负荷现象;或者因为长期处理一个信息而专注力下降,也产生了超负荷现象。超负荷时就会产生疲劳,只有通过远离环境来缓解。

3 环境心理学对口袋公园设计的启示

3.1 规划布局层面

(1)公园的功能尽量简单化。主题鲜明的公园并不能满足所有使用者的需求和喜好,但是口袋公园的面积及其理想密度决定了园内不可能有更多的功能集合糅杂在一起。比如公园中若配置儿童游乐功能,那么孩子们的欢笑声、密集的活动路线、突发性的活动行为很容易干扰到渴望安静晒太阳、健身休闲的老年人和仅仅想释放工作压力、收获片刻静心的上班族;而被人们选择作为商业、办公建筑周边的简餐场地,则食物散发的气味会成为一大压力源。

(2)空间的划分和边界的制造。没有任何划分的空间会让人群产生过分聚集,从而制造噪音、拥挤等压力源,但是划分得过于细碎的空间会带来使用上的困扰。人们在场所内活动往往具有空间上的向心性,如若在设计中创造出边界,人们就会自动地远离这些边界、产生小范围的聚集。比如空旷的场地上随机种上一些树,虽为点式元素,却也对空间进行了分隔、增加了空间的零散程度。适度的空间划分和边界制造,在小型绿地的空间设计中尤为重要。

(3)视觉通透、没有遮挡。低矮的灌木不应该高于户外座椅的椅背高度;空间的划分可以通过地面铺装的变化和桌椅、种植箱等景观小品设施的使用来实现;过高、过长的灌木带或者遮挡物会形成视觉盲区,诱发人们产生负面行为,容易引发使用者的不安情绪。安全氛围的建立对于口袋公园的使用者来说,是最基础的功能需求保障。

3.2 空间元素

(1)重视入口的设计。虽然口袋公园很小,但应该让人们产生一种从原来的生活状态抽离出来的情绪感受。独特的铺装、特殊的照明、有趣的装置、悦耳的声音、令人愉悦的植物芳香,都可以瞬间转移人们的注意力、给人以闲适放松的情绪感受;有仪式感的入口也能适当地唤起人们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2)空间设计的形式美。空间设计采用有韵律的元素,讲求对称、重复、渐变、连续、平衡等。应在空间的维度、而不是仅在平面上,避免视觉上刺激点的交叉转换,让人产生目不暇接的紧张感。

(3)避免使用厚重、大体量的设计元素。体量很大的元素,不论是粗壮的树木、雕像、或是石桌石椅,都会给人压迫、强势、对立、拒绝的心理暗示,尤其是在比较局促的空间中更是如此。大体量的元素,应该偏于场地的边缘、成为背景,并维持合适的尺度,才不会让人感到压抑。

(4)细部丰富。研究表明,人们更倾向于丰富的体验而不是极简,只是这种丰富是需要设定限度的,因为人们的潜意识里将复杂与趣味性、可探索性和惊喜相联系。口袋公园尺度很小,但是丰富的细部处理往往更容易唤起人们对家、对美好生活的温暖感受,当然不应是杂乱、烦琐、过度的细部设计。

(5)光线、水景的应用。除了考虑日间采光,夜间照明也同样重要,良好的照明系统会大大增加空间信任度。水景不应该占有很大的面积和用地、挤占活动空间,并且水流设计不应过分复杂、或者制造出过大的声音。

(6)符合无障碍设计、人体工学设计。拥有无障碍设施和符合人体工学的景观空间是友好的静态空间,缓坡、弹性地面等元素还可以邀请人们活动起来,是困难度比较低、又喜闻乐见的探索刺激。

3.3 植物和色彩

(1)公园植物物种的选择。公园内的植物应该与园外的植物有所区别,植物的种植空间、轮廓形态、树木的高度、植物色彩等等,应该让人们产生区域感,良好的种植设计也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粗壮的树木因为力量感很强,在空间中的存在感过多,无法作为环境的背景、挤占使用者的主角位置。口袋公园的树木应首选纤细、高挑、树冠覆盖面大、树叶细小的树种,因为公园面积有限,应该留给使用者更多的使用空间、增加通透性。

(2)环境色彩应与绿色背景相融合。过于艳丽、丰富的色彩会过分刺激人的感官,不和谐的颜色搭配更会制造视觉上的混乱。口袋公园的景观应作为空间的背景而存在,除了与树木相融合的各种绿色、棕色系色彩,一些元素天然的颜色比如石材、木材等,都可以起到温和的丰富色彩的作用。同时,少数明快艳丽的颜色可以丰富和活跃视觉感受,但是要控制好数量和质量、避免过度运用造成紧张感。

4 结语

环境心理学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体现的是现代设计理念对使用者个体的关怀,而这种关怀正是景观设计的目标之一。很庆幸的是环境心理学本身也得到了各个领域的重视,未来将会产生更丰富的研究成果,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景观设计中,也会得到人们更多的响应,让景观中的“以人为本”不会流于形式,真正地通过细节创造出舒适、美观、合意的景观空间。

猜你喜欢
口袋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浪漫口袋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会喝酒的大口袋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