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2021-12-08 03:24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32期
关键词:依从性冠心病常规

张 芳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山东 济南 250012)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等典型症状,主要是由于冠状管腔出现闭塞或者狭窄所致[1-2]。经临床实践发现,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社会处境、患者心态等,因此在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辅以有效、科学护理干预,对提高其依从性与配合度,增强临床疗效,改善预后起着积极意义[3-4]。认知行为干预目的是通过以一系列的护理措施,纠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存在的错误行为,并提升其对于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进而为患者康复及改善预后打下基础[5]。本研究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院就医的冠心病住院患者为例,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对其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对象为100例患冠心病的患者,分组方式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对纳入对象进行分组处理。在常规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8例、22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5.80±6.00)岁;患病时间2~10年,平均病程(5.20±1.40)年。在试验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5例、25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6.10±6.20)岁;病程时间2~11年,平均病程(5.30±1.5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比较。纳入标准:①满足冠心病诊断标准。②经临床诊断为冠心病者。③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④有完整临床资料者。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者。②认知障碍者。③既往存在精神病史者。④合并其他原发性病症者,如肝、肾等。

1.2 方法 常规组提供常规护理,由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病情与医嘱,制订护理计划并落实,包括患者住院时用药指导、病情监测、饮食干预、基础护理等。试验组则在上述基础上,加入认知行为干预,内容包括。

1.2.1 认知干预及情绪干预 先科学诊断患者心理状态,通过密切与其沟通、交流,掌握并评估患者的心理,将疾病知识、诱发因素等向其进行讲解,给予患者关心与安慰,拉近护患间关系,有效提升患者配合度与依从性。在沟通期间,以言语引导方式,让患者逐渐了解自身所存在的错误行为以及所产生的危害性,协助患者寻找既往在治疗期间所存在的错误习惯,并深入分析其对于疾病治疗与康复的影响,促使患者可逐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纠正其不良行为。与此同时,在与患者交流时,可适当采取辩论方式,引导患者逐步对自身错误认知进行改善,促使其在思考问题时能够以理性方式进行思考。

1.2.2 放松训练 根据患者病情制订针对性放松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包括深呼吸、放松全身肌肉等,帮助患者学会调节身心舒适度方法,及时放松患者精神,缓解其紧张心理。在开展训练期间,应多加予以言语鼓励,以此来增强患者积极性与依从性。

1.2.3 健康宣教 借助多种形式展开宣教工作,进一步增强患者对于冠心病知识的了解及认知,以此来实现改善患者依从性的目的。在开展健康宣教时,除了应用传统口头讲解方式,还应加入视频播放、发放宣传手册、定期展开知识讲座等方式,将疾病诱发因素、症状表现及需注意事项等,向患者进行普及;对于患者所提疑问,耐心进行解答,进一步提升其对于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与了解,进而逐步改善其依从性。

1.2.4 心理疏导 在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过程中,需重视心理疏导作用,如可通过主动关心患者,在与其交流期间,耐心倾听患者述说,熟练应用沟通技巧来改善其负性情绪;以友善、真诚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充分给予其关怀与帮助,以引导、安慰、解释等方式,强化对患者的疏导与支持,从而实现拉近护患距离,构建稳定和谐护患关系。

1.2.5 纠正患者不良行为 由于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把控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合理控制患者体质量,因此需及时纠正患者不良行为。在开展护理服务时,以鼓励方式引导患者戒烟、戒酒;指导患者参加健身操、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具体运动时间与强度需结合患者机体情况来决定,以患者在运动后机体未感觉疲劳为宜,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运动;在饮食方面指导患者以低胆固醇、低盐、低热量及低脂为原则。

1.3 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1.3.1 统计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观察指标包括冠心病知识知晓率与不良行为改善情况,冠心病知识知晓率以问卷调查表统计,总分为100分,得分超过80分表示知晓。

1.3.2 统计并比较两组自护能力 以ESCA量表评价,量表内含自我概念、健康知识、自护责任感与自护技能,得分与自护能力呈正比。

1.4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应用SPSS18.0,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检验以χ2;计量资料以t表示,检验以(),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护理效果 与常规组相比,试验组冠心病知识知晓率更高,且不良行为改善例数更高(P<0.05)。见表1。

表1 比较护理效果

2.2 对比自护能力 相较于常规组,试验组各项自护能力平均较高(P<0.05)。见表2。

表2 对比自护能力(分,)

表2 对比自护能力(分,)

3 讨论

在冠心病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因担忧病情、环境陌生等因素的影响,易导致患者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少数患者还会有抵触治疗心理存在,再加上患者对于自身疾病了解较少、依从性较低等,都会直接影响疾病恢复与预后,故而做好科学护理,提高患者认知与依从性则尤为重要[6-7]。常规护理模式侧重于疾病护理,未满足现代医疗护理要求的同时,还忽略了患者的心理需求与生理需求,无法达到理想护理效果[8-9]。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常规护理与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的实施价值,结果发现试验组冠心病知识知晓率与不良行为改善率均高于常规组,分别为96.00%、98.00%,这表明通过运用认知行为护理,可有效增强冠心病住院患者护理质量,认知行为干预通过对患者展开认知干预和情绪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经实施放松训练,可帮助患者调节自身紧张感,进一步提升其机体舒适度;通过强化健康宣教工作,可增强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了解与认知,进而逐步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与依从性,有利于提升患者康复效果。本研究还显示试验组自我概念评分为(31.36±2.49)分、健康知识评分为(46.02±3.17)分、自护责任感评分为(30.19±2.08)分、自护技能评分为(41.38±3.09)分,均高于常规组(27.50±1.12)分、(38.15±2.09)分、(27.81±1.26)分、(36.19±2.35)分,通过在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期间,强化与患者互动与沟通,掌握其心理,并借助护患沟通技巧帮助患者及时疏解心理压力与不良情绪,可增强患者依从性,树立康复信心;以循序渐进原则纠正患者不良行为,如生活、饮食及运动等方面予以正确引导与纠正,借助引导、鼓励等方式,逐渐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协助其改善自身不良行为,对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促进疾病恢复起着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相较于常规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住院患者展开护理干预,可得到显著干预效果,适宜推广。

猜你喜欢
依从性冠心病常规
常规之外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别受限于常规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