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12-08 03:24陈建颖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32期
关键词:脊柱骨质骨折

陈建颖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科,福建 厦门 361000)

据社会调查发现,我国64%的中老年人都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症,进而导致疼痛性脊柱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升高。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典型症状为脊柱畸形、顽固性腰背疼痛,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则可能导致脊柱完全损伤,引发不同程度功能障碍[1]。临床上经常采用西医治疗,通过钙剂、维生素D、钙调节激素进行治疗,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手术、中药或者是针灸推拿等方式,不断寻求更快促进脊柱骨折部位愈合、缓解疼痛的方法[2]。本次研究从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研究对象为100例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按照红蓝球抽签法分成两组,其中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性、女性比例为27∶23,年龄最小者42岁,年龄最大者75岁,平均年龄(60.30±3.30)岁,病程时间为2~12个月,平均病程(6.50±1.50)个月。观察组:男性、女性比例为26∶24,年龄最小者40岁,年龄最大者77岁,平均年龄(61.30±3.50)岁,病程时间为1~13个月,平均病程(7.10±1.40)个月。两组疼痛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经过SPSS20.0检验结果,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本次研究入院的100例患者经过MR检查、X线检查与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相关标准基本相符。②入选患者无神经症状。③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且自愿参与其中,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 排除标准 ①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患者。②患有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③并发恶性肿瘤疾病患者。④存在肝脏、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疾病患者。⑤存在梅毒、乙肝、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患者。⑥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⑦临床资料不完善患者。⑧治疗依从性较差患者。

1.3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50例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如下:可通过药物治疗,选用药物包括:鲑降钙素注射液(生产单位: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20694),为患者初次使用时剂量为:每次50 IU,每日使用1次,连续治疗1个月后,将用药情况改为每次50 IU,每2天使用1次。然后使用钙尔奇D片(生产单位:海南赛立克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83358),每次使用1片,每日使用1次,口服。共治疗3个月。

给予观察组50例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疗法,方法如下:除了对照组使用的药物治疗外,西医治疗还可以选择椎体成形术,具体方法如下:首先进行常规消毒铺巾,麻醉后,在C臂机和X线的辅助下,查看患者脊柱椎弓部位,选择适合部位进针,切口长度为3~5 mm,穿刺套针皮下穿刺后,直到手上的椎体部位,成功后,退出针芯,注射彰显剂,查看彰显剂分布情况,注入骨水泥到椎体中,等待骨水泥完全渗入椎体后,停止注射,拔除穿刺针,将伤口缝合。中医治疗方法如下:①中药方剂治疗:选用中药材包括丹参15 g、黄芪15 g、桃仁12 g、牛膝12 g、白术12 g、三七12 g、川芎12 g、炙甘草6 g,每日煎煮1剂,取300 mL汤汁,分早晚两次服用。持续治疗3个月。②针灸治疗:首选选择主穴:肾俞穴、腰俞穴、膈腧穴、腰阳关、身柱穴、大杼穴、夹脊穴;辅助选取环跳穴、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委中穴、承扶穴、八邪穴。如果患者伴有尿潴留症状,则可以加入关元穴、三阴交、中极穴、八髂穴。每次选择主穴6个,辅穴3个进行针刺,捻针中强度刺激,留针时间保持20~30 min,每日进行1次,连续治疗10次。③推拿治疗:首先,医护人员用双手将患者脚踝握住进行牵引治疗,医师将双手叠放在腰部,轻轻按压10次,然后滚法放松60 s。通过弹拨法按摩腰部两旁肌肉,主要以患侧肌肉为主,将粘连组织分解,力度轻柔,然后用掌跟按揉腰肌。利用推擦法轻轻按揉远心端、近心端、脚背、小腿以及腓肠肌,然后点按三阴交、太冲穴以及承山穴,每次持续15 min,每日进行1次、最后进行膝关节手法屈伸活动,每次持续15 min,每日治疗2次。中医治疗结束后,轻轻拍打腰部肌肉,左右交错进行,每侧10次。连续治疗10 d为1个完整的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两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医护人员引导患者接受相关检查,对以下4个指标进行评估。①临床疗效评估标准:治疗后骨折部位完全愈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则为疗效显著;治疗后骨折部位基本愈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则为治疗有效;治疗后骨折部位无任何改善迹象,甚至病情加重,则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疗效显著与治疗有效之和。②生活质量评分:使用SF-36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对两组脊柱骨折患者的躯体功能、情志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各项分数均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3-4]。③利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两组脊柱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为0~10分,分数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通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对两组脊柱骨折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则说明生存质量越好;利用Barthel量表对两组脊柱骨折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分,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则说明肢体功能恢复越好。④观察两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常见症状包括压疮、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20.0的Excel表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χ2主要是用于检验和计算患者计数资料之间的数据差异,如性别、百分比等,平均年龄、病程数据比较采用()表示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不同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2.0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经过不同治疗后,观察组情感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分,)

表2 两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分,)

2.3 两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根据医护人员数据统计结果上看,观察组VAS评分、QOL-BREF评分、Barthel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脊柱骨折患者指标改善情况,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分,)

表3 两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分,)

2.4 两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经过不同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4.00%,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从目前已有研究上看,骨质疏松症的产生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数患者都是中老年。年龄越大,骨质疏松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这是因为年龄偏大会导致骨吸收在重症鸡啊、骨形成减少、骨质流失,甚至引起骨转换系统障碍,典型症状包括腰腿疼痛、驼背畸形、身高减低等,严重的时候会发生全身性疼痛,对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5-6]。疼痛性骨质疏松症脊柱骨折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进行性、全身性的一种骨折类型,需要尽早对病情进行诊断,然后对患者实施规范的治疗才能够促进病情好转。临床上最常采用保守治疗,也就是药物治疗,临床效果十分有限,不仅仅脊柱骨折愈合缓慢,还容易导致腰椎功能衰退,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受到影响,长时间治疗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7-8]。因此许多专家建议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通过中药汤剂、推拿、针灸疗法再结合椎体成形术,可有效促进骨折部位尽快愈合,促进疼痛性骨质疏松症脊柱骨折患者尽快康复。

通过本次研究上看,具体来说:经过不同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2.0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医护人员数据统计结果上看,观察组VAS评分、QOL-BREF评分、Barthel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脊柱骨折患者指标改善情况,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仅采用钙调节激素、维生素D只能够起到保守治疗的效果,调节身体骨质情况,骨折部位在愈合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进而诱发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骨折患者产生抵抗的情绪,对生存质量造成影响。为此通过椎体成形术联合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治疗可有效起到镇痛的作用。中药汤剂中的桃仁、丹参、黄芪均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牛膝、三七、白术以及川芎则能够通气化瘀,结合起来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骨折部位疼痛情况,再加上穴位刺激,可充分促进肢体关节部位血液循环改善,进而调节肢体功能,促进患者生存质量升高。经评估,观察组情感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4.00%,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仅仅采用西医治疗,患者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进行康复和愈合,在预后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肢体活动不当、护理不规范的情况,容易增加压疮、泌尿系统感染、呼吸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为此,选择高效、合理的治疗方案可有效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有效率,消除炎症,则能够有效避免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早期恢复肢体活动,则能够有效避免压疮产生[9-13]。从本次研究结果上看,充分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治疗疼痛性骨折疏松性脊柱骨折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可促进临床治疗效果升高,缓解疼痛的同时,促进脊柱骨折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其安全性、有效性十分显著,是一项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

猜你喜欢
脊柱骨质骨折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骨质疏松知多少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