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尺之间话养生

2021-12-08 14:12李润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工整动静草堂

李润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前在家门左右贴一副对联,是保留至今为数不多的古老民俗之一。如今,人们喜欢贴求财、求前途的对联。其实,没有好的养生方法,就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再多的财富也换不来美好的前途。因此,重温一下古人书写的养生名联,对我们真正体悟养生的意义和健康的真谛是会有所启发的。

淡然的生活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副关于养生的长联少有人知晓。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长联是郑板桥六十岁生日时的自撰寿联。其实,这副长联才是郑板桥对自己的养生观念的准确概述:生活中不要无休止地追求物质的满足和虚幻的名声,若如此,你的内心就永远不会平静,就会浮躁、烦恼,只有放弃物欲,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才能求得心灵的自由和健康长寿。

平静的心态

“贪嗔痴,即君子三戒;定戒慧,通圣经五言。”这是清代名士张仲甫撰写的一副养生妙联。此联把儒教的入世与佛教的出世兼收并蓄,合二为一。意思是说,佛教上说的贪婪、嗔恨、愚痴,这三者和《论语》上说的“君子有三戒”是一样的,务必戒除;佛家所讲的禅定、守戒、得智慧,跟儒家典籍《大学》所讲的“定、静、安、虑、得”这“五言”是相通的。做到这些,无疑有益于身心健康。

这类对联中,最为形象逼真、雅俗共赏的是清末重庆江津才子钟云舫在新都宝光寺题的一副借佛勸人养生的楹联:“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

动静相宜,“却”“补”对立

“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这是清代名人翟公栾自撰的一副养生联,里面把动静相宜、宠辱不惊的养生之道讲得通俗易懂,对那些动辄动静失宜、患得患失、伤神焦心之人,仿佛是一剂绝妙的猛药。

与翟公栾的这剂猛药相比,明代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的一副联语,却像一杯清冽的甘茶,令人饮后淡去忧愁、乐从心来:“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

在古人众多有关养生的对联中,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一副草堂联最为气势磅礴,内涵厚重:“容人却侮,谨身却病,少饮却愁,少思却梦,种花却俗,焚香却秽;静坐补劳,独宿补虚,节用补贫,为善补过,息忿补气,寡言补烦。”这副草堂联上下联均用排比句式,一说应“却”之事,一说可“补”之物,对仗工整,对比鲜明,以简洁的语言,从修心、饮食等多方面阐明养生之道,可谓养生对联中极具启迪作用的佳作。

(摘自《科学养生》)

猜你喜欢
工整动静草堂
初探雨林
拼写小明星
悯农二首
微·视界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遣怀
动静之间
迎额头崩出的字
为什么因纽特人要住冰屋
拜谒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