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咸宁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1-12-07 06:15郭志明丁坤明马梦君瞿和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羊楼洞咸宁市咸宁

郭志明,丁坤明,马梦君,唐 诗,瞿和平,杨 雄

(1.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咸宁市茶叶学会,湖北 咸宁 437100)

咸宁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与湖南省、江西省接壤,陆路铁路互联互通,交通十分便利,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悠久的植茶历史、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使咸宁市享有茶叶之乡的美誉。咸宁市产业基础较好,茶文化艺术繁多、底蕴深厚,饮茶习俗深入民心,五大茶叶古镇盛极百年。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大力打造“百亿茶产业”,加快创建茶叶产业主阵地,积极推进茶叶示范区建设,稳定绿茶,积极发展红茶、白茶,重点打造青砖茶。茶叶产业已成为咸宁市区域经济发展、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富民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极具活力的绿色产业和生态产业[1],是全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产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朝阳产业。目前咸宁市茶产业已发展成为湖北省茶产业发展五大优势产区之一,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咸宁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义重大。

1 咸宁市茶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百亿茶产业集群的目标,各县(市、区)积极响应,相继出台了茶产业扶持政策[2]。截至2019年底,全市茶叶面积发展到3.31万hm2,茶叶总产量达5.86万t,茶产业综合产值82亿元。规模化引进推广中茶108、鄂茶1号、福鼎大白、安吉白茶、黄金芽、浙农117等优良品种,无性系良种茶园率达到78%以上,建成连片万亩茶园5个。茶叶品类齐全,六大茶类咸宁市拥有五类(绿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赤壁市、咸安区入选“2020中国茶业百强县”,其中赤壁市位列第17位,咸安区位列第66位。目前,咸宁市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茶园规模、茶叶产量、品质、品牌均稳步提升。

2 茶产业助力咸宁市乡村振兴的优势

2.1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咸宁市地处北纬30°黄金地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3]。年均降水量1 577.4 mm;全年无霜期长,年均250 d;日照充足,年均达到1 754.5 h,严寒酷暑时间短,非常适宜茶树的种植和生产[2]。中国十大名茶中有8个位于此纬度。

2.2 悠久的产茶历史

咸宁市茶事甚古,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晋代就有“入武昌山采茗”之记载[4],其时咸宁属于武昌郡,惟有九宫山是大山,“武昌山”即指九宫山一带。唐代陆羽《茶经·茶之出》有江南茶“出鄂州”之语,今天的咸宁市即是唐代鄂州的主体,也是当时的主要产茶区域。蒲圻(今赤壁)和唐年(今崇阳、通城)两地大黑茶十分出名。宋代咸宁茶事出现“民不误耕,唯以茶为业”的盛况[5],兴国军当时以产片茶出名,苏东坡来游并且品茶留诗,时有“进宝、双胜风髓、桃花绝品”等名茶闻名于世;崇阳(包括通城)以龙泉山的龙泉茶(后称小港毛尖)为主的白毛尖质好价高量大。元、明两朝时代,因为茶马官市剥削过重和“拔茶植桑”的影响,兴国军、崇阳的茶事渐衰,咸宁的茶业重心转移到了赤壁羊楼洞,改片茶(蒸青团饼茶)为帽盒茶,逐渐占领边蒙市场,羊楼洞开始成为湖北著名的茶叶市场[6]。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废茶马市,咸宁茶叶得到极大发展,乾隆年间,仅羊楼洞一地便年产帽盒茶40万kg。吸引晋商来咸宁投资,先于羊楼洞开三玉川、巨盛川2个茶庄[7],后来茶庄速增,遍及咸宁各地,老青茶成了咸宁主打产品,统占了边蒙市场[4]。道光四年(1824年),广州茶商钧大福至通山杨芳林,收购红茶运至广州销往英国等地,杨芳林瑶山红茶渐渐声名鹊起,誉满英国伦敦。从此咸宁红茶大盛,形成杨芳林、柏墩、龙港、羊楼洞、大沙坪五大茶镇,百余家茶庄生产红茶外销英、俄等国,杨芳林盛时年产红茶2.3万箱,羊楼洞最盛时年产红茶10万箱,红茶茶庄达50余家。咸丰七年(1857年),清政府在咸宁设茶厘抽税[8],柏墩、马桥茶行、茶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清末民初,边销青砖茶和外销红茶的畅销形成了咸宁五大古茶区,适时茶庄林立,茶业极兴,商贸浓厚。据民国初的《农商部第三次统计》资料是这样描述咸宁清末民初的茶叶盛况:“湖北茶出产于旧襄阳、黄州、武昌、施南、郧阳五府各县,每年产额约40万担。就中武昌产茶额最多,实占湖北之过半。出产以蒲圻之羊楼洞、羊楼司,崇阳之大沙坪、白霓桥,通山之杨芳林,咸宁之柏墩、马桥铺,嘉鱼之岛口、兴国龙港以及通城县属各地方为最多。羊楼洞、羊楼司为以上各地集散之中心,其集散额占湖北之过半数”。

2.3 茶叶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目前,咸宁市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37家,茶业加工企业152家。其中青砖茶加工企业17家,年加工能力超过6万t。茶产品向多元化开发和精深加工发展[9]。茶产业逐渐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建成了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赤壁赵李桥砖茶产业园、咸安砖茶产业园、通城双狮茶业科技产业园和崇阳力沃茶叶科技产业园等五大茶产业加工园区。此外,赤壁市砖茶产业集群入选全省99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2.4 茶叶种植加工技术稳步提升

近年来咸宁市不断推广标准化、良种化、园林化、机械化的建园标准,坚持新建与改造、巩固与提高相结合,推进高效生态茶园基地建设,推广无性系良种茶树,推广茶园减肥减药技术及生态茶园茶林间作技术。按照有机茶园的标准进行管理,以有机肥替代传统化肥、生物农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加强茶园投入品管理,提升了茶叶品质,确保了茶杯的安全。同时,推广茶园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天敌友好型粘虫板,采取“空中挂灯、园中插板、以虫治虫、以毒治虫”的农业综合防控模式,有效地将茶园病虫害基数降低在可控范围之内。目前,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势头强劲。

咸宁市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52家,每户都有2~3名制茶能手,茶叶加工水平一直处于全省领先水平。近年来,为符合大规模生产,提升茶叶品质,全市新建茶叶加工车间,购进茶叶加工机械,引进自动化、连续化茶叶生产线。全市砖茶、名优茶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加工能力、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10]。

2.5 茶产业品牌意识逐步增强

咸宁市坚持实施名牌战略,全力打造茶叶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赤壁青砖茶、咸安砖茶等是咸宁市联合所有茶叶品牌,共同打造的茶叶地理标志公共品牌,按照“统一母品牌,突出茶叶子品牌”的办法,做强做大咸安砖茶、赤壁青砖茶等公共茶叶品牌[11]。赤壁青砖茶先后登录中央电视台《茶叶之路》《中国影像志》等近10档栏目,制作了《洞茶与中俄茶叶之路》《羊楼洞青砖茶》等数套书籍、茶歌。目前,赤壁青砖茶品牌价值达30.29亿元,在全国98个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中排名第18位[12]。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在品牌建设中,生甡川、九宫山、羊楼洞、赵李桥、双狮等5个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芽旗香、汀泗川玉、幕峰、逸思园、瑶红等30余个品牌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

3 咸宁市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不合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乡村产业,不能急功近利[13]。目前,咸宁市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力量分散、步调不一、行动盲目,落实难,效果差。整体规划与局部规划不协调,有机融合不够,没有形成有机整体[14]。此外,乡村产业规划不细不实,引领作用不强,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乡(镇)、到村组、到产业、到措施,规划和实际两张皮,甚至有的规划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意性大。

3.2 产业高质量发展遭遇瓶颈

经过多年的长足发展,咸宁市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但是在发掘乡村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度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上仍存在许多短板。①产业基础弱、底子薄,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不完善;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太多优势可言,农业产业效益低,缺乏竞争力。②农业特色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规模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质量成为当务之急[15]。③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16];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不够,农村新型产业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

3.3 引领乡村振兴的人才短缺

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当前咸宁市乡村振兴人才短缺,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从业综合素质不断降低,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高学历人才不愿意回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17]。同时缺少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乡贤群体流失,乡土情感淡薄,回流难度较大[18]。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行乡村振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传统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难以吸引人才,乡村振兴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咸宁市乡村产业发展的突出瓶颈。

3.4 乡村产业基础亟需改善

当前,咸宁市乡村基础公共设施仍不健全,农民素质较低,农村环境仍然存在散乱污现象[19]。此外,乡村通行不便,乡村公路破旧狭小,甚至坑洼泥泞。部分高污染企业向乡村转移,还存在一些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如大型养猪场、小型化工厂等。

3.5 资本下乡与产业发展缺少融合

工商资本下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发挥作用有空间[20]。当前,咸宁市在招商引资发展乡村产业上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大部分乡镇缺乏相应的政策引领,不能积极引导资本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二是部分资本在政策的鼓励下,开始无序地投资乡村产业,钻政策空子、打擦边球、玩障眼法,跑马圈地,结果侵害了农村集体产权,侵犯了农民利益[21],最后导致“资本下乡、农民下岗”“富了老板、穷了老乡”。

4 发展茶产业助力咸宁市乡村振兴的路径

4.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茶叶产品创新。茶产业消费市场逐渐呈现出年轻化、时尚化趋势,必须要加强技术攻关和科学研究,实现转型升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开展茶叶深加工,研发新产品。二是促进茶产业文化创新。深入挖掘开发咸宁市悠久深厚的茶叶历史文化,开发砖茶纪念品,编写文化书籍,建设茶博馆,举办各类茶叶节会,加大宣传力度,助力乡村振兴。

4.2 推动茶旅融合,带动当地旅游等新业态发展

一是基于咸宁市香城泉都的旅游城市定位,依托生态茶园优势,发展茶生态园观光旅游,以茶园自然景观、茶事体验、人工配景为引导,打造成为集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和运动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景区,促进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因地制宜地开展茶叶研学活动。依托生态茶园基地,建立地方特色茶叶博物馆(展示馆)、茶艺培训基地,与当地中小学、大专院校加强合作[22],吸引其前来开展茶叶相关研学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4.3 探索龙头企业与当地农民和村集体经济协同发展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茶叶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通过乡村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23]。同时,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凭借较高的管理效率和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带动其他主体共同发展,将茶叶产业链各主体打造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促进各类主体融合共生,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4.4 推动资本下乡与茶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支持企业到村投资茶产业。围绕现代规模化种植、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等乡村产业发展,积极落实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信贷、用地、用电等支持政策,吸引民营企业到乡村投资兴业[24,25]。二是鼓励工商企业家到茶叶村任职。引导民营企业家到茶叶村、贫困村担任名誉村书记、名誉村主任等职务,发挥民营企业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投资和带动茶产业发展建设,激发乡村市场活力,推动农民就业和增收致富,助力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

4.5 扩大茶产业发展规模,带动当地就业

一方面茶叶带动当地就业。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高档名优茶采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据测算,在春茶生产期间的1.5个月里,一个采茶工可以获得5 000~8 000元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依托茶叶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茶旅融合,以茶促旅,以旅兴茶[26]。同时,结合当地特色优势,通过“引进来,留得住,带的走”模式,发展民俗、餐饮、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4.6 创新营销新模式,促进茶叶线上线下营销有机结合

以销促产,只有销售做好了,才能加大茶叶生产,促进产业发展。市场不配套、茶叶不好卖,就会挫伤茶农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影响茶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完善线下实体市场。做好规划和设计,招商引资加快建设茶叶集中销售中心。参照沿海发达地区茶叶发展经验,探索建设茶叶原料、产品交易市场。二是积极开拓出口市场。结合国家“一路一带”战略,“走出去”发展,大力开拓青砖茶亚洲、欧洲、美洲市场,打响青砖茶品牌。三是开发线上网络市场。适应茶产业新常态,发展“互联网+茶叶”模式,引导企业和合作社建立线上茶叶品牌专卖店(旗舰店)、茶叶商城、网站等,借助淘宝、微信、微店等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从而促进茶农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羊楼洞咸宁市咸宁
论赤壁市羊楼洞茶产品的新媒体营销
大踏步前进!华扬2021年销售增长50%,单品增长超100%,咸宁新产业园即将投产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涌泉相报!湖北咸宁驰援河北
工友艺苑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羊楼洞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草幽
羊楼洞: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草幽
第二章:千年茶都羊楼洞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