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上码延伸的可增值服务探究

2021-12-09 23:37黄月薪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微信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这种高速率、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的信息传播方式影响着期刊融合发展的进程。本文主要以科技期刊上码的使用为分析切入点,探索科技期刊在新型应用场景下的媒体融合实施路径,从作者、读者、编辑、期刊等角度分析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上码延伸的可增值服务。建议科技期刊进一步明确期刊的定位和受众,坚持内容创新,建立健全多方协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兴技术进步带来的发展机遇,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基于融合出版上码服务,致力于提供精准知识服务,促进科研成果更为广泛地传播,多角度、立体化展示科研成果,从而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上码;微信;可增值服务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230-03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以PC终端、手持移动终端为支撑点的新媒体迅猛发展,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科技期刊逐渐进入数字化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科技期刊意识到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形式拓宽期刊信息传播渠道的重要性,伴随机遇而来的各种不同挑战和问题也值得办刊人深思。在传统媒体发展陷入困境的大背景下,中央部署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经过新闻媒体大胆尝试与探索,媒体融合进入重点突破的“深水区”[1]。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媒体时代改革创新的道路已变成当下科技期刊工作者的共同意识。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今年发布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术期刊要加快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推进融合发展平台建设,该意见为做好科技期刊出版工作,推动科技期刊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2]。本文主要叙述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上码延伸的可增值服务,科技期刊可以通过整合运用各大平台资源,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传播,提升期刊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形成新的评价体系,建立全方位的知识共享大平台,最大限度地为期刊增值,提升期刊影响力[3-4]。

二、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上码

(一)上码种类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技期刊需要一种新的融合出版模式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和内容增值能力,以实现期刊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融合[3-6]。目前,科技期刊的码按形态主要可分为条形码、二维码和字符码。一般在期刊封面、封底及论文中均有上码。常见的有ISSN条码、DOI码、ORCID码、OSID码、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淘宝微店二维码和期刊自制二维码等。其中,与出版融合关系最紧密的是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全称是“开放科学计划”。2021年3月已有1700多家期刊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约12.6万篇标记了OSID码,通过OSID码与约8.3万名作者产生了实时关联[5,7]。

(二)上码功能

科技期刊上码主要是为了改变传统学术期刊的单向传播模式,通过在期刊上码,遵循“用户为中心”的宗旨,可在线上平台上传原始数据、视频及语音介绍等,提供在线问答、学术交流社群等开放内容与数据的在线扩展功能,实现期刊与数字内容资源的链接、期刊与用户的链接[4],实现依托期刊的开放性学术交流、学术评议、学术成果共享[7],实现跨平台链接以获取相关的信息与数据,加快期刊在移动端的传播[8]。用户阅读论文时可以通过扫码实现与期刊编辑和作者三者之间的交互[4,7]。通过期刊融合出版上码连通各大链接,个性定制、智能生成,将深刻改变传统编辑出版的生产、传播和接收方式,激发新一轮发展,实现期刊轻量化转型[9-10]。在论文发表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情况下,科技期刊上码极大地节省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在提升论文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术交流的透明度[11]。科技期刊上码可以用优质内容吸引目标用户,同时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资讯和媒介服务,它是科技期刊延伸品牌影响力、实践媒体融合、沉淀用户的良好途径之一[5-6]。科技期刊可以通过与平台形成产业联盟,创造品牌价值,可以通过在线上OA链接XML格式论文实现全文移动端阅读,科技期刊的服务对象是特定的研究人群,带有小众传播的特点,平台的功能要实现产、学、研完整的功能体系,需要落实更多个性服务功能,并应注重其实用性。

三、融合出版上码带来的全新场景

(一)扩展期刊出版内容,实现增强数字出版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孤岛”的出版模式已被打破,科技期刊与各大网络平台之间的合作变得愈加频繁,高效便捷的交流学习变得更为迫切[12]。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上码不仅对论文进行了身份标记,作者还可以在后台系统中上传纸质期刊上无法展现的内容(如音视频、动画、PPT、图片、设计的原始数据等),通过上码准确地阐述和展示出来,更加直观地讲述研究动机、背景、研究遇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及意见建议等内容,并公开原始数据等相关支撑性材料,实现数据共享,数据监督,增强实验操作的重复性,降低创新成本,还可以使读者快速清晰地了解论文的写作背景、研究方法、学术成果,在丰富论文内容呈现形态的同时,让作者构建基于单篇论文的学术交流平台[7]。媒体融合和数字出版进程也迫切要求科技期刊可以通过上码链接各大平台的信息和数据。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上码上提供了媒体融合合作窗口,有效提升了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能力,加快了期刊数字出版的进程[4]。

(二)开放科学内容,提升期刊影响因子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更加坚定了开放科学在全人类科学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决心[8]。开放科学比开放获取更宽泛,它更加关注整个研究的开放性,我们已进入一个分享的时代,分享经济的核心并非分享,而是协作,以一种规模化的方式协作,分享经济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念,它不只是简单地分享信息,而是让一个个群体以一种合作共赢的方式进行交互,推动科学信息有效聚合,这将带来颠覆性的社会变革,实现期刊与作者、作者与平台、平台与期刊、期刊与期刊的协作共赢,产生巨大的價值和财富[11-12]。

可以预见的是,科技论文将逐步通过社群、朋友圈等移动互联网形式进行定向传播,而以上码为代表的二维码移动传播方式可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给期刊提供更为优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能够增强期刊论文的可见性,让公众参与到监督机制当中,对作者的科研诚信起监督作用。

(三)维护科研诚信,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2018年5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诚信审核和学术把关制度[11]。学术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开放科学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更加科学、透明、诚信的科研世界,它通过公开原始数据等内容还原实验场景,提高研究的透明度和可重复性,开放共享原始数据,能让学术成果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学术不端。从长远来看,以开放的数据与内容验证科研诚信,是杜绝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我们还可以要求作者对研究过程作出更多、更深入的揭示与披露,提高学术造假的门槛,更好地推动科研诚信。开放科学将会进一步展开并加速发展,会有更多的科学技术和创新科学模式涌现,如何在线上各大平台实现去中心化、可追溯、可验证、不可篡改等数据特征,保护知识产权和激励创新将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12]。

(四)提供学术评价参考,提高审稿质量和速度

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上码的线上平台通过开放相关数据与内容,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术评价平台。线上链接的各大平台可以自动记录并实时更新论文的扫码次数、用户浏览时长、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交互频次和内容等动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建立了一个开放透明的线上数据库。在传统审稿模式下,审稿专家在审稿时,为了作出严谨客观的评价,通常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材料搜集,从而延长了审稿时间[13]。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推进,审稿人与作者的实时交互也变得便捷,作者通过在系统中提交的与论文相关的各类开放科学内容以及原始资料、原始数据可以快速有效地帮助审稿专家作出权威评价,能在提升审稿质量的同时大幅提升审稿速度,从而帮助期刊有效缩短论文发表周期,提高出版效率。

(五)有效沉淀期刊用户,开展精准期刊运营和推广

文献的爆炸式增长为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与精准获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用户想要精准获取信息的难度大、耗时长。未来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线上运营目标就是帮用户节省时间,实现精准获取[14]。很多科技期刊传统的收入都是依靠版面费、发行量和广告等,随着期刊数字融合出版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科技期刊迫切需要在发展数字转型的同时将良好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拓宽经营渠道,激励科技成果创新者、信息服务获取者和知识编辑优化者主动适应时代需求,保持活力[8]。在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上码平台功能的设计上应建立针对用户、编辑和作者的激各种激励机制,可以是精神鼓励、评级和收益提成等形式,让每一位用户都成为内容生产商,同时增强编辑和作者的能动性,增强平台的活力。通过建立专业的学术空间,作者可在学术圈中发布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内容,期刊可以引导研究同一领域的学术人才聚集到这个共同的学术圈中,通过不断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塑造期刊的学术品牌,扩大期刊影响力。

(六)建立学术生态系统,挖掘增值资料

在融合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应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利用融媒体出版工具,立足于打造高质量原创内容,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坚持以用户为导向,进一步分析用户需求,整合多媒体的线上线下资源,针对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形成以期刊为中心、多媒体平台共同发展的品牌特色。科技期刊要以平台为窗口,以内容为支撑,增强资源平台的灵活性,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快速增值显得尤为重要[12]。同时,科技期刊还可以提供拓展性内容和资源,使用户可以实现便捷交互,共同激发新创意,从不同视角发掘新的研究方向。科技期刊应当超越以往单纯内容传播的媒体属性,强化互联网思维,强化技术、数据赋能,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侧重期刊内容质量,同时注重线上线下学术交互,帮助期刊运营学术资源,构建全新的全媒体服务生态系统。随着物联网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取用资源和信息,但这离不开移动设备,越来越多的屏显设备在我们周围出现,未来的科技期刊会有不同屏显终端的显示效果,由不同屏幕形成科技期刊的学术生态系统将因人而异,科技期刊的优质原创内容将成为线上平台争夺的资源,并在各种类型的设备和应用场景中以融合创新的方式精准推送给用户。

四、期刊上码可实现的共同体服务

科技期刊实现媒体融合深度挖掘及增強出版均需要期刊社、编辑、专家、作者和读者的全力配合,科技期刊拥有大量的原创性内容,但由于不擅长新媒体运营,缺乏积极的观念转变和新媒体制作能力,传统期刊的单向传播模式让学术交流局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上码是期刊模式重构的变革,它可以有效沉淀期刊用户群,融合创新知识资源,扩大期刊影响力,让编辑公开透明地提升作者和论文的科研诚信值,为期刊增值,为用户带来更优质便捷的内容服务[9]。科技期刊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借助其他新媒体形式,提升用户服务水平,提供与论文有关的丰富信息和增强内容,始终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提供多方交流和互动方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有效沉淀用户资源,增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上码是科技期刊发挥互联网思维,实行迅捷、互动、简约、高效和跨界传播的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增强用户服务的意识,有助于沉淀用户,拓宽约稿渠道,培养期刊的潜在作者,更加有效地将编辑、读者、作者、专家联结起来[11]。

五、结语

对编辑部而言,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上码是指将出版模式从平面的、静态的、单一形式的内容出版模式,转向立体的、动态双向交流的、多设备支持的内容出版模式。从一本静态的期刊演变为互动期刊需要一个蜕变的过程,如今大部分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上码的内容缺乏对增强出版内容的深度挖掘,且出版速度慢,难以打破传统的单向出版模式。同时,现有的期刊上码功能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增加码类关联性和集成性,如何更好地把控质量,如何优化平台功能,如何使在线互动交流更加活跃,如何把现有要素进行创造性的融合。在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找出自身特色和亮点,要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新兴技术带给我们的巨大助推力,深思伴随机遇而来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玉成,刘文振.地方广电媒体时政新闻的融合创新[J].新闻传播,2021(6):68-70.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国家新闻出版署,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6209. shtml,2021-06-23/2021-08-28.

[3] 董文杰,李苑.增强现实技术出版融合的案例分析及其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5):647-654.

[4] 蒙薇.《企业科技与发展》杂志办刊策略分析[J].新闻潮,2019(12):47-49.

[5] 景勇,张扬,秦毅,等.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上码内涵及策略[J].编辑学报,2020,32(1):30-33.

[6] 郜书锴.增强出版助力学术期刊的知识生产与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1-26(006).

[7] 三刊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公告[J].橡胶科技,2019,17(12):707.

[8] 施其明,郭雪吟,刘琦.“OSID开放科学计划”对我国科研诚信的作用机制研究[J].出版与印刷,2021(2):21-26.

[9] 汪婷婷,王明丰,周晓凤,等. OSID码出版应用下的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路径思考[J].传播与版权,2020(10):36-38.

[10] 李婷,施其明,刘琦.“OSID开放科学计划”助力学术期刊融合创新发展[J].出版与印刷,2018(3):11-17.

[1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 zhengce/2018-05/30/content_5294886.htm,2018-05-30/2021-08-28.

[12] 王晓璐.新时期学术期刊建设的发展路径探究[J].记者观察,2019(36):21.

[13] 郭亿华,牛东风. OSID开放科学计划在科技期刊应用情况与建议[J].中国传媒科技,2020(4):74-77.

[14] 沈锡宾,刘紅霞,王海娟,等.刍议推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7大科技趋势[J].编辑学报,2021,33(2):129-132.

作者简介:黄月薪(1986—),女,四川宜宾人,硕士,副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学。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微信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一流编辑学会和一流科技期刊融合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