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野下的新教材模块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方略

2021-12-08 11:26汤瑜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汤瑜

【摘 要】本文论述新教材模块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策略,提出研读政史课标,关注历史向以史助政转变;挖掘历史资源,关注事实向涵养情怀转变;探寻历史进程,关注知识向触发思维转变;跳出历史现场,关注理论向主动实践转变等教学建议,以期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魅力,培育思政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味 历史味 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6-0085-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社会主义”)作为必修模块,着重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教材中历史与现实的时间跨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度、中国与世界的连接强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思政课标》)指出,“社会主义”学科教材“依循历史进程,讲述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内容“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首先,“社会主义”学科教材内容本身就有大量历史素材,为我们构建的是一幅历史全景图和理论纲要图。其次,一线教师特别是长期使用旧教材的老教师,若对《思政课标》的理解出现偏差,就很容易在教材上“深挖洞”,导致政治课堂只重视史实,忽视由史论上升到政治价值和方向的问题。最后,高一学生缺乏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而且其历史课所储备的知识和思维也还不够。“社会主义”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容易被上成历史课,使其在学科特性上发生偏离。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教材中所彰显的“历史味”,如何在实践中把握好“历史味”和“政治味”,上出有“历史味”的政治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不应回避“历史味”,反而更应从政治学科的思维和视角用好历史资源,展现“社会主义”的学科魅力。本文就“伟大的改革开放”这一章节的教学谈谈看法。

一、研读政史课标,关注历史向以史助政转变

就教材内容来看,“伟大的改革开放”这一章节共两个部分,正文共七个自然段,辅助文有三个“探究与分享”、四个“相关链接”和四幅插图。而高一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相关内容除史实部分较“社会主义”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略加翔实外,相差无几。那么,政治老师到底应该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体现政治学科的特性,才能更好地培育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在仔细研读、对比《思政课标》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后,笔者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两门学科教材的部分内容对比如表1所示。

政治教师更应关注政治和历史的区别:历史课更多的是关注“是什么”即史实,以及如何解释史实即史观;政治课应更多追问“为什么”“怎么做”,在把握史实的基础上探究其原因,找到历史必然性,以及其与当下的关联,即探究史实对现在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并探寻当下应该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更多的是遵循历史逻辑,探究现实制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认同并在实践中坚定实施现实制度。

笔者根据《思政课标》的教学提示,从“伟大”破题,循着“是什么——改革开放的历程”“为什么——改革开放的意义”“怎么看——改革开放的实质”“怎么做——改革开放的启示”的逻辑关系和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三个子议题——启程、历程、前程。学生只有在弄清楚中国改革开放的来龙去脉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当初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正确之处,才能坚定认同当下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才能积极参与“只有进行时的改革”的未来之路,从而达到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等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挖掘历史资源,关注事实向涵养情怀转变

《思政课标》指出:“本课程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具有综合性。教学与评价既要体现内容的广泛性,又要关注问题的复杂性;既要多维度观察对象,又要多途径进行探究。应力求凭借相关情境的创设,提供综合的视点,提升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树立“跨界”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历史等学科资源的借鉴与整合,以政治学科的视角运用史料,让学生在感悟历史氛围中实现深度学习,更好地为培育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服务。

本模块教材的语言呈现出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等特点,这对于高一学生会略显抽象和枯燥,而历史恰恰是具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的。政治课的“历史味”需要创设一种历史文化情境,围绕某个议题展开议学活动,让学生能够进入“历史的场域”,从“历史的旁观者”变为“历史的参与人”。这样的议学活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增强情感共鸣,汲取前行力量。

考虑到高一学生应对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国内百废待兴而党和国家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的那段史实有一定了解,笔者截取了央视《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录片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腾飞起点”的一段小视频,设计了议学活动1。

子议题一:启程—— 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议学活动1:观看视频

要求思考:(1)选择了一条什么道路?(2)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些方面出现了转折?

学生观看视频获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深度思考和充分讨论。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理解了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内实际而做出的历史性抉择,懂得了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视野和高瞻远瞩。此次议学活动升华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历史伟人的崇敬之情,坚定了学生拥护中国共产黨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激发了学生投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活动的巨大热情。

三、探寻历史进程,关注知识向触发思维转变

“社会主义”学科教材内容呈现出时间跨度长、历史资料多、知识容量大等特点,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显然是不能完成所有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借鉴历史学科的方法,如时间轴、思维导图等,在探寻历史进程、学习知识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梳理、课堂思辨,从关注知识向触发思维转变。

中国改革开放已历时四十多年,其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史料多、知识杂的特点。于是,笔者在子议题“历程”环节中设计了议学活动2和3。

子议题二:历程—— 一条充满挑战的路

议学活动2:历程中感悟“伟大”

要求:结合课前先学活动任务“手绘改革开放时间轴”,请每个大组选派1名代表将写有每十年改革开放大事记的小卡片贴到黑板相应的位置,并讲一讲这十年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事件。

议学活动3:回望萧山,读懂中国

要求:(1)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课前研究成果,选择一个话题说说杭州市萧山区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2)各小组结合学案中的材料(教师提前准备好“萧山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事件”——来源于萧山网—萧山日报),讨论并提炼出萧山创造奇迹的“秘诀”;(3)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考改革的实质。

以上两个活动,以直观的时间轴带领学生探寻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轨迹。学生通过课前网络查阅、实地走访、人物访谈等深度探究分享萧山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总结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教师在归纳学生总结的改革成功秘诀后,进一步触发学生思考,结合学生所储备的唯物史观知识,可得出“改革的实质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理解“改革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由此,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证明了改革开放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两大基本规律的,是正确而伟大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培育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定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历了自主辨识、展开分析和形成结论,真正地实现了有效的思维探究活动。

四、跳出历史现场,关注理论向主动实践转变

《思政课标》指出,高中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而“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社会大课堂”。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未来的改革之路就在现在的学生脚下。学生是未来改革事业的接棒者,如何引导他们从专注理论向主动实践转变尤为重要。结合杭州市教育局团工委布置的“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设计了议学活动4。

子议题三:前程—— 一条充满挑战的路

议学活动4:建言“十四五”,共计好未来

内容: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布局,请选择经济发展、社會治理、民生保障、文化事业、生态文明、青少年成长发展其中一个领域,模拟撰写政协提案提纲,踊跃向党和国家提出政策建议;可以从全国层面宏观展开,也可聚焦本地区实际问题微观切入;字数30字左右。

要求:(1)突出重点,切合实际,着眼长远;(2)突出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具体性。

课后延伸:有意者请关注“团中央权益部”微信公众号,进入“模拟政协”专栏进行报名;模拟政协提案要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形成明确的案由案据,以模拟政协提案形式提出政策建议;字数在1500字以内为宜。

学生对这一充满时代感的议学活动饶有兴趣,纷纷为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深切体会到国家生存发展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国家的发展需要年轻一代的实践参与,而学生也会将自己的价值取向落实到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实践中,真正实现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跨越。

在此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过去的政治就是现在的历史,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教师应当在关注价值引领与素养导向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充分汲取历史、人文等资源中的丰厚养料,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励学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朱明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编写心得与使用建议[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9(9).

[2]朱明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教,怎么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5).

[3]谷保庆.正视“历史味”,激发“家国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中“历史味”的探讨[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20(Z2).

【作者简介】汤 瑜(1981— ),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二高级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思想政治。

(责编 唐玉萍)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