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现状及能力提升对策分析

2021-12-13 06:05麻守仕
甘肃林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阳关候鸟管护

麻守仕

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最西端的敦煌市阳关镇境内,保护区东为党河水库,西邻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接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北面是广阔的戈壁荒漠,海拔1150~1300 米,总面积8.82 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73 万公顷,缓冲区面积2.81 万公顷,实验区面积3.28 万公顷。保护区以荒漠区特殊成因形成的湿地和荒漠复合生态系统为主,以候鸟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是集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监测、宣教培训、生态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湿地与荒漠复合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年均降水量仅39.9 毫米。保护区内200 多个泉眼溢出形成了山水沟、西土沟和渥洼池三大水系,地表总径流长度达146公里,年径流量达0.99 亿立方米。保护区有林草地1.57 万公顷,其中灌木林地1584.5 公顷,公益林地1416.12 公顷,湿地1517.2 公顷,水域及滩涂面积9916.2 公顷。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有脊椎动物145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黑鹳、大天鹅、鹅喉羚等40 多种;有种子植物141 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裸果木、胡杨、膜果麻黄、梭梭4 种。保护区内渥洼池湿地碧波荡漾,植被繁茂,候鸟成群,因出“天马”敬献汉武帝而一举驰名,被誉为“天马”故乡,是敦煌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历史人文生态景观。保护区是我国极旱荒漠地带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蓄水库”,是敦煌市和莫高窟的第一道天然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西部荒漠区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和迁徙驿站,是下游阳关镇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重要水源地,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河西走廊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机构设置沿革

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身是成立于1992年的敦煌市南湖湿地及候鸟县级保护区。1994 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敦煌南湖湿地及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2009 年9 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晋升为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0 年4 月,经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保护区管理局,为财政全额拨款副县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原省环保厅管理,核定编制20 名。2014 年12 月,经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升格为正县级事业单位。2018 年12 月,因政府机构改革,保护区整建制划转到省林业和草原局管理。2020年9 月,经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关于调整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科级领导职数的批复》,管理局内设综合科、保护监测科和科研管理科3 个职能科室,下设渥洼池、二墩和西土沟3 个保护站。实有职工17 人,聘用护林员20人。2021 年6 月,根据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关于所属部分事业单位更名的通知》要求,阳关保护区管理局更名为阳关保护区管护中心,机构职责不变。

二、资源保护现状

目前,保护区已建成3300 多平方米的管理局办公楼和渥洼池、西土沟、二墩3 个基层管护站,建设围栏127 公里,巡护道路32 公里,安装监控系统18 套,建成2 个监控室。设置各类宣传牌、警示牌等300 块。已完成《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报告》《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0)》和林地资源“一张图”调查。

(一)保护措施

——强化日常资源管护,形成“一日一巡护、一日一小结、一日一报告”巡护机制。通过加强对动植物资源、森林防火、疫源疫病、非法入区等方面的巡护管理和执法管理,实现“生态无人区”,使资源保护逐步走上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突出抓好湿地资源保护,科学保护湿地资源。通过退渔还湿、疏通泉眼、流域治理等措施,有效提高永久性湿地的生命力;通过退耕还林、封滩育林等措施,有效保护季节性湿地,不断扩大季节性湿地和林地面积;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场改良、退化湿地治理等措施,开展湿地试验性恢复,逐步恢复增加湿地面积。

——改善候鸟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强化野外监测。利用视频监控、望远镜、现场察勘等方式,对候鸟主要分布区、越冬地、繁殖地、迁飞停歇地、迁飞通道等严防死守。加强春秋过境候鸟重点时段保护,建设投饲台2个,落鹰(鸟)架50 个,杜绝人为等干扰,为鸟类活动创造良好自然环境。

——深入开展科研监测,加快科技成果应用。以自列省级林业和草原科技计划项目带动,完成森林资源调查,努力搭建科研平台,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候鸟、水文、气象、植物样地、野生动物样线等“五项监测”。

——坚持项目引领,为可持续发展积攒后劲。管护中心自2018 年划归省林草局管理以来,已有《2019 年中央湿地补助资金项目》《2020 年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补助项目》《2021 年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补助项目》3 个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得以批复实施。

——以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利用“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宣教活动30 多场次。主办省级内刊《阳关生态》,不断加大在省林草局网站、阳关局域网、微信公众号和各类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

——加强与社区单位阳关镇、阳关景区等协调协作,开展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文体活动、困难群众慰问、疫源疫病防控、营造防沙林等共建活动,积极支持社区发展,推动社区良性共建。

(二)保护成效

——湿地资源管护治理见成效。已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 公顷多,退渔还湿20 多公顷,湿地试验性恢复430 多公顷。

——科研监测平台建设见成效。在重点湿地布设鸟类样线2 条、样地20 个,安装红外线相机18 个;在重点湿地建成30 米高观测云台1 个,安装监控系统18 套,建成2 个监控室,对重点野生动物和资源管护基本实现在线监控。

——候鸟种群数量逐年增加。2019-2020 年度过境候鸟监测数量达上万只,为历史最高。过境候鸟种群监测数量达到140 多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灰鹤秋季监测数量达212 只,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大白鹭秋季单日监测数量达246 只。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目前已完成2 个、立项1 个自列省级林业和草原科技计划项目。在《中国农学通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纵览》《甘肃科技》《甘肃林业科技》等国家、省级权威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 多篇。

——对外宣传报道见成效。编印省级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阳关生态》27 期。在甘肃林业网刊登稿件百余篇,在《中国绿色时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发表信息百余篇,其中60 多篇稿件被多家网站转载,点击量达到数十万次。

三、存在问题与困难

——保护区基础比较薄弱,与省林业口其它自然保护区相比,保护管理技术手段和基础设施建设都相对落后。

——保护区缺少项目支撑,基层保护站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巡护车辆老旧短缺等问题与保护对象分散、野外环境恶劣的现实形成矛盾,影响了业务工作的更有效开展。

——保护区科技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针对湿地保护、候鸟种群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防治、荒漠化治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

——保护区日常经费紧缺,科研、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科技水平不高,难以针对保护区珍贵独特的生态系统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国内技术合作与交流。

——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仍很突出,保护区周边地区对土地和水资源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利用状况,对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社区过度放牧的问题依然严重。

四、能力提升行动对策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保护区管护中心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保护区基础设施、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宣传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再上新台阶,着力提升保护管理工作水平,转变观念,正视差距,迎难而上,抓主抓重,开展“两年提升,三年追赶”行动。

——基础设施保障不断提升。编制完成《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2021-2030)》,启动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完成保护区第二次科学考察。加强湿地恢复与保护,建设湿地监测中心,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科学有效保护。

——保护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切实强化能力建设,完成管护中心机构职能设置优化,健全完善责任机制,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加强护林员管理、考核、培训,推动护林员队伍规范化、专业化管理。建成2 个标准化管护站。持续开展大规模、高密度的防火、执法等专项巡护行动,杜绝一切破坏湿地资源的非法活动。

——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建成保护区智慧监测巡护体系,建成局、站、点视频监测网络,在重点区域再建3 个观测云台和30 个观测点,实现视频监控重点区域全覆盖。

——科研监测能力不断提升。以3 个自列省级林业和草原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为依托,积极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搭建科研平台,推动开展“五项”科研监测,布置5 条监测样线、30 个监测样点,争取有1个科研计划项目列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

——紧紧依托争取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及能力提升工程、湿地保护及湿地补偿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和重点生态林保护补偿项目等“四项工程”的契机,谋划上报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湿地保护工程项目,确保项目资金较以前有所增长。

——以碳汇能力提升倒逼生态保护自觉意识。实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保护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管护中心要率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要提前谋划开展碳盘查,落地碳排放本地调查,实现以碳汇能力提升倒逼生态保护意识提升。

——对外宣传影响力不断提升。继续坚持办好省级内部资料出版物《阳关生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在利用好甘肃林业网、局网站等宣传平台的基础上,争取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绿色时报及省内外主流媒体上刊登一批高质量、有分量的新闻稿件和科研文章。同时办好各类节日宣传和社区宣传,探索开展保护区“开放日”,增强公众关注参与支持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识。

——社区共建水平不断提升。通过社区良性共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杜绝社区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引导社会公民从利用生态,转向保护生态,再从生态红利中得到生态效益。

总之,通过五年建设,推动保护区跨越发展,使保护区规划科学合理,管理制度健全,保护设施先进,资源本底清楚,管理队伍专业,巡护执法有力,宣传影响扩大,社区协调发展,湿地资源恢复,着力实现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保护成效显著的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阳关候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遥望阳关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阳关:虚实印象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西出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