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岩精神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1-12-09 05:32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谭雅静
党课参考 2021年22期
关键词:红岩价值观核心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谭雅静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2小时(讲课1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红岩精神的来源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从而将红岩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注重培育和塑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红岩精神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深藏于民族血脉之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新的征程上,红岩精神必将继续为我们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1年6月12日,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启动(无人机照片)。图:刘潺/新华社

一、理论之声:精神的本真含义及红岩精神的来源

精神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世界民族发展史表明,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支柱是站不起来的,更谈不上实现民族的复兴和腾飞。任何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

(一)红岩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的精神成果

精神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对精神具有决定作用的同时,任何条件下都不否认精神对客观物质具有反作用。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它本身不具备主体性,不具有能动作用。精神只有通过人,变成人的思想观念、境界觉悟,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也就是精神能够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红岩精神是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的精神成果。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时代视野,多次对红岩精神作出重要论述,高度肯定红岩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红岩精神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撑

精神作为与物质相对应的概念,属于意识的范畴。精神一旦被一个群体所接受和内化,就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借助主流社会意识的引导而产生持久和不断增强的物质力量。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明确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都指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对历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恩格斯晚年曾一再强调指出,我们肯定思想、政治等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以经济为基础,但从来没有否定政治、思想、意识等的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回答了精神能不能产生力量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精神力量发生的根源,为红岩精神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时代呼唤: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红岩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中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关乎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红岩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理论基础的一致性

任何时代的精神观念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产物,并用于解决不同的时代课题。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岩精神与和平建设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的时代课题虽然不同,但是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们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共识,两者的理论前提和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有共同的精神元素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新时代解读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的逻辑中项。红岩精神彰显了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精神气质以及团结奋斗、临危不苟、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体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体现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以及在个人层面体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在红岩精神中都能找到相同的元素和因子,两者在基本内容上具有鲜明的一致性,红岩精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三)价值目标的延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高举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旗帜的红岩精神作为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对激发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争取民主自由,建立光明的新中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共识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与红岩精神最终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党和国家立足新时代对红岩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两者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现实路径:将红岩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任何一种伟大精神都贯穿和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并对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红岩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红岩精神的延续和发展。红岩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实践基础上提炼出的精神成果。因此,红岩精神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归实践,这也是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的价值旨归和逻辑终点。

(一)强化引领

挖掘英烈人格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有效践行的基本前提是获取理性认知和增强价值认同。理性认知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提升,价值认同则需要有效的价值引领。对于红岩精神,就是要挖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红岩英烈的人格力量。人格就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的总和,即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人格力量指依靠人的信仰、气质、品德、才智等汇聚成的感召力、影响力、带动力。

2021年5月1日,在重庆渣滓洞看守所旧址景区,游客为烈士献花。图:黄伟/新华社

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革命志士尊重人、理解人,以巨大的人格魅力、海纳百川的胸襟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体现出共产党人严于律己的党性修养、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许晓轩、江竹筠、王朴、陈然等为代表的革命英烈,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正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们用个人精神力量感召形成群体共识,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伟大的红岩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红岩精神:“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红岩精神中典型人物的人格力量,增强其对人们的感召力和价值引领,进而促进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增强认同

体悟红色革命历史。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转变、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一句话,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在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上。要认同红岩精神,就要在实地环境中去体验、去感受。

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优势,引导人们在对红色革命历史的深刻体悟中增强价值认同。首先,发挥红岩精神教育基地,如红岩革命纪念馆、红岩魂陈列馆、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以及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等的重要作用,帮助人们在重大历史事件和厚重的历史遗产中凝聚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其次,创新体验形式,比如开设红岩精神网、创建红岩精神微信公众号、设计红岩精神网络游戏、拍摄红岩精神微电影等,让人们多维度感悟红岩精神,受到心灵触动。最后,在优秀的红岩精神艺术作品中塑造典型形象,通过电影、电视剧、话剧、歌剧等,用历史和事实讲好红岩故事。以史实为基础的艺术作品能增强红岩精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三)推进践行

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任何科学、高尚的道德理论与价值观念只有用时代话语和现代形式,与鲜活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应有的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全社会各行业树立科学的价值目标、准则、取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向实践,走进社会生活。

弘扬红岩精神,就是要根据时代特点,让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践行其内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道德实践活动有效贯通了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和导向的道德实践活动,如开展纪念革命先烈活动、文明祭扫活动、评选英雄模范活动等,让红岩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实践,化为每个社会公民的德行。另外,还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把挖掘革命战争年代的典型人物同塑造建设改革时期的典型人物相结合。通过示范引领,推动在全社会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

讨论题: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红岩精神的来源。

2.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契合之处?

猜你喜欢
红岩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传承好红岩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三)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二)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