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东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评价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2021-12-14 08:51苏思源
农业与技术 2021年23期
关键词:教育经费山东省因子

苏思源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1 政策背景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指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完善农村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重要支点。2020年我国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但是农村基础教育依旧是农村发展的软肋,且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体现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其中,乡村教育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其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环境的优劣、硬件设施的好坏决定着乡村学生们的受教育程度,应给予更多的支持。

2 研究区概况

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十三五”以来,山东省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抓手,推动县域内城乡统一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累计面向1万多所乡村学校新建改扩建校舍2500多万m2,新配置价值近百亿元教学、生活仪器设备,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显著提升。2019年开始,山东省实施乡村学校布局优化工程。农村学校“散小多”情况得以改善,布局更加合理,乡村教育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在师资保障方面,2020年,山东共296名乡村教师评为正高级职称,占比43%;2.3万名乡村教师评上了副高级职称,占比65%。山东省以补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短板为突破点,着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山东省新补充农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3.5万名,每年安排2万名大学生到乡村学校实习支教,同时储备1.7万名面向乡村的省属公费师范生并进行重点培养,目前已有2689名公费师范生补充到农村学校。同时,建立专属乡村教师的基层高级教师职称制度,并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兑现待遇,离开无效”的举措。

3 实证分析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山东省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本文选取山东省作为分析样本,构建与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硬件设施水平、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和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投入水平;在一级指标下共选取了20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小学图书册数、小学计算机数、小学教室数、小学固定资产、初中图书册、初中计算机数、初中教室数、初中固定资产、小学专任教师数、小学行政人员数、小学工勤人员数、初中专任教师数、初中行政人员数、初中工勤人员数、小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小学捐赠收入、小学其它经费收入、初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初中捐赠收入、初中其它经费收入。 本文以山东省2019年的20个二级指标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3.2 信度检验

KMO检验值为0.724>0.60,说明该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示,显著性概率为0.000(P<0.01),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调查量表的效度结构好,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1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3.3因子分析

表2 总方差解释

通过主成分分析,20个指标反映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为4个公共因子,分别标记为F1、F2、F3、F4。4个公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8.575%,即4个因子可解释原有变量的88.575%的信息。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F1中,中小学图书册数、中小学计算机数、中小学教室数、中小学固定资产、中小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这几项指标中载荷值较大,这些指标主要衡量农村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及资金投入情况,命名为教学条件因素。F2中,中小学专任教师数指标中载荷值较大,该指标主要衡量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情况,命名为师资力量因素。F3中,中小学行政人员数、中小学工勤人员数指标中载荷值较大,这些指标主要衡量学校的行政管理水平,命名为学校管理因素。F4中,小学其它经费收入、中小学捐赠收入指标载荷值较大,2项指标指乡贤捐赠收入及投资收益,命名为社会因素。

3.4 计算综合得分

根据SPSS计算得出4个公因子的得分。通过统计公式F总=47.311/88.575×F1+17.504/88.575×F2+13.528/88.575×F3+10.232/88.575×F4计算出各省市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进而分析山东省农村基础教育在全国发展情况。得分情况见表3。

表3 公因子和综合得分的得分值

3.5 结果分析

山东省农村基础教育在全国综合排名靠前,得分排名第6,这表明该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较高,而教育的发展水平又依赖于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投入规模的大小受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通常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于教育资源方面的投入程度就会越大。在教学条件因子(F1)上,得分排名第5,表明山东省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水平发展较好。在师资力量因子(F2)上,得分排名第4,表明山东省对于乡村教师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较高,同时也表明师资水平是影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学校管理因子(F3)上,得分排名第17,农村学校可能在学校管理上存在粗放式管理现象,说明农村学校在行政管理人员的选聘、管理理念的革新、管理标准的创新及完善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社会因子(F4)上,得分排名第13,表明山东省农村教育经费多数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所以在农村学校建设投融资措施上还需进一步创新,以实现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4 相关建议

4.1 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管理机制,同时鼓励社会投资

乡镇财政应坚持主要用于教育,县(市、区)、乡(镇)要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需求,实行教育经费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的管理体制。建立教育经费专门帐户,统一管理教育的预算内预算外资金,避免教育经费被平调、挤占和挪用。对城市教育附加费,县政府应实行与税收任务一同下达、一同征收、一同考核,确保这一块经费足额征收到位。乡镇财政原用于教育基础设施以及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开支应不纳入上划基数,直接用于本乡镇中小学的维修。同时,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应站在战略的高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社会投资,重视向社会筹措教育经费,制订政策,加大力度鼓励表彰捐资教育的单位和个人。

4.2 建立年度考核机制,保证城乡教学条件均衡化

完善农村教育和相对欠发达镇教育扶持机制,扎实推进普通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创建。同时进行年度考核,农村普通中小学要通过相关部门审核验收,达到省定学校基本条件标准,进而实现城乡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现代化。推广学区制、集团化办学、镇域一体化管理等办学形式,推动优质城市中小学校(园)和农村薄弱学校(园)的资源共享。

4.3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校行政管理

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完善教师补充和动态调整机制,采用聘用制办法补充中小学教师,大力提升新招聘教师派往农村中小学任教比例。各个县市贯彻落实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优先保障计划,坚持培训项目向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倾斜。实行农村教师优酬计划,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津贴补助标准。同时,选聘行政人员和工勤人员,确保农村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水平,保证校园安全。

猜你喜欢
教育经费山东省因子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