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1-12-08 03:24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32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安 晨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变,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这种病症发展迅速,发病后可导致患者出现头昏、脑胀、头痛、恶心、呕吐等相关症状,威胁到了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存在严重的语言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还有的患者会表现出吞咽功能障碍和肢体功能不全,这些症状表现会综合性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目前临床对脑梗死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对患者积极的进行溶栓和常规治疗能够发挥理想的治疗作用。尿激酶是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常用药物,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良好的溶栓作用。本文为了进一步研究将尿激酶溶栓治疗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所发挥的治疗价值,特选择68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具体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自愿原则以数字抽签法分组,奇数为观察组,偶数为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8例和16例,年龄45~78岁,平均(62.46±14.28)岁;发病至住院间隔1~3 h,平均间隔(2.05±0.45)h。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8例和16例,年龄46~75岁,平均(63.28±13.56)岁;发病至住院间隔1~4 h,平均间隔(2.12±0.38)h。所有调查对象均符合伦理,且经《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验证,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经统计学软件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组和出组标准

1.2.1 入组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诊断符合该患者的标准。②本文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以内入院接受治疗[3]。③所有患者脑功能损害体征存在持续超过1 h。

1.2.2 出组标准 ①严重卒中患者或影像提示急性低密度患脑瘤消失的患者。②在溶栓治疗之前卒中症状迅速改善的患者。③中耳膜下腔出血的患者。④神经功能缺损为癫痫发作后遗症的患者[4]。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通过常规脑梗死治疗方案治疗,入院后立刻完善各项检查工作,如果患者存在心房颤动,需要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进行积极的抗凝,每日1次,并为患者用药螺内酯胶囊口服,每次60 mg,每日2次[5]。不适合抗凝者可以进行双抗治疗,并同时实施疏血通注射液用药,或者为患者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治疗时首先通过尿激酶对患者开展溶栓,选择1 000 000 U尿激酶融入到100 mL的0.9%的氯化钠注射液当中,为患者开展静脉注射,保证在0.5 h内完成用药。之后对患者选择20%的甘露醇进行静脉注射,以便降低颅压,用药250 mL左右。在溶栓治疗之后24 h,各项治疗工作与对照组基本一致。

1.4 观察指标

1.4.1 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严格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开展评价,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级别[6]。①显效:经过治疗之后所有临床症状消失,且可以实现生活自理,看不出严重的病变痕迹。②有效:经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在他人辅助之下可以进行生活自理,存在一定的功能障碍。③无效:治疗之后临床症状改善不大,无法实现生活自理,存在严重的功能性障碍。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用药之后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

1.4.2 对两组患者经不同干预以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前者为0~42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好;后者为0~100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32例,占94.12%)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24例,占70.59%)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2例,占5.88%)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3例,占8.82%)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与ADL评分相对对照组明显改善更好,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活动能力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活动能力比较(分,)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脑血管病变,这种病症是因为患者的大脑动脉血流存在断流的表现,进而导致患者脑局部出现了组织性的缺血和缺氧坏死,严重的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影响。而导致患者发病的因素相对较多,所以临床在治疗的时候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而急性脑梗死更是临床上神经内科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急症,最近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不断的加速,这使得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提高。临床有研究统计得出,到目前为止我国每10 s就会存在有1位脑梗死的患者,每20 s就会有1人死于脑梗死[7]。传统的治疗方案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着一定的后遗症情况,很多患者都会有言语不清、吞咽功能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和血管性痴呆等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产生了影响,也会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产生了较高的费用,对患者和患者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8]。

本文主要研究通过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结果能够说明为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是中心坏死区域和缺血半暗带,中心坏死区域当中的脑细胞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周围缺血半暗带存在侧支循环,仍然有大量的存活神经细胞,神经细胞损伤存在可逆性,所以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迅速的恢复缺血区域的血供,有效的对缺血半暗带的病变加以挽救[9]。临床有研究认为要严格的对患者的治疗时间窗进行控制,通常患者治疗不宜超过6 h,在治疗窗的时间之内如果不能及时恢复缺血半暗带的正常血供,那么缺血区域也会逐渐的演变成为坏死区域,而且是不可逆转的。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是尿激酶,这是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溶栓药,主要是从健康人新鲜尿液当中所提取的纤维酶原激活物,它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在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尿基酶能够将纤溶酶原转化成为纤溶酶,可有效的将人体中的纤维蛋白酶进行溶解,这样就能够减少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确保血液得到稀释,达到理想的溶栓效果。

利用尿激酶可以对最新形成的血栓进行溶栓治疗,并在治疗中发挥理想的治疗作用。临床主要通过静脉滴注的方法对患者实施干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会使人体内的纤溶酶活性出现升高。停药后,又能在数小时内使纤溶酶活性恢复到正常水平上。利用尿激酶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控制患者的胸痛症状,能实现对冠状动脉栓塞的积极干预[10]。同时也应该注意,临床在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尿激酶使用的剂量,大量的尿激酶会导致患者合并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累积患者的全身消化系统和皮肤黏膜,导致存在出血的表现,严重的情况之下甚至会容易导致患者合并颅内出血。临床有实践研究认为对患者应用尿激酶100万U进行治疗相对较为安全,在进行实施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应积极的坚持越早溶栓治疗越好的原则,可以更好的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有效提升治疗的有效率,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加以改善,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