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言语护理在接诊不同流浪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1-12-08 03:24班婷婷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32期
关键词:精神障碍精神病流浪

班婷婷

(营口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5)

精神病主要指患者的大脑功能在活动中出现紊乱,致使其相关的情感、认知、行为及意志等精神类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临床上将这些精神障碍统称为精神病疾病[1]。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妄想、幻觉、错觉、情绪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等知、情、意障碍[2]。对于该类群体来说,如果未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甚至患者会出现伤人伤己的行为[1]。流浪精神病患者生活无着落,由于长时间无人照顾和监管,致使其出现精神症状不稳定、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社会兴趣逐渐下降的现象[2]。如果未对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将会出现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3]。本研究旨在分析针对不同流浪精神病患者采用个体化言语护理干预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接诊的148例不同流浪精神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每组74例。常规组男性54例,女性20例;患者最小年龄为20岁,患者最大年龄为55岁,平均年龄(37.50±1.50)岁;其中,24例患者合并皮肤软组织损伤,12例患者合并低血钾疾病,8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疾病,8例患者合并糖尿病疾病,8例患者合并贫血,6例患者合并高脂血症,8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试验组男性40例,女性34例;患者最小年龄为22岁,患者最大年龄为56岁,平均年龄(40.20±1.80)岁;其中,22例患者合并皮肤软组织损伤,16例患者合并低血钾疾病,1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疾病,8例患者合并糖尿病疾病,8例患者合并贫血,5例患者合并高脂血症,3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精神发育迟缓合并恶性肿瘤以及听觉、视觉障碍的精神病患者;处于哺乳期以及妊娠期的女性精神病患者;患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且治疗依从性较差的精神病患者;患有重度智力障碍以及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精神病患者;对于此次研究拒绝签字确认的患者。纳入标准:由城管、救助机构和相关执法部门送诊的精神病患者;符合《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4]的相关精神病患者;最低学历为小学,识字并进行量表内容完成相关测验的患者;对于此次研究分析已知晓并进行签字的患者;符合精神病相关临床症状,且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常规组 常规组实施普通护理,根据患者入院时的相关检查结果对其实施相关护理,主要培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技能、心理状态及改善相关不良习惯;针对个别精神病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但在治疗期间需要护理人员以及医疗人员对其用药情况进行严格监控,在出现危险事故时需在第一时间进行救助。

1.3.2 试验组 试验组主要采用个体化言语护理,在常规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制订相关的护理计划,主要内容包括:①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主动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家庭成员、患病原因等基本资料;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需注意语言,由于患者属于特殊人群,所以在进行常规沟通时避免出现嘲弄、讽刺、轻视患者的语言,以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治疗情绪。②在交接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指导护送人员以平和、温柔的语调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征求患者的治疗意见,使患者知晓自己的基本情况,并且选择是否进行正常治疗。③在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了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嗜好,并采用语言说教方法引导其走向正常方向,通过交流使患者提高对于医疗人员的依赖感,继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改善患者焦虑以及抑郁的心理状态;同时还需要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其提供相关的娱乐场所,使患者可以与其他病友之间进行沟通,分享和传递正能量。④由护士长每日不定时的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常规监督和指导,针对需要帮助的患者由护理人员进行指导和演示,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1.4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以及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其中精神障碍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进行评估[4],主要评分项目共有18项,每项均分为无症状、可疑或很轻、轻度、中度、偏重、重度、极重,按照项目排列可依次记1~7分,满分为18~126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精神障碍情况越严重。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通过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4],通过向患者提问量表中的相关问题,根据患者的回答进行评分,其中阳性量表7个问题,阴性量表7个问题,总分为7~49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精神症状越严重。评估两组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兴趣因子以及心理状态,其中采用日常护士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判断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兴趣因子[4]。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判断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4],分数越高患者心理状态越差。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精神障碍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明显,试验组患者的精神障碍评分、PANSS阳性症状以及PANSS阴性症状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改善情况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改善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兴趣以及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分,)

3 讨论

流浪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况与健康人群的心理状况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目前,社会上多数人群对于流浪精神病患者存在或多或少的歧视和回避等不良态度,致使精神病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均受到严重的创伤[5-6]。相关医学研究表明[7],流浪精神病患者由于其社会认知能力与机体功能日渐减退,生活自理能力持续下降,造成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8],更有患者直接出现病情迁延至难治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同时也给当今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压力[9]。近年来,由于社会人口流动程度增大以及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导致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数量也在持续递增,同时也在影响着正常的社会建设、城市管理以及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0]。因此,对不同流浪精神病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救治以及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而且利于建设和谐社会[11]。本研究针对不同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情特点实施针对性的个体化言语护理措施,可以总体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疾病复发率及相关合并疾病的持续发展。人类均属于一个正常的群体,并不区分职业、性别以及相关疾病,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对于患有疾病的患者予以积极治疗,才可以使人类的发展得以持续[12]。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日常护理过程中采用个体化言语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和心理状态,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和生活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精神障碍精神病流浪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流浪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流浪的歌
都有精神病
流浪猫鲍勃
遇见一只流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