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2021-12-08 03:24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32期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膝关节

黄 宇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121)

膝骨性关节炎属于膝关节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患病后患者的膝关节软骨会出现变性,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状,在发生这种病情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会受到极大的损伤,由于患者的个体状况较差,疾病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1]。临床上在对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进行治疗时,所选择的治疗方案仍以传统的药物治疗为主,但这种治疗方案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2]。随着近年来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剧,而膝关节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以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最为多见。在临床上往往会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对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3]。故而本次研究中,探究在进行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治疗时,将温针灸疗法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现做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我科门诊就诊的60例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患者按照入院时段进行随机均分法对患者进行均分,组内样本量设置为30例,按照试验习惯记名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在对照组中,男/女为16/14,年龄为48~74岁,平均(66.52±7.14)岁。在试验组中,男/女为15/15,年龄为47~75岁,平均(68.68±8.03)岁。本次研究中患者一般资料由我院统计人员记录后录入Excel表格,确认患者资料具有可信度,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向我院伦理委员会提交审核资料,获得批准。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本次研究患者资料符合试验标准;患者知晓自身资料有被调取的可能性;患者在就诊时由医务人员通过中医四诊辨证为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认知功能正常,可接受后续的随访调查。排除标准:患者入院时存在严重原发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患者基本资料不满足本次试验要求;患者由于主观因素可能无法进行后续的试验调查或参加后续随访。

1.3 方法 为两组患者同时应用推拿方案进行治疗。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对患侧下肢采取拿、捏、揉、滚等手法使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放松,随后对患者的阳陵泉、阴陵泉、血海穴、犊鼻、内膝眼、足三里、阿是穴等腧穴行点按手法。帮助患者放松5~8 min,随后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完成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下肢功能锻炼,患者取平躺位,将下肢伸直并抬高,最初抬到20°即可,随后可缓慢抬高,保持脚背和膝关节完全伸直,同时配合深呼吸训练,每个动作尽量坚持久一些,每日进行3组。下床进行下蹲和膝踝屈伸训练,将脚跟抬起至脚尖单独着地,随后可放下脚跟,如此反复训练,每次训练4组,每组20个,每日进行1次即可。下蹲训练需要让臀部尽量向后坐,身体往前倾以保持平衡,每日20~30个,根据患者身体能力合理调整下蹲幅度。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中医的五禽戏和八段锦等锻炼方法来进行运动,对于患者的全身症状改善来说,都有良好的效果。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由医务人员给予患者常规用药治疗,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用玻璃酸钠注射液(生产厂家: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09)作为治疗药物,取药物2.5 mL,于患者的膝关节病变部位进行注射,患者每周接受1次治疗,患者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

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对照治疗时,将取阳陵泉穴(患膝)、阴陵泉穴(患膝)、血海穴(患膝)、犊鼻穴(患膝)、内膝眼穴(患膝)、足三里穴(患膝)、阿是穴作为进针穴位,同样需要在腘窝处放置沙袋,消毒以后将1.5寸一次性毫针刺入穴位,同样要采取提插捻转行针手法刺激穴位,随后在针柄上插入点燃的艾柱,每个穴位灸2~3壮,每日1次,每次30 min,持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周。

1.4 评价方法 治愈:在治疗完成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表现完全消失,患者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生活;有效:在治疗完成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表现有所好转,患者日常生活不受限,但患者不能进行长时间运动或久坐;无效:治疗完成后,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膝关节功能受到影响。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时选择SPSS21.00软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进行描述,两组间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描述,两组间行t检验。对最终数据进行记录后分析其与P值的关系,若P值<0.05,则说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在治疗1个疗程完成后,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3.33%,相较于对照组的73.33%来说明显更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2.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术后3 d、7 d、10 d试验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数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对比 通过半年随访,术后30 d、90 d、半年对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进行对比,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对比(°,)

表3 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对比(°,)

2.4 并发症对比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情况,所有患者康复状况良好,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膝骨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膝关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以及活动受限,而部分较为严重的患者还有可能表现为膝关节重度关节炎[5-6]。同时患者在发生该类疾病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较为困难,并且具有明显的疼痛感,患者的日常生活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若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在临床上并没有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将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应尽可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治疗,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康复,因为各类因素而长时间劳损和负荷或者外伤而导致发生退变,而最主要的发病因素就是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年龄逐渐增加,同时长时间的不正确使用膝关节,导致膝关节超负荷,久而久之就会发生各种功能退变,这类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是医务人员需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分析,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为患者的关节软骨出现逐步变形,而患者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则会出现软骨坏死,当患者的软骨以及关节受到影响,患者的机体功能就会受到损伤,患者的临床病情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析,导致患者治疗难度增大[7]。

在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发病后患者在临床上会表现为膝关节间隙变窄以及关节囊变性等不同的症状,同时患者的膝关节会有明显疼痛感,严重时会出现变形、僵硬以及屈伸不利的症状,即使按摩、放松,一段时间后仍然会反复,所以在有上述症状后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才能给予对应的治疗[8-9]。

在中医理论中,将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归属为“痹病”范畴,该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骨质出现退行性变化,患者的膝关节骨质增生部位导致患者的神经血管遭到压迫,引发患者出现局部组织充血水肿[10]。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艾灸方案进行治疗,能够使患者的局部血液流通得到改善,能够起到温阳散寒和疏经通络的效果,再配合推拿对患者进行治疗,二者之间能够形成很好的协调,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肌肉痉挛,减轻对静脉回流产生的抵抗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促进患者损伤部位的恢复,使治疗总有效率得到提升。

在进行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时将温针灸疗法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还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可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膝骨性关节炎膝关节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膝关节术后助行器的选配及使用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老年人应注重呵护膝关节
膝骨性关节炎的自我康复
冬天来了,怎样保护膝关节?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户外徒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与预防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消痛散塌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