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协会—社区”共育全民健身服务型紧缺人才办学模式探究

2021-12-08 11:23杨筱玲罗敏盛志榕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

杨筱玲 罗敏 盛志榕

【摘 要】本文论述南宁四职校全民健身服务型紧缺人才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出学校应构建由学校、协会、社区三方共建基地、共享师资、共育人才的“学校—协会—社区”一体两翼办学模式,以培养运动训练专业学历教育人才、篮球培训和篮球后备人才,满足社会对健身服务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健身服务 人才培养 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6-0062-03

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宁四职校)聚焦全民健身服务型紧缺人才的培养,以深受人民喜爱的篮球运动入手,通过学校、协会、社区三方共建基地、共享师资、共育人才,探索“学校—协会—社区”一体两翼共育全民健身服务型紧缺人才的办学模式。该模式在运行中,以南宁四职校办学为主体,广西篮球协会提供技术、办学支持,校、协共建广西青秀篮球学校;学校与城区政府共建社区教育学院,发挥社区教育学院的力量,校、院共同参与规划全民健身服务项目。通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形成“政—校—协”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满足了社会对具有篮球特长又有职业技能专长的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具有优良的运动训练专业素养、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模式将学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体育工作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符合基层体育人才培养需求的合作办学新路子。

一、全民健身服务型紧缺人才办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自我身心健康的关注愈发强烈,对体育锻炼的需求程度也在逐年提高。在国内,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已经被视为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工程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愈发强烈。疫情之后,必将迎来一股新的健身潮、运动潮。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下,为确保全民健身模式机制能够长久稳定地运行,仅仅依靠群众自发进行体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体育服务型紧缺人才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群众体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新兴力量的蓬勃发展。

(一)探索“学校—协会—社区”共育全民健身服务型紧缺人才办学模式改革是社会的需求

据相关统计,截至2020年7月25日,全国注册的公益性与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近210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6名,距离“全民健身行动”中“到2022年和2030年我国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9名或2.3名”的目标还有很大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有很大的差距。由此可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缺口仍然巨大。

(二)探索“学校—协会—社区”共育全民健身服务型紧缺人才办学模式改革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校作为各种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目前,全国仅有6所运动训练专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中南宁四职校是唯一一所“以学历教育为主、培养基层运动训练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近年来,学校运动训练专业新生报名持续火爆,年年超额完成招生任务,生源质量也逐年提高。学校在现有运动训练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系统、严谨的顶层设计和循序渐进的试点实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用于全民健身战略的人才培养机制,开辟人才培养新路径,总结人才培养新经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以满足新时期全民健身工作对相关技术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全民健身服务型紧缺人才办学模式改革的实践

(一)修订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等重要文件的先后出台,为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发展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南宁四职校、广西篮球协会、南宁市青秀区社区教育学院为主体的运动训练(篮球)专业领导小组,制订了《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运动训练(篮球方向)專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落实体育职业标准化教育。该方案明确升学与就业双轨运行的培养策略,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为广西和南宁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输送道德品质过硬、运动技能扎实、健身指导技能强的实用型健身指导专业人才。将毕业生素养要求定位为:具备职业发展能力和创业精神,能赛、会练、懂执裁、熟组织、擅指导。在该方案的指导下,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体育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生源,为体育行业企业培养了3000多名合格人才。学校篮球队参加南宁市中学生篮球赛连续20年夺得冠军,在广西青少年篮球锦标赛上也屡屡夺冠。

(二)建设“岗课赛证训一体“课程体系,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学校、协会、社区基于深入调研,认真开展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析讨论,共同确定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使工作岗位—课程体系—篮球比赛—运动员(裁判员或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篮球强化训练相融合,打造“岗课赛证训一体”的课程体系,凸显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课程建设中,一是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充分将校内各专业的学生篮球联赛、社区篮球比赛、社会商业篮球比赛、市级中小学生篮球比赛等各项赛事融入课程,为学生创造参与赛事组织编排、参赛队训练指导、临场执裁的机会,增加篮球裁判、篮球赛事组织与编排、体能健康测试与评价、运动处方的制订、营养学、运动过程的监控、运动后疲劳的恢复、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等实用课程;二是增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扩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三是随着未来世界篮球运动向技艺化、职业化、商业化发展,学校紧密跟踪篮球运动发展动态,不断增强课程内容的前瞻性,让学生及时获取本专业最前沿的资讯。学校、协会、社区共同开发了运动训练专业社会指导员校本教材。规范系统的教材不仅使社会体育指导教育工作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而且为篮球运动的传播和继承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明确了指导方向。

(三)推行开放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化教学

学校打破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从一味强调技能训练转变为重视篮球教学教法的培养和教学体验,加强篮球教学的学习和实践。在学校和广西篮球协会的联合指导下,以广西篮球协会的架构和运行模式为蓝本,组建学生篮球协会,广泛吸纳优秀的学生,形成准职业化的裁判、教练团队。学校广泛联系广西篮球协会、篮球俱乐部、社区体育活动中心、体育院校、各健身活动场所等各方力量,拓宽校企合作形式,创设比赛、健身指导、专业培训等研学项目,让学生篮球协会以“主体”的形式参与项目的运作,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体验“做中学”“学中做”,更好地培养个人职业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篮球协会中的学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以点带面,高水平带低水平,高年级带低年级,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辐射、帮助更多的学生共同进步。广西篮球协会指定具有丰富执教经验的省级资深教练、资深裁判担任专业教学任务,体现了“教练(裁判)即教师、学员即球员(裁判)”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协会、社区共同开发全民健身服务项目,专业教学中以社区全民健身服务项目为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安排师生深入社区进行技术指导,做好全民健身项目的设计、组织和评价工作,以此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四)完善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创新体育人才“共育”途径

学校、协会、社区根据《学校—协会—社区共育协议》将三方各自拥有的体育有形和无形资源进行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人才资源共享。学校根据专业发展需要,聘请广西篮协的优秀裁判员、教练员到校担任教师和教练,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广西篮协在协会组织的各级别赛事中,安排本校学生担任赛事工作人员或裁判员,既能让学生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又可以降低组织赛事的成本,一举多得,实现双赢。社区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公益性社区体育项目培训和比赛,也聘请学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师或学生担任教练或赛事工作人员。

2.共建活动基地。为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基于三方共育机制,社区以教育学院活动项目的形式,整合南宁四职校篮球训练场馆等资源,在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学生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的前提下,学校为社区居民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场馆设施便利、技术支持与服务,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社会效益。

3.共育篮球文化。学校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社区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组织运动训练专业(篮球方向)学生深入社区以友谊赛、篮球街舞秀、服务社区篮球赛事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宣传篮球运动项目。广西篮协则经常邀请高水平运动队或知名职业篮球运动员到校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进行交流、切磋,开展各项篮球技能培训,不断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阅历。

4.孵化篮球运动基地。通过三方共育,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毕业后,有不少人通过自主创业在家乡开设了篮球培训俱乐部,现在逐渐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篮球教练,惠及当地众多篮球爱好者,为篮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五)改进教学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在运动训练等专业建立了“基础性要素+过程性要素”二维评价体系。横向的基础性要素指标包括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纵向维度的过程性要素指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反思。其不仅评价教学效果,而且还要评价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既要看到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又要注意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等衍生性要素。经篮球协会行业专家委员会论证,一致认为在推行“学校—协会—社区”一体两翼培养运动训练(篮球运动)人才标准后,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全民健身服务型紧缺人才办学模式改革的效果

(一)运动训练专业在各级体育赛事中战绩显著

南宁四职校运动训练专业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硕果累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仅近三年,學校就先后获得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自治区级体育传统运动项目学校、广西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等荣誉,并在CAAU全国青少年业余篮球联赛总决赛获得U16组冠军、在肯德基全国三人篮球赛获得广西赛区第一名且代表广西前往福建参加全国赛的名次角逐,获得“我要上奥运3人篮球”擂台赛广西冠军、中国3×3篮球联赛青少年组广西区冠军,连续多年获全区青少年男子篮球锦标赛冠军。运动训练(篮球)专业被评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示范专业,教改成果获自治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运动训练专业成为学校品牌特色专业

学校深化了“学校—协会—社区”合作关系,开展三方交流,进一步拓宽工学渠道,为全区各地培养篮球运动骨干。择优选送学生到篮球专业队及高等院校继续学习与深造,为社会培养了高水平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加强了学校运动训练专业的社会影响力。2002年中国篮球协会批准南宁四职校与广西篮协联合成立“中国篮球协会广西篮球学校”,面向全国招生。2004年“广西篮球学校”获自治区民政厅民办非企业“示范单位”称号,2005年运动训练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2014年经自治区民政厅评估被授予3A单位荣誉。

(三)改革成果推动了当地篮球运动的发展

学校运动训练专业通过科学调整专业办学定位获得成功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二、三级篮球裁判员证书”和“一、二级国家运动员资格”的篮球运动后备力量。学校已被广西篮球协会指定为南宁市中职学校运动训练(篮球)专业“双师型”培训基地,已连续3年为南宁市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篮球运动爱好者、篮球俱乐部教练员、社区居民等开展项目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连续18年承办自治区、南宁市等各级中学生篮球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在自治区内青少年篮球运动界打响了知名度。学校在广西多个县市建立了初中篮球训练基地,带动了当地篮球运动的发展。

(四)为全民健身运动基层体育骨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解决方案

一是解决了办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学校与广西篮协联合招生开办运动训练(篮球)专业,引进专业化训练、打造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解决了专业师资难以招聘、专业师资不专的问题。学校通过与广西篮球协会合作,由广西篮球协会派出具有丰富执教经验的省级资深教练到校执教。三是解决了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弱的问题。学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挂牌成立社区教育学院,规划全民健身服务项目,打造“学校—协会—社区”一体两翼共育全民健身服务型紧缺人才培养模式。

(五)实现全民健身服务型紧缺人才办学模式改革的创新

一是办学模式的创新。学校与广西篮球协会联合创办广西篮球学校,开设运动训练(篮球)专业。在该办学模式中,学生既学习了体育知识与技能又学习了其他职业技能(全校各专业课程面向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设置选修课),从而不同于一般体育院校单一学习体育的模式。同时,校协联合创办的广西篮球学校是全国6所篮球学校中唯一一所学历教育学校,与其他5所体育俱乐部性质的篮球学校有着明显不同。

二是管理体制的创新。学校与广西篮球协会合作,引行业入校,创办广西篮球学校和大秦篮球俱乐部,探索了“四职校—篮协—篮校—俱乐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了运转流畅的管理模式。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该成果打造了“学校—协会—社区”一体两翼共育全民健身服务型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了“学校—协会—社区”的共建、共享、共育、共评。

总之,南宁四职校通过探索“学校—协会—社区”一体两翼共育全民健身服务型紧缺人才办学模式,将学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体育工作相结合,培养了社会所需的运动训练专业学历教育人才、篮球培训和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亮,祝玛拉初.全民健身战略背景下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发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3).

[2]欧吉林.小康时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公共服务体系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

[3]林月.职业教育背景下运动训练专业“双线三员”人才培养模式[J].广西教育,2020(3).

[4]林向东.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杨筱玲(1969— ),女,正高级讲师,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管理;罗 敏(1976— ),男,高级讲师,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运动训练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盛志榕(1977— ),男,高级讲师,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科研科长,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

(责编 刘颖恩)

猜你喜欢
办学模式人才培养
试论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坚持市场化办学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基于“中德深度校企合作”高职办学模式的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