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

2021-12-08 15:27韩喜平何况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开放

韩喜平 何况

摘 要:中国改革开放历经40余年,风雨兼程、披荆斩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不仅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实践动因。改革开放的初心在人民,过程由人民推动,结果是人民福祉不断增进,要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必然依靠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21)06-0045-07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从改革开放的历史动因、价值导向、实施过程、检验标准等方面分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也是不断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的基本遵循。

一、顺应人民要求是改革开放的内在原因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历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马克思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P295),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如此,改革开放的初心和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顺应人民对发展生产力和改善生活水平的要求是改革开放的内在原因。

(一)顺应人民的改革要求,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基和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了人民,根本目的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42)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深深证明了“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发展要求,与人民心心相印的奋斗历程是践行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深刻展示。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党内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忽视客观规律,脱离客观实际的严重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及后来“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人们思想僵化。为了改变“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迫切需要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改革的迫切要求,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追本溯源,这是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顺应人民改革要求的必然结果。我们党经受考验,战胜困难与挑战,走在时代的前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从人民利益出发反思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利益的驱动是促进人类从事经济社会活动,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动力和重要因素。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P187),利益不仅是人们活动的黏合剂,也是思想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P286)。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实践与实现和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息息相关,革命运动的成败也需要由无产阶级利益的实现程度来衡量。面对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始终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过程中,尤其注意从人民利益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建立的,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尤其是被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历史,激发起中国人民强烈的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愿望。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党内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急于求成,使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曲折的历史阶段,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痛定思痛,在粉碎“四人帮”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社会进步必然与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4](P25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3)。在从理论上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解决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姓‘资与姓‘社的关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等问题,为我们党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觉醒、伟大创造和伟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从发展差距中体会人民愿望要求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根据统计资料显示,“1980年以美元计算的人均年国民生产总值,美国是11 360美元,日本是9 890美元,联邦德国是13 590美元,英国是7 920美元,法国是11 730美元,而我国仅为290美元。”[5](P35)邓小平指出:“在这二十年中……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4](P264)横向来看,“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6](P132),就连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也被甩在了后面,“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4](P369)。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的时间,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我国“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4](P237)

社會主义制度是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最理想、最先进的制度,“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6](P231)。而改革开放前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仅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且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唯有改革开放,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的弊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改变落后的发展面貌,从而满足人们的愿望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人民推动是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改革开放的主体是人民,改革过程中每一方面的经验积累和创造都来源于人民的具体实践。一方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广泛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的重要法宝,这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

(一)人民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无意识、盲目的演进不同,具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恩格斯认为,“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7](P302),明确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8](P314)

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实践主体。这里的实践主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改革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在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人民群众都是改革实践的创造者,通过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将改革开放的步伐蹄疾步稳地向前推进;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主体,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是否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对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机会的满意度,是否向广大人民群众交上满意“答卷”,成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遵循。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作为创造者的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主体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P1031)。

(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从钻木取火的原始社会,到愚昧落后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生产力得到相当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的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都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息息相关。对于一个理想的社会来说,它的优越性“主要不是表现在物上……而是充分表现在人上,即能够更大地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P226)。列宁深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并盛赞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他指出:“现在人民‘下层中的求知热情和首创精神是多么高涨。”[11](P490-491)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尝试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从福建企业的“松绑放权”改革探索到国有企业改革,从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三来一补”到全面对外开放,追根溯源,成绩的取得都是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取得的。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证明,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制度创新都需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制度创新良性互动,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力量推进改革,只有源于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凝聚人民群众智慧的顶层设计,才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蓝图,只有从人民群众实践创造和发展需要出发的基层制度创新才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范本。2018年,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12](P18)。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根本上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另外,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还要“及时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13](P522)。在邓小平看来,只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改革开放中的各种难题。他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6](P152)

(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总体一直在发展进步,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追本溯源是人类的自我革新精神推动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只会导致落后,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也明确指出:“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14](P9)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

关于改革开放的原因与动力问题,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4](P118),“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4](P27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力量。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的革命,需要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15](P3-4)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會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全面深化改革又做出了系统阐释。截至目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委员会)已经累计召开61次会议,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就全面深化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央关于改革的所有举措都不是来自于思想的空中楼阁,而是汇集民意的真实显现,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握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二者之间的平衡,才能将改革开放持续推向前进。

三、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根据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一路披荆斩棘,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国力不断提升,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是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开创者,也是福祉不断增进的最大受益者。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人民福祉不断增进的历史。

(一)人民社会福利不断增大

马克思曾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P519)满足个体的衣食住行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而不断增大人民福祉。利益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会涉及的问题,满足人民的利益需要最迫切的就是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生存、生活、发展的需要。毛泽东指出:“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6](P1096)改革开放的初心、使命是为了人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福祉持续增进。

在教育方面,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教育水平较为落后,文盲率较高,经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教育普及程度以及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20年底,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在高等教育方面,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3 285.3万人,比1978年增长37倍。在医疗卫生方面,1978年,无论从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还是从床位数量、卫生技术人才来看,都严重不足,到2018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从17万个增长到102.3万个,卫生技术人员从246万人增长到1 066万人,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17]。环境保护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使用清洁能源,2018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1978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全国首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2%,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68%;十大流域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比2013年下降2.1个百分点。[18]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

(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生的保障与改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地惠及全体人民是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不断完善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本质的相关思想,在此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也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197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51元,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189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 210元[17]。

2020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比1978年相比降低了33.7个百分点。人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在家电、汽车等耐用品拥有量方面大幅增加。201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达41.0辆、121.3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达22.3辆、116.6台,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幅增加[18]。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努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人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人在衣食住行第一需要得到满足或者基本满足后,会向寻求更高一级的需要层面迈进,也就是说,会期盼更满意的收入、更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所以,幸福不能用简单的所谓的物质标准来衡量。幸福感是人对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的直接、满意的感受,正如恩格斯所言,在社会主义制度“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9](P652),可见,幸福感的提升只有在满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才能获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0](P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和就业环境逐步改善,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以农村为例,2018年,在我国农村地区的饮用水与垃圾处理方面,65.3%的户所在自然村的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83.6%的户所在自然村垃圾集中处理[18]。人民精神生活不断丰富,202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 203個;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6%;全年出版各类图书101亿册(张)。[17]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四)人民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习近平曾说过,“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1](P12)。自信是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主观感受,但是这种主观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人们在感受事物产生和发展过程后,由此产生的对此事物在心理层面的强烈认同。一般来说,人们受益程度是主观感受强烈认同的基础,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让人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成为坚定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现实来源。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深刻指出:“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是最根本的革命。”[6](P311)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在一穷二白的国家基础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充分诠释了中国的制度优势,证明了中国的制度效能。改革开放向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经济、社会以及民生改善方面创造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本质属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在依据。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不仅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更加坚定了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四、“人民至上”是改革开放的伟大经验

对于人类历史上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分配难题,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派、福利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等给出了各种方案,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弊端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新发展理念,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共享发展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成为指导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破解发展问题的理论指南。

(一)人民是改革开放和美好生活的评判者与阅卷人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指出的那样,“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P287)。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体现在人民群众是判断历史发展的最终评判者。

改革开放的初心在人民,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人民是改革开放和美好生活的评判者和阅卷人。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评判工作得失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P372)。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综合国力,最后都上升到了人民群众利益这一最终要素上面,即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是否获益是衡量改革开放效果的最终标准。习近平强调,改革实施的效果要让人民群众来评判,要从人民群众是否获得利益来衡量。4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并不代表当下我国改革开放的道路是一片坦途、是一帆风顺的,随着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涉及的利益越来越复杂,至于评判改革效果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22](P28),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既是改革开放福利的享受者,也是改革开放和美好生活的评判者与阅卷人。

(二)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改革开放的目标导向

马克思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23](P320)。利益分配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也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西方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实现发展中的公平正义问题,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不可能找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公有制制度下,“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P571)。虽然社会主义制度是当前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其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实现人民自由和全面发展等方面,但是由于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较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福利,这也是改革开放的价值追求。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并进行了持续接力探索。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并将其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4](P364)。江泽民提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24](P466)。胡锦涛也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5](P29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2](P13)实现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主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集中体现。

(三)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落地落实

《诗经·大雅·荡》中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中国历史上进行了无数次的改革,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改革,清代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这些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即使是成功的改革,也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深入分析,改革的失败虽然有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基本原因,但是,无一例外的是,改革的预期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这里就涉及改革的落实问题。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40余年来,风雨兼程、披荆斩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当惊世界殊”的伟大成就。但是,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表述的那樣,中国已经走出了改革初期的浅滩,现在正站在大河的中央。我们始终如一的目标就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落到实处,从最初辩论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不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是否是修正主义,从搞经济特区是不是旧时代租界翻版,到原铁道部改制为公司化运营是否放弃国家重大行业把控,等等,都已被历史证明,其中的根本经验就是改革开放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凝聚改革开放共识、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尤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22](P101)。这里涉及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要正确把握和处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在此基础上,以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着力点,“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0](P11-12)。总之,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审视各项改革效果的一面镜子或者一杆标尺,也是推进改革开放落地落实的重要指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综合统计研 究室.世界经济统计简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82.

[6]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丰子义,孙承书,王东.主体论:新时代新体制呼唤的新 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1] 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 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7.

[15]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8.

[16]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N].人民日报,2021-03-01(10).

[18] 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EB/OL].http:// www.stats.gov.cn/ztjc/zthd/bwcxljsm/70znxc/201907/t20190701_1673373.html.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8.

[2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5] 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开放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