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021-12-07 19:46穆玉珍朱美瑶
现代园艺 2021年1期
关键词:花梗外植体蝴蝶兰

穆玉珍,朱美瑶

(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沙坪坝 401331)

兰科植物种类繁多,约有700 属20000 种,分布辽阔,多生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其姿态优美,花色淡雅,花香清幽,被誉为“花中君子”,再加上历来文人墨客吟诗作赋,赋予了兰花高洁傲岸的文化形象,使得兰花颇受人们喜爱,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此外,部分兰科植物也可入药,有着极高药用价值。然而在自然条件下,兰花生长周期过长,且其无性和有性繁殖存在许多困难,因此很难进行大量繁殖和生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兰花这类观赏植物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而传统的兰花繁殖与生产方式难以满足需求。兰花组织培养技术能够缩短培养周期,提高繁殖系数,不受季节影响,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无性繁殖大量生产兰花。

目前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蝴蝶兰、蕙兰、春兰、墨兰、君子兰、建兰等,学者们就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配方、褐化现象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工业化生产和保护濒危种类奠定了技术基础。

1 外植体的选择

目前,对兰科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选择的外植体多为某些特定部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兰花不同外植体的研究,能够扩大兰花组织培养的材料范围,减少对母株的伤害。兰花的种子、叶片、根尖、花梗、茎尖、子房、花萼、花丝等都可作为外植体。兰科植物的种类、外植体的选择不同,试验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1.1 种子

兰花蒴果中的种子数量众多,但种子细小,胚发育不完整且无胚乳,种皮结构致密,在自然环境下不易萌发。种子的非共生萌发是生产兰花杂交花苗的重要方式,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同时也是一个技术难点。Bernared[1]早在1909 年,将卡特兰(Cattleya)与雷丽兰(Laelia)的杂交种子接种到培养基中,成功进行了非共生萌发,开创了非共生萌发的先例。种子非共生萌发的试验体系也在不断的试验研究中逐渐形成。试验中通常取蒴果进行消毒,在无菌条件下剖开蒴果,取出种子播种到培养瓶中。不同时期的蒴果萌发率不同。有试验表明,春兰种子作为外植体时,授粉后8~9 个月的种子萌发率较高,而墨兰的种子在3~5 个月时容易萌发[2-3]。预处理也可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研究者对种子进行1min 的超声波处理,种子萌发率达到20%;用蜗牛酶处理2~3min,种子萌发率可达70%以上[4]。

1.2 叶片

叶片也可作为组织培养的材料,其取材对母株的伤害不大,受季节影响较小。一般选取试管苗幼嫩的叶片,其更容易诱导原球茎,而成熟植株的叶片诱导成功的研究较少,多发生褐化死亡。杨美纯等[5]研究发现,叶片正面向上放置时,诱导率更高,且对叶片进行切割,更利于切割边缘诱导出原球茎,切块应大于0.5cm×0.5cm,否则容易褐化死亡。

1.3 花梗

花梗常作为外植体材料,在多种兰科植物中皆有运用,如蝴蝶兰、大花蕙兰、文心兰等,国兰以花梗作为外植体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种子、茎。通过对石斛兰的研究发现,用带有节间的花梗进行诱导,会出现大部分死亡,从而使诱导效率较低[6]。花梗的取材受到季节影响,通常不同时期的花梗诱导率也不同。有试验发现,开花后的花梗比开花前幼嫩的花梗更容易诱导出芽[7]。具体的原理还有待探究。

1.4 茎尖

茎尖是最早用于兰花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早在1960 年,Morel[8]采用大花蕙兰的茎尖,诱导分化出了植株。但茎尖的切取会对母株造成较大伤害,而且在茎尖的培养中,容易出现褐化现象[9]。茎尖多选用幼嫩的部分作为材料,其细胞分裂旺盛,是组织培养的重要材料。同时茎尖的大小、部位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一般认为带有1~2 叶原基的茎圆锥成活率高,中间部位的侧芽成活率高。茎尖的诱导率也与接种方式有关。在对文心兰的研究中发现,茎尖竖直接种诱导率更高[10]。

1.5 其他外植体

根尖也能用于组织培养,洋兰中有成功的案例,但国兰的报道较少。花丝也可作为外植体,其不易染菌,材料易得,一般选取未绽放的花蕾进行消毒处理。邢桂梅等[11]成功用君子兰的花丝诱导出愈伤组织,并发现活性炭对花丝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有抑制作用。

2 消毒方式

消毒是否彻底将直接影响试验的成功率,通常用到的消毒试剂有酒精、升汞、次氯酸钠、过氧化氢等。升汞为剧毒物质,次氯酸钠具有氧化性且无毒,可代替升汞,但升汞的消毒效果优于次氯酸钠。高壮壮等[12]将蝴蝶兰花梗用2%过氧化氢消毒10min,再用10%次氯酸钠消毒15min,达到的效果与0.1%升汞消毒效果无明显差异,以此方式代替升汞消毒具有重要意义。在消毒过程中,消毒剂的浓度、消毒的时间以及外植体的保存时间等,都会直接影响外植体的消毒效果。一般用75%的酒精消毒30~45s,0.1%的升汞消毒5~8min,10%的次氯酸钠消毒20min[13]。有试验发现,外植体现取现用时污染率最小,随着时间增加,污染率增加,当保存时间超过7d 时,污染率最大,达到100%[14]。不同的外植体的消毒方式有所差异。种子一般选用蒴果进行消毒处理,若选用种子直接进行消毒,则不可用75%酒精消毒,可选用2%次氯酸钠溶液消毒6min[15]。花梗、茎等消毒完毕后,需将其与消毒剂接触部分切除,所以消毒前外植体要切取足够的体积。

3 防止褐化的方法

褐化是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中的酚类物质被氧化成了褐色的醌类物质,抑制了其他酶的活性,从而导致外植体发生褐变死亡的现象。褐化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植体的选择、取材时间、大小、生理状态,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以及试验预处理等。研究发现,蝴蝶兰带腋芽的花梗要比不带腋芽的褐化程度低,花梗的褐化程度低于花萼[16-17]。一般认为处于生长旺盛期的外植体,其褐化程度更小。与PVP 相比,活性炭是非专一吸附剂,不仅会吸附酚类物质,还会吸附其它植物组织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因此会影响外植体生长和诱导,而PVP 也因不同外植体产生的酚类物质有所差异,而效果不同。通过对蝴蝶兰的研究表明,在含有1%Vc溶液培养皿中,切取茎尖,再将茎尖接种到含有0.2%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培养基中,可以减少褐化发生[7]。研究发现,活性炭抑制褐化效果较Vc 高[18]。热激处理也可以减小褐化程度。试验发现,40℃热激9min,并结合0.1%水杨酸处理,能有效抑制蝴蝶兰的褐化[19]。在初期培养中,进行一段时间的暗培养,能降低褐化率,但时间过长会影响生长。在对春兰褐化的防控中,发现暗培养10d 的褐化率最低,暗培养20、30d的褐化率迅速升高[17]。当外植体发生褐化后,可切除褐化部分,将健康部分转入新的培养基中,以防止褐化。

4 基础培养基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兰花组织培养所采用的基础培养基一般为MS 和VW,其中VW 培养基一般用于培养气生兰花。例如,有试验证明,最适宜蝴蝶兰花梗生长的培养基配方为MS 培养基,而适宜蝴蝶兰根培养的培养基为1/2 MS 培养基[20]。在君子兰的培养过程中,诱导生根多用1/2 MS 培养基,诱导四倍体形成和愈伤组织形成多用MS 培养基[21]。在墨兰以胚诱导原球茎的形成过程中,1/2 MS 的效果最好,在花芽和茎尖诱导原球茎形成的过程中,以MS 培养基培养效果最佳[3]。还有学者通过正交试验得出MS 对墨兰根状茎分化率的影响显著,当MS 含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时,对墨兰根状茎分化率的影响效果为先减小后增大[22]。

5 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影响和有效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一般由人工合成的或从微生物中提取,其生理和生物学效应与植物激素相似,在兰花的组织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在兰花组织培养中,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6-BA、NAA、2,4-D、IAA,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兰花的生长和诱导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有试验表明:6-BA 对蝴蝶兰花梗腋芽的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6-BA 浓度的升高,花梗侧芽分化率逐渐提高[23]。而在胚诱导原球茎试验中,6-BA 的浓度低于0.5mg/L 时对胚萌发无明显影响,高于0.5mg/L 时起抑制作用;NAA 浓度在低于0.5mg/L 时随着浓度的增加对胚萌发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超过这个浓度也会起抑制作用[3]。在墨兰种子无菌萌发的正交试验中发现,R(NAA)>R(6-BA)>R(MS),即NAA 对墨兰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效果最大,6-BA 次之,MS 最小[22]。也有试验表明,2,4-D 在愈伤组织的形成及分化方面有积极作用,NAA 在拟原球茎分化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24]。在关于文心兰的有关试验中发现,培养基中添加TDZ 有利于诱导花梗芽转化为营养芽[25]。

6 天然植物成分

在兰花的组织培养中还可选择性地添加一些天然植物组织成分,如香蕉泥、马铃薯匀浆、椰乳等,对兰花的生长也能起到促进作用。有试验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10%香蕉汁液较适合大花蕙兰组培苗的诱导生根[26]。在大花蕙兰原球茎增殖及芽苗分化试验中,香蕉泥促进效果最好[9]。在蝴蝶兰组织培养体系的研究中发现,添加土豆泥或香蕉泥的培养基分化、生长状况均较好,分化率都可达到90%以上[23]。

7 展望与讨论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生物技术之一,也是重要的基础研究手段之一。兰科植物生长周期长,在自然环境中繁殖慢,运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兰科植物的快速繁殖,以满足市场所需。此外,在兰花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物有药用价值。如君子兰中含有的抗病毒和抗癌的物质,这些物质无法在体外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也是组织培养的重要方向。种子的无菌萌发也有重要意义,是杂交品种培育的唯一方式,为兰花优良性状的选择提供了技术基础。兰花的组织培养加快了兰花的工业化生产,为基因转化提供了材料,为保护珍稀品种奠定基础。但兰花组织培养在实际的操作中仍存在不少难题,如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次生代谢物的污染、染菌等问题,都会给兰花组织的生长以及诱导分化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兰花组织培养体系与流程仍需进一步探索与完善。目前生物科学发展较为迅速,可结合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在兰花的组织培养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总之,兰花组织培养技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及较高的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花梗外植体蝴蝶兰
反刍动物外植体的研究进展
伊藤杂种‘巴茨拉’不同外植体无菌体系建立及愈伤组织诱导
外植体差异对植物组培苗无性快繁的影响
沈阳农业大学揭示番茄SlERF52-SlTIP1;1调控模块加速花梗脱落新机制
那簇绽放的蝴蝶兰
净化
菊花离体快繁技术流程概述
A beautiful flower
《室内蝴蝶兰落尽又放》
美丽的蝴蝶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