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现实主义大师徐悲鸿

2021-12-06 07:42武娟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西学东渐徐悲鸿

武娟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处于激烈动荡的时代。帝国主义的尖船炮舰打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列强的侵入致使中国发生了很多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影响到了美术方面。西学东渐的深入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美术,中国近现代写实主义大师徐悲鸿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中诞生的。他明确的选择西方写实主义道路,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中国的现实生活。

关键词:近现代、写实主义大师、徐悲鸿、西学东渐

一、徐悲鸿所处的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内忧外患,去除文化时弊,创造强有力的新艺术成为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寻求中国艺术发展新途的道路上,徐悲鸿无疑是一位坚定的探索者。

徐悲鸿用西洋写实主义手法表现中国传统的神话和历史题材,他开启了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大门,二十世纪的中国在美术领域内最突出的表现为西学东渐。西学东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西洋画传入中国,西洋人到中国来教的阶段,第二个階段是在倡导西学的时代涌动下,中国留学生的主动决择。第三个阶段是单独在中国培养人才。出现了以图画为主的图画手工课、图画手工科再到脱胎于师徒制的私立美术学校。第四个阶段就是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解放人们思想的运动——新文化运动。其中陈独秀指出要用西方写实主义来改革国画,把写实作为改革国画的必经之路。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大大提高了美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在这样的氛围中,大量的学校如雨后春笋一般修建起来。并在此过程之中引发了两次非常有名的论战,分别是模特之争和二徐论争。关于模特儿问题的论争成为了外来文化和儒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激烈冲突的社会新闻,而其中刘海粟校长也被通缉。而二徐论争是指徐志摩和徐悲鸿的论争。徐悲鸿撰文《惑》认为塞尚,马蒂斯,薄奈等无耻之作。而徐志摩则针锋相对的提出了《我也惑》,他认为我们学习绘画就应该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则立体主义和达达主义。但这场论争并没有结论,只是将不同的艺术观点公诸于世,反映出在借鉴西方艺术上的原则分歧。

二、徐悲鸿的艺术道路

面对激烈动荡的中国现状,“融合主义”和“传统主义”作为两股革新思潮同时出现。“融合主义”是指建立在中国画传统的思想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因素,并做出一些改变。其中“融合主义”分别以岭南画派,徐悲鸿,林凤眠,刘海粟为代表。四个人面对国画转型分别选择学习不同国家的艺术。其中徐悲鸿大力倡导写实主义。因为它符合了一般造型艺术的规律,也适应了中国国情的需要。徐悲鸿选择写实主义艺术道路与他幼年时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初学绘画时,徐悲鸿的父亲让他每天训练写生,这种训练方法影响了徐悲鸿一生的创作。所以无论是留学期间还是教学期间,他一直强调写生的重要性。从小就懂得忧国忧民的他,他认为形式主义新派绘画过分追求时髦,对祖国艺术的事业毫无用处。反而他认为素描才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所以对造型要求极高,写实主义是徐悲鸿一生都坚持的理念。

三、徐悲鸿的艺术风格

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中逐渐出现了“融合中西”和“传统出新”的两套方案,“融合中西”是指吸收西方美术的某些观念和造型因素,将其嫁接到中国传统的绘画当中来。而“传统出新”是对传统艺术进行发掘和重建,希望与西方美术拉开距离。而徐悲鸿是“融合中西”的代表画家

徐悲鸿生活在正值西方思潮涌入中国的时期,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徐悲鸿深受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即将西方的写实运用到中国画中改变中国画的面貌,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鸿的创作活动大致分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思想。

(一)留学期间:欧洲古典写实主义风格。徐悲鸿初到法国留学时,恰逢现代主义流派风靡法国,不过徐悲鸿选择学习的是正规学院派教育,其老师达仰也是一名写实主义画家。故而,徐悲鸿对欧洲古典写实主义格外推崇。这一时期的徐悲鸿油画作品较多,已经具备了西方作品的写实技巧。

(二)回国后:中西文化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回国后,徐悲鸿大力主张素描是一切绘画造型的基础,倡导通过西方写实主义改变中国画的现状。可以说,徐悲鸿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位素描技艺的传导者。不过徐悲鸿的素描和西方素描还是有些许不同的,虽然徐悲鸿的素描同样注重透视、结构和明暗处理,但他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以线为规范的虚实、轻重和顿挫的技巧。

(三)抗战时期:突出中国画线的表现力。抗战时期,徐悲鸿的画作充满了积极、奋争的情绪。他运用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融汇了西方画素描的写实技巧,以前无古人的手法创作了一批经典之作。比如《群马》《愚公移山》等。这个时期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升华时期,他的作品突出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

徐悲鸿留给世人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徐悲鸿涤荡了晚清遗留下来的摹古之风,他提倡的写实主义将画作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其次,徐悲鸿曾先后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他的写实主义思想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影响至深。另外,他引进西方的解剖知识和素描技艺,成为了中国画转折路程上关键的领路人。最后,他对大力发展美术教育,将素描、水粉、水彩引入教学,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莫大的贡献,且在其教学生涯中,他一直坚持不懈的推行素描训练和艺术要写实的教学主张,使得学校美术教育方面的学生基本功进一步得到了夯实。同时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生活观、自然观等均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善,并让艺术作品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尧适.《中国现代画圣徐悲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

[2]王海珍.《抗战时期徐悲鸿绘画写实主义美学研究》.西南大学,2010.

[3]王斌.《论徐悲鸿的绘画艺术》.东华大学,2004.

[4]李树森.《用自己的一生,延续徐悲鸿的艺术生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

[5]冯健亲.《天若有情天亦老——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历史贡献述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

猜你喜欢
西学东渐徐悲鸿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墨猪图》
徐悲鸿笑对侮辱
“西学东渐”一词始于清末而非民初
全国质量奖“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时期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刍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图书馆研究概述
徐悲鸿的底线
从西学东渐看天津近代教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