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王亚平再上太空为女儿摘星星

2021-12-08 09:57张女子
恋爱婚姻家庭 2021年34期
关键词:亚平航天员太空

文/张女子

越努力,越幸运;越自燃,越闪耀。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按计划,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天上驻留6个月,还能在太空过春节。微博上,关于航天员的热搜一直居高不下。其中,王亚平“出差半年”的朋友圈,还有她在进舱之前不忘敬礼和微笑的画面,均被网友热议。此次是王亚平第2次出征太空,她成为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性,也是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

随着简历不断被披露,这位41岁的女航天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网友惊呼:原来限制我们的,真的不是年龄、性别。因为对如同王亚平一样“自燃型”的人来说,他们不需借助谁的光,只要对自己足够狠、足够坚持和自律,就会自我发光,成为耀眼的星。正如稻盛和夫所说:“真正厉害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属于‘自燃型’的人。”而当自燃到极致,我们终将照亮前路,成就闪亮的人生。

普通人的自燃,从努力读书开始

8年前,王亚平第一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时,她的家乡一下子热闹起来。村民们口口相传,骄傲地称她为“樱桃养大的嫦娥”。

王亚平是地地道道的山东烟台人,1980年1月,她出生于“樱桃之乡”张各庄村。相熟的乡亲们都知道,王亚平能够走出山沟不容易。她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山上仅有的四五亩樱桃林,是一家四口主要的经济来源。为了养活她和妹妹,父母日夜辛苦劳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能有好收成,她和家人们摘苹果摘桃子。“七八岁时就能帮家里干农活,人家都说我养了个贴心的好闺女。”王亚平的母亲回忆说。

在同学和老师的印象里,王亚平也是一个要强的人。中学时,她学习好,体育也好,是学校、县区运动会的主力。王亚平每次参加的都是长跑项目,非常考验耐力和意志力。但她目标明确,不知道累、更不服输,能争第一绝不第二。中考时,父母想让她考师范学院,能够早日参加工作早点养家。可她想上大学,想走出大山。

虽然对父母心怀愧疚,但王亚平心意已决,自己偷偷报了高中,直至录取了才告诉他们。正如纪伯伦曾在散文诗集《沙与沫》中说:“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求成就的东西。”

懂得自燃的人,目标坚定明确,并愿拼尽全力,实现人生逆袭。王亚平就是这样,她坚信读书是她走出大山的唯一捷径。“我小时候就梦想自己有一天能变成一只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

1997年,读书真的帮王亚平实现了梦想。那年7月,夏天的济南烈日炎炎,但山东省“招飞”现场的姑娘们却神采飞扬。其中长发黑裤的王亚平虽然肤色黝黑,但难掩青春朝气。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她一路过关斩将,顺利通过所有的体检和测试,成为我国第七批女飞行员中的一员。17岁的她,终于如愿以偿,心怀美好愿望,收拾行囊走出家乡。

在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王亚平开始了军旅生活。入校第一天,王亚平剪去了心爱的长发,在校期间,两件事始终形影不离:一是紧张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二是不为常人所知的严酷训练。而回忆首次跳伞经历时,王亚平仍心有余悸:“同学们都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了,我是第4个跳的,第一次跳还没来得及害怕就过去了,第二次时反而感觉特别害怕。”

懂得自燃的人,不甘于一生平凡

那天跳完之后,同学们坐在回去的车上,一起唱起《真心英雄》,唱得一个个泪流满面。物质有可燃型、不燃型和自燃型三种。同样,人也可以分为这三种类型,而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就如王亚平一样。由于从小到大体育都比较好,再多的困难,她没觉得有多苦。为通过考核,王亚平每天都要比别的同学多跑几圈,哪怕是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她也照常训练。

毕业后,王亚平以第二名的好成绩分配到武汉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经过3年多训练,王亚平的飞行技术日益出色,成为一名年轻的骨干飞行员。她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团副大队长,熟练掌握4种机型驾驶,实现安全飞行1567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并多次执行战备演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飞行任务。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这在王亚平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杨利伟飞向太空,看着火箭灿烂的尾焰……内心有了一个热血沸腾的想法,我们有了男航天员,我们也会有女航天员。”

作家卡耐基曾说:“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越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这些敢于冒险、突破自我的人,内心永远坚信一切皆有可能:没有太阳,就自己发光;没有灯塔,就自燃成星夜。

2009年,我国开始了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得知消息的王亚平立马报名。回到家,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家人,却没有得到支持。父亲对她说:“你在地球上飞一飞就行了,跑到地球外面多危险。”可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又岂是那么容易动摇的?瞒着家人,王亚平还是坚定地参加了选拔。

2009年5月,王亚平经过严格考核,加入了航天员的队伍,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创造奇迹的背后,是她不为人知的辛苦付出:从成为航天员那一天到2013年执行“神十”任务,她没有休息日,没有娱乐时间,没有睡过一天懒觉,没在12点前关掉书桌上的台灯,正如她曾说过:“所有的黑暗、恐惧和痛苦都是重获新生的必经之路。”

王亚平说:“只有脚踏实地地付出,才有仰望星空的底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航天员在天上执行任务,在地下便要按照8:1或10:1的时长比例,穿着重达240多斤的航天服,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进行水下训练。

王亚平深知:太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改变它的环境,也不会因为女性到来而降低它的门槛。她与其他战友一边进行海量繁杂的知识学习,一边接受极具挑战性的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她坦言:“离心机是大家最害怕的一个项目。做训练时,脸会变形,胸部极其压抑,眼泪不由自主地往外流……而左手边就是暂停按钮,但航天员大队成立20多年以来,这个按钮从未被按下。”

他们没有人去计算每天到底训练多少个小时,每个人都是同样的感受:再苦再难,也一定要把当天的训练圆满完成好。

当你足够闪耀,全世界为你让路

航天员的训练是艰苦的,为了伟大的“飞天梦”,在生活上,王亚平同样牺牲了很多。24岁那年,经人介绍,王亚平结识了同样开运输机的飞行员赵鹏。婚后,他们总是聚少离多。抛开伟大英雄的外衣,私下的王亚平是一个幽默风趣、热爱生活的人。因为同是飞行员,工作单位又相距数百公里,两人能见面的时间少之又少。于是他们约定,若是在空中遇见,就用飞行员的“标准喊话”形式打招呼,这是两人之间的小秘密,也是属于他们表达爱意的特殊方式。此外,在每次完成飞行任务后,他们还会第一时间给对方发条短信,相互报声平安。

2009年,为参加第二批航天员选拔,29岁的王亚平忍痛取消生宝宝的计划。成为航天员后,王亚平从武汉调到了北京,为了支持妻子,赵鹏也跟随着来到了北京。

王亚平训练时间紧张又辛苦,赵鹏就主动承担起了家务,并学着为妻子做她爱吃的饭菜。他对王亚平说:“以前我们是各自开一架飞机,现在是我俩一起开一艘飞船。”

通过层层考验,王亚平最终在2013年与聂海胜、张晓光一起乘坐神舟十号进入太空。她还成功完成了我国历史上首次太空授课,为无数梦想着“摘星揽月”的孩子们送去了宝贵的太空第一课。

第一次飞行任务结束后,有人采访王亚平,问:“害不害怕?”她说:“当我身穿航天服,准备为祖国出征太空的时候,我心中充满的都是对祖国的热爱,对我们航天事业的热爱。这份热爱,足以让我克服所有的困难,战胜所有的难关,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能够再次飞上太空,仍然是我最大的梦想。”

今年,女儿已经5岁了,而王亚平也再次重返太空。采访时,王亚平讲到了这样一件小事:因为女儿过度想念妈妈,有一次,她上着课眼泪就掉下来,她对老师说:“我妈妈还在舱里呢,我想妈妈了,老师,我能抱抱您吗?”如今,王亚平再次“飞天”,她向女儿承诺:“妈妈要去太空给你摘星星回来,你等着妈妈。”

为了国家,为了大家,他们这个小家用各自的方式爱着彼此。这真是人世间最浪漫、最美好的故事。就如同国庆节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影片第二篇章里的那首诗:

孩子,如果可以,我想告诉你

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

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

……

人类的航天,是作为生命的我们能做的最浪漫的事

所以,浪漫属于自信者,成功属于执着者,奇迹属于自燃者。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刘润曾说:“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机会成功?看他能不能自燃,自己点燃自己,充满激情。”因为我们的一生,就是一场持续精进与不断努力的旅程。

正如王亚平说的那样:“身处太空,有些东西会变得很小,比如得失;有些东西会变得很大,比如对家人的爱、对祖国的牵挂。而我们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才刚刚开始。”在太空探索之旅上,身处地球,太空是梦,祖国是家;奔向太空,祖国是梦,太空是家。王亚平用一个梦追逐另一个梦,从一个家奔向了另一个家。而不甘平凡,充分燃烧自我,就是最好的活法。

猜你喜欢
亚平航天员太空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王亚平讲述出舱:“伸手摘星”的梦想实现了!(上)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上太空,安个“家”
我要当航天员
来吧,少年航天员
Effect of blade shape on hydraulic performance and vortex structure of vortex pumps *
孔亚平和她的三个梦
南海随笔
太空遇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