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OBE理念指导《英汉互译》翻转课堂提升学生实务能力

2021-12-11 01:34
关键词:英汉训练营课程

程 兰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

“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国家急需大批不仅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而且真正理解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现状和历史文化传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国际化高层次翻译人才。新文科建设也于2021年3月正式启动,语言教学对于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肩负更重要的使命,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体现时代性、中国化和国际化。[1]但是,事实上,目前外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人才需要。英语专业如何走出困境,有的学者主张人文取向,有的学者主张复合或“外语+”, 有的学者主张应用型,也有学者主张学术取向的。早在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就提出:“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三大原则。笔者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将集中探讨该如何开展课改革命,以OBE理念指导《英汉互译》课程改革,通过翻转课堂提升学生实务能力。

一、翻转课程:数字时代的课堂改革

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美国,2011 年开始被引入我国后,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定义研究。金陵认为,翻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进行翻转,即把“学生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堂、内化知识主要在课外颠覆成为“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外、内化知识主要在课堂。”[2]这种新模式的教学是将课堂分为自主学习的课堂和师生互动的课堂两部分。自主学习课堂可以简称课前任务,而互动课堂就是传统的课堂。课堂新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在互动课堂前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互动课堂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过程。

自主学习环节是为互动课堂服务,旨在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初步的了解,选择恰当的自主学习任务会激发学生对师生互动课堂的学习动机,为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效果是翻转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3]翻转课堂中自主学习任务发布验收主要依托于网络教学平台。目前网络技术发达,慕课和微课资源在各大教学平台都很丰富,教学平台也有很多选择性,如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等。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发布,同时做好后台管控和反馈。笔者下文实践探索是以课堂派为平台进行课堂翻转。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派平台创建翻转课堂,上传原生课件或者共享其它平台资源,随时随地发布话题、测试、作业。同时,该平台具有在线批阅、实时查重、自动管理教学成绩、教学过程自动分析、可留存、可追溯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兼容各种格式文本、音视频。这样的平台能保证翻译课程语料选择多样性、自主学习任务具有可控性,使得教师的管控和反馈更便捷,具有很强的操控性。

二、OBE指导理念的《英汉互译》翻转课堂实践

OBE是 Outcomes-based education首字母缩写,是一种成果导向型的教育理念,即“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OBE理念引领的课程改革能够实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基于翻转课堂OBE理念指导的《英汉互译》课程实施如图一所示。

第一,学生中心。首先,课前教师在课堂派平台发布课程目标和学习任务,包括看、记、答三项。一看,即看课程目标,学习慕课视频。《英汉互译》课程选用上海师范大学《英汉互译》慕课资源。因为该课程每周2学时,时间跨度大,为此每次课学习1个单元,共计3个视频。二记,即记慕课学习过程。要结合5R笔记法和思维导图形式进行记录,完成整理后上传到作业区。三答,即答题完成平台公布的讨论话题或者测试任务,以检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课前可以倍速播放慕课视学习,也可以暂定或者回看,切实地给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能动空间;通过笔记整理,能更加有效地够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加深对知识梳理,再通过测试讨论题,检验自主学习成效。其次,课上环节也就是开展师生互动。翻转课堂的面授课如何突破传统课堂?首先要摒弃“一言堂”、“照本宣科”,转变成问、说、评。一问是辅导答疑,问询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予以展开讲解,结合课前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帮学生理解重难点;二说是基于学生“拨开云雾见青天”后,学生以小组形式将所学知识进行展演或者汇报演示。三评是针对小组展演,学生进行同行互评,教师点评。 在此,笔者以课程第三章词法翻译为例说明。学生对为什么增词、什么时候用增词译法、什么时候用转性译法,这些技能使用有困难。教师首先要从英汉语差异入手,说明英语频繁使用曲折词汇,属于综合语,而汉语并非通过曲折变化传递语义,因此,英译汉时词汇在时态、数、人称上的变化就要通过增加汉语虚词、词序来传达语义;英语相对于汉语是静态语言,较多使用名词、形容词、介词、副词,而汉语使用更多的动词,属于动态语言,因此,英译汉时会经常把其中的名词、形容词、介词、副词转换成汉语的动词。通过辅导答疑,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同时辅以互译实例,学生便很容易理解翻译技巧,在翻译实践时也就能够恰当的运用了。事实上,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对教师发起了挑战,学生的问题、展演和师生互评都是现场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备课,同时可以灵活地将内容进行扩展延伸,给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引导;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加强对知识的内化理解,有助于翻译技能的提升。其次,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任务。课后任务同样依托课堂派平台:一是要结合所学完成笔头的英汉互译任务,包括长难句、段落或者篇章;二是要录制朗读或朗诵赏析译文的音频视频;三是学生要在讨论区发起或者完成教师发布的更深层次的话题讨论或者时事语料翻译。

第二,成果导向。成果导向课程设计由传统聚焦科目的层级,转向着重组织培养目标及学科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延伸到学科全体课程的层级。所谓学习成果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学生可以做什么?学生应该在乎什么?回答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知识、技能和素养,成果设计围绕的三个维度,也是学生是否达成预期的培养目标,核心能力的评估三维度考量。笔者的课程组结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学生等各利益主体方的需求意见后,针对《英汉互译》课程,设定学习成果有以下几点:首先从知识层面,学生需能够阐述翻译的历史和发展、不同的翻译流派和思想;能够说出翻译的基础理论、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其次,从技能层面,学生能善用适当的技巧,对旅游文化领域、饮食文化领域和教育等领域内的段落和简短篇章进行英汉互译。再次,从素养层面,学生能够利用翻译职业要求指导个人翻译实践,并赏析点评译文。课前自主学习可通过整理笔记和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测试讨论直接检验学习效果;课上的师生问答首先要解决课程的重难点,然后通过小组展演实践和师生点评,属于知识内化、技能的提升过程;课后通过难易度不同的译文翻译实践进一步评量学生对技能的运用、赏析译文或者更深层次的讨论及实践,既有技能提高也有素养的培养。所以,从以上每一个教学环节产出来看,实现了设定成果时的初定目标。同时,贯穿整个环节的还有由浅入深的话题讨论或者翻译实践,这些设计或激励学生去从慕课中找到答案,或引导学生进深度思考,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同时,通过课堂派导出学生学习数据,给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汇总最后的成果。

第三,持续改进。借助课堂派,课程数据分析和学生学习数据分析都清晰可见。可查验预期成果是否达成,如果全部达成,就优化升级成果,持续改进。实践证明,以OBE理念为导向的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翻转课堂,课程基本达成预期设定成果。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类课程都涉及语料的更新,比如最新用语的权威表达以及时事知识获取,下文提到的导师制训练营就是基于课程的特点做出的改进环节。

参照《国标》的定位,所有外语类专业点必须健全语言、文学、区域与国别研究三个板块的核心课程,满足所属学科的基本要求。要将外语教育与人文教育和国别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善于跨文化沟通、具有国别与区域研究知识体系与相关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组织的人才急需求。[4]国际化人才是一个更高层级的成果导向。对于英语专业而言,语言学习是优势,加强相关国别和区域政治经济现状和历史文化传统学习,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国际化高层次翻译人才。

三、延伸《英汉互译》翻转课堂提高实务能力

以课堂派为平台的《英汉互译》翻转课堂,要达到课程预期目标还需要做好课后的实践与训练。为了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笔者团队以导师制训练营的模式展开实践教学。通过自主学习课堂和互动课堂,学生已经清楚英汉互译的基本知识及原则,掌握了互译中常见的基本方法技巧,如选词用字、字词的增减、词类转换、正反表达和语态转换等。但是,翻译能力的形成不能单靠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巧训练的强化,而是需要扎实的双语功底和大量的翻译实践。[5]导师制训练营作为《英汉互译》课程的课堂延伸,它为课程翻转课堂的课下环节提供了实践空间,是对课堂内容和训练的有益补充,有助于让学生通过模拟场景或者社会翻译实践检验并提升翻译能力。

导师制训练营是一个教师带队、学生参与的工作坊性质的实践基地,邀请《英汉互译》课程的几位任教老师担任导师,参与训练营的学生是经过学生自主报名并逐一筛选入营。这样的师生组合既能保证不同环节训练内容的有效衔接和有效考核,保证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反馈,也能保证学生参加训练实践的主动性和效果。

导师制翻译训练营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从语言知识(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语篇分析能力和跨文化文化交际策略角度进行翻译技能训练。将技能置于知识之中,辅以语言强化,促进技能的内化过程。导师训练营有相对固定的校内活动场地、校外实践项目和内容。训练内容主要依托“一带一路”官网,包括商务活动、旅游行业、文化教育、外交往来、对外贸易、金融营销和环境保护七大领域,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教程、CATTI 笔译指定用书以及政府工作报告。训练营导师紧密结合实际,提前研讨制定训练活动的日历、大纲等相关文件并发布到课堂派,学生按照进度安排线下实践。举例来说,针对文化教育领域,导师会提前在课堂派发布有关教育家梅贻琦的相关资料并给出译文翻译任务,学生通过前期互动课程学习,提前将译文完成;进入训练营后,导师首先组织学生分析各自调研资料,让学生分享教育家的个人经历和教育思想,随后师生沟通交流讨论,学生结合指导反馈修改译文;导师后续再组织译文诵读、互评等活动。

这种导师制训练营模式从内容到开展形式不再受课堂约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紧密结合学生学情的组织形式,使整个翻译素养培养过程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同时,训练营还会“走出去”参加翻译实践。目前我院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主要组织学生参与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国际时装周、哈尔滨轮滑马拉松世界杯、中国科协年会、亚洲综合格斗锦标赛以及中国黑龙江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等大型活动。学生从模拟训练走入真实语境,从接受翻译任务、小组调研、分工合作到整合译文稿件,层层审核校正,熟悉了整个翻译流程,同时这也是《英汉互译》课程的延伸,这样的实践同时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体现了翻译本土化人才的培养。

除了导师制训练营模式,有序组织翻译赛事和译文赏析活动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翻译素养和实务能力。通过参加不同级别的翻译赛事活动,如全国商务英语翻译大赛、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等,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而不断提升翻译能力。导师制训练营和翻译赛事活动都是翻转课堂适应本土化特色,服务龙江经济的一个创新,也是翻转课堂的延伸,是对OBE持续改进理念的具体落实。

总之,互联网技术推动的课堂改革会促进教学向更深更广的领域精进,《英汉互译》课程基于网络平台教学资源进行翻转教学,以OBE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目标,并将在持续改进中不断完善并进行本土化改革创新。

猜你喜欢
英汉训练营课程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