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与实践逻辑

2021-12-13 17:33高玉清
党的生活·青海 2021年12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华民族总书记

高玉清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并逐步发展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治军的基本方略,这是党的宗旨观、群众观、人民观、发展思想、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是党执政和党员干部思想、行动的重要指南,是党在新时代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始终坚持广大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党执政的根基、力量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立场坚定地表明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支持与拥护,始终坚持广大人民的主体地位。相比于其他主义,马克思主义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在一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观念、奋斗目标、执政理念。

(二)始终凸显广大人民的立场。坚持人民立场作为共产党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共产党永葆纯洁性与先进性的基本内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优良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要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站在人民的角度面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增强人民群众对党长期执政的信心与信赖,确保党的事业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坚实的执政根基。中国共产党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时刻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有”的权力观,对权力、组织以及人民持敬畏之心,在心中永远将人民放在首位,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党员这一身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始终将人民置于心中首位。始终将人民置于心中首位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坚持人民立场与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对人民在时代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准确定位,赋予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醒广大党员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不管是在设计制度时,或在制定政策时,或是实践发展方面,始终应该将群众置于心中重要位置,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真正为人民做实事,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利益。

(四)坚持将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的人民关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其一,更加迫切地渴望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其二,更加期待居住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其三,更加追求崇高的精神文化。伴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关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不再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文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身的价值追求,将坚持通过发展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第一要务。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逻辑

(一)在执政党自身建设中夯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基。治国先治党,党要治理好国家,自身“既要硬,也要正”,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带领中华民族从战乱走向和平,从落后走向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的领导核心。在纪念党百年华诞之时,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对形势的清醒认识,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增强免疫力,大力控制和消除随着自身权力扩大地位提高而带来的腐败风险。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清醒地认清所面临的形势,将自己置于社会和人民之中,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自我加压,不断适应,不断前进。同时,要让自身能力不断得到夯实和提高,以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

(二)在实现民族复兴中把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集中代表了人民的选择和夙愿,人民的意志和决心。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進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基础上,对人民的主体地位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强调指出:人民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也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因此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应当以个人的梦作为出发点,并制定出一个详细的发展目标,将人民群众的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可见,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仅总结了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经验,同时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三)在追求美好生活中坚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要想实现广大人民关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其前提是凸显人民的立场与主体地位,在心目中始终将人民摆在首位,明确人民不仅是社会发展主体的目标要求,更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归属。基于这一思想,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关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具体转变成新的民生内容。而中国共产党对民生工作的界定,是在对广大人民诉求进行客观认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将满足广大人民关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当作新时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执政要求与政治自觉。当前,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考验,面对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繁重任务,中国共产党人更要筑牢初心使命,增强宗旨意识,牢固树立和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便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准确把握人民在新时代的发展诉求,创新发展理论,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

(四)在引领人类文明愿景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人类又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中国提出自己的方案:世界各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齐心协力应对挑战,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以“和”为贵、和平发展的最好例子,它凝聚了几千年的东方智慧,承载着世界各国发展的梦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也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形成联合国的重要共识和理念,正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重要要求,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治国理政的各项活动中,在政党建设、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引领人类文明愿景以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民本色、人民情怀、人民立场。

责任编辑:陈奇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中华民族总书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