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与感知能力的关系

2021-12-09 01:01杨景芝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1年7期
关键词:百科绘画儿童

儿童绘画是儿童美感认识功能的一种体现,儿童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创作绘画,取得心理平衡。因此,感知力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儿童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通过感觉器官与周围世界发生感性的、自然的和直接的关系。儿童通过看、听、尝和触摸得到感觉,构成进行理解、想象和情感活动的基础。感官使人获得信息,得到生存的保障,还能在生理上造成一定的快感,为情感和想象活动奠定基础。据心理学家观察,初生婴儿并没有知觉能力,只有简单的感觉能力。大约3岁以前,儿童的知觉基本处在一种感性的、直观的和一定情境的水平上。感觉要素在审美体验中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一个训练有素的艺术家一般都有敏锐的感知力,只要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他就可以迅速捕捉到。因此,培养和训练儿童的感知力是提高美术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

知觉与感觉不同。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各种不同特征,如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把握,甚至包括对形象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情感表现性的把握。知觉活动远比感觉复杂,它是人以一种主动的态度对事物进行的解释和理解。如芹菜写生,儿童主要凭感觉去画,经过老师启发引导,他们才能对芹菜的特征和构造进行表现。(图1)又如幼儿有滑滑梯的经历,经过老师引导,回忆滑梯的构造、滑的过程以及滑下来的体验,他们就能够把各种感觉经过整合再进行表现。(图2)另外,每个人美的知觉是不同的,愉快的感觉是审美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生理上的快感是情感与想象活动的基础,比如人看到红红的苹果时会产生喜爱之情,苹果的香气会诱惑人的味觉使人想去品尝,尝到苹果的滋味之后会使人得到满足,因此,凡有过吃苹果经历的人,只要再看到它就会产生一系列感觉联想,所以感觉要素在审美体验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审美经验在幼儿期就开始了,当他们表达对色彩、形状、气味及质料的偏爱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进行审美选择。幼儿的审美反应是自我表现的开始,它为所有儿童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基础。在绘画教育中,统一的要求剥夺了儿童选择的权利,规定画法、提供模仿样式都不利于感知发展。

一、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

(一)知觉与情感的表现

儿童具有一种特殊的审美知觉,就是善于通过艺术表达情感。成人的普通感知往往忽视人内在本质的外部表现,只以科学的标准去对事物进行分类。儿童的审美感知则是以表现性作为对各种存在物分类的标准。如果一棵树具有同人一样的表现性,那么树与人就被儿童归并为一类。比如:儿童观看冬天的枯树,树枝伸展的样子张牙舞爪,他就看成是大魔鬼出现;观看盘根错节的老树,认为是树公公……儿童的这种心理幻想能力一方面来自物象感知刺激,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奇特意识状态反映,是意识的混沌。正由于儿童意识有这种特征,才使他们的绘画表现一笔一画都具有神奇无比的魅力。他们把现实与梦幻、过去和将来任意交织混杂,发挥超现实的独特想象。儿童用感官感知外在世界,但感知的背后卻隐藏着与真实不同的意识导向,现实空间和幻想同时并存。这一类的儿童绘画到处可见。因此说,儿童观察和表现的客观生活真实性与成人对真实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他们的画的确是无对错可言的。审美知觉不是知识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归类,而是透过事物的形式达到对他们的情感表现性的把握。

(二)知觉中的主动探索性

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总在生活里到处探索和触摸,一旦发现目标就捕捉它、触摸它,观察它们的表面,寻找和研究内在的本质。因此,也可以说知觉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活动。在我主办的儿童造型艺术培训班里,有一个6岁小朋友叫百科,这是一个智力超前发展的孩子。他不喜欢同龄小朋友所乐意从事的那些游戏,也不安于老师所布置的那些活动内容。幼儿园老师说他是个坐不住的孩子,他被指责为“个别儿童”。然而据百科妈妈反映,百科在家里画画能坐很长时间,而且每天不厌其烦地看我为儿童摄制的美术教学录像。究竟是什么吸引着他的注意力呢?有一次下课后,百科的妈妈带来一些百科近期的绘画,其中有些内容是他观看教学录像后画的画,有的是他给爸爸妈妈画的像。根据百科绘画的数量,我觉得他并不像每天在画,那么,他要求反复看教学录像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时百科跑过来要给我们照相,并且要求我像在电视屏幕上走出来那样,再重复做一遍给他看。他对许多镜头了如指掌,并且对镜头中的服装加以评论,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他是对电视的摄制产生了兴趣。他问我:“为什么镜头中您身后背景树上的蜗牛比人头还大?”于是我给他讲解了关于摄制技术中抠像的有关知识。

知觉中的选择性常带有主观色彩,不同性格、不同环境、不同审美趣味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儿童知觉中的选择也是极具个性的,在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当他们共同观察一个物象时,他们能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感受。有的用稚拙、规整、活泼的形状和线条表现,有的对物象不同部位进行夸张表现,也有的用写实的、图示性方式表现等,这些都反映了儿童知觉中主动的探索精神。由于每个孩子的感觉不同,所以产生的心象也不同,因此,他们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美感。儿童心中的色彩世界是不受真实物象约束的,他们的画极具主观表现性。图3这幅《沙滩上》,色彩运用清新亮丽,画面具有活泼明快的美感。

(三)知觉中的视觉记忆

儿童具有把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在心里的本领,他们的绘画创作常常依靠这种牢固的记忆力。据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测试,儿童具有惊人的视觉记忆力。他以10秒看一张画的速度放映幻灯片给被试者,请两个被试者连续2天,每天用4小时各看1280张画面,其余被试者在连续的4天中只看640幅画面,看后一小时再以同样速度呈现280对幻灯片,其中每对有一幅看过的,请被试者辨认,结果判断正确率达85%—90%,两组测试情况大致相仿。可见儿童对图形的直观记忆能力优于概念、知识所描述的客观现象。如果我们经常引导儿童观察生活,选择适合他们欣赏的美术经典作品供他们欣赏,使他们积累丰富的图形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儿童智力,也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思维发展。

在儿童的知觉中还存在着一种自身的优势性知觉域,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表现对象的习惯。如有的孩子喜欢画汽车,有的喜欢画动物,还有的喜欢画房屋建筑,也有的孩子喜欢画人物,这种对绘画题材的偏爱,反映出不同孩子关心、熟悉、把握图像信息的不同。这种优势性知觉使他们绘画有得心应手的自由感。如图4,这个小朋友喜欢画建筑,画中的建筑群是他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环境,他可以凭记忆画出来。又如图5,这个小朋友喜欢画动物,他凭记忆,用拟人方法表现,记录一家人出车祸时的瞬间。另外,人的知觉能力和敏感程度有时还和视觉对象有关。 鲜明、夺目的“第一印象”往往使兒童表现出成功的画面,也会加深他们对形象的记忆。有一年,我带20名6岁至11岁儿童到湘西进行采风活动,他们并不是因绘画水平高被挑选的,而是以自愿为原则会集的。这些在大城市里生活惯了的独生子女,又娇气又淘气,在陌生而新鲜的环境中又敏感又好奇。7月的湖南气候变化多端:晴天,烈日当头,人像在蒸笼里;雨天,走在和着牛粪的泥石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不知摔倒多少次。孩子们有的蹲在老百姓的屋檐下,有的打着伞坐在雨里,点上香驱赶蚊子,一天坚持画六七个小时。孩子们在仅四天多的写生时间里,共画线描200多幅。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毅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绘画能力。孩子们笔下的吊脚楼、石头寨、凤凰古城小街和苗族同胞形象,表现了他们的感受。这次的采风活动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记忆里。经过写生,儿童表现的不再是概念化的、空洞的简单图式,他们能迅速接受教师对审美感知的引导,捕捉住自然界的美感,并生动地表现在画面里。而诸如画面的取舍、概括、线的疏密节奏、形的变化、对比等问题,都能够自然地解决。(图6)

二、培养儿童感知能力的方法

儿童美育注意培养感知能力,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学会观察。感受力是以正常的感觉力为基础的,通过观察使儿童掌握分析和把握物象特征的技巧,锻炼辨别物象各种属性的能力。

(二)学会比较,提高儿童的分析、认识能力。感受力以比较、想象、联想等能力为基础,如不会比较就不能细致区分美的不同属性和特点,也不可能认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提高鉴别美的知觉能力。

(三)学会主观化体验。进行美术创造必须学会体验周围世界丰富的视觉境,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兴趣、气质照搬现实生活的原形。应引导儿童根据个人的兴趣、气质、能力、记忆和心境,融入主观的创造境界。只有进入主观化体验,才能更深刻地有所发现。引导儿童用艺术眼光去感受和体验,如对物体色彩丰富变化的观察和认识、个人对色彩的偏爱表现等,而不应只简单强调让儿童画物体“固有色”。

作者简介:杨景芝,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百科绘画儿童
乐乐“画”百科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探索百科
超有趣的互动百科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