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轶事
——麋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1-12-14 15:15丁玉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2241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1年8期
关键词:麋鹿外交文化

●丁玉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苏 盐城 224100)

自远古以来,麋鹿就被华夏祖先视为吉祥兽、图腾,它能知物候、报时节。麋鹿有着神秘的起源和传奇的经历。人类文明社会的进程是生态文明的升华,也是麋鹿文化形成与传承的过程。

麋鹿文化的起源较早,最初源于“麋”字。早在5000~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将麋鹿骨骼、骨质角制成生活用具,并在上面刻有字符,创立了骨刻文,后又逐步发展形成了商朝晚期的甲骨文。从麋鹿的“麋”字的演替过程可以看出麋鹿文化的形成与历史发展时期的相互关系。“麋”字结构是鹿字头,米字底。麋鹿与中国的农耕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原始农耕时代称“麋耎”为壤麋、麋田或麋耕,后来人们受到麋耕的启发,用水牛踩踏水田,获得同样的效果,人们称水牛踩踏烂糊泥土种稻而获为“蹄耕”。另外,美丽的“丽”字也缘于麋鹿。麋鹿身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角。在造“丽”字时,造字者从麋鹿角得到了启迪。先从丽的繁体“麗”字的结构看,“麗”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丽”字,下面是一个“鹿”字,表明了麋鹿的头顶端生长的角是最美的。再看麋鹿角的结构,麋鹿角长得很特殊,向后分杈,角尖都在同一平面上。繁体“麗”字顶部的“丽”就是鹿头顶上的两支角,顶端用一横封盖,说明角尖都在同一平面上,其他鹿角则不是,所以 “麗”字来源于麋鹿的角,简化字 “丽”把顶部的两短横变为一长横。

麋鹿文化的精髓是“多元一体,包容兼蓄”。当人们审视麋鹿文化时,发现它包容了儒家文化的理智和积极,道家文化的豁达和明朗,吸收了长江文化的明快和黄河文化的淳厚,兼并了东方文明的克己和西方文明的开放。根据麋鹿体形特征的意蕴,它似鹿非鹿,秉承鹿之温和;似马非马,其面善,无奸诈,秉承马之忠贞;似驴非驴,其尾长仅作驱虫,秉承驴之坚韧;似牛非牛,其蹄宽坚,奔走觅食,忍辱负重,秉承牛之勤劳。“温和、忠贞、坚韧、勤劳”构成麋鹿文化的行为特征。它集多元于一体而始终保持独立,面对多舛的命运始终默默地抗争,无论在荒郊野外还是皇家园林,秉性始终高雅,从而形成了麋鹿文化的内涵。

麋鹿是人类的朋友,自有了人类文化,麋鹿文化便应运而生。自从有了语言符号,麋鹿文化就有了记载、传递的印记,世人通过这种印记对数千年前的麋鹿文化符号及历代麋鹿文化的史料有所了解,并逐代传承、完善。

关于麋鹿历史的文化记载较多,以地方志、博物志、史记、诗词、寓言、散文等多种文体记录。据不完全统计,已查阅到有麋鹿记载的中国历代地方志达115部,记载麋鹿的古文献史料有64部。2000多年前,《孟子见梁惠王》中记述了孟子见梁惠王的一段对话:“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中国古诗词中述及麋鹿的就有300余首,如苏洵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卢仝的“阳坡软草厚如织,困与麋鹿相伴眠”,苏轼的“我坐华堂上,不改麋鹿姿”, 乾隆有“岁月与俱深,麋鹿相为友” 。柳宗元的散文《临江之麋》,122个字勾勒出麋鹿与主人、家犬的和谐景象。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麋鹿文化已渗透到诸多领域,如中国的饮食、保健、建筑、医学、艺术文化等。麋鹿文化的形成彰显了中华民族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久远历史,体现了人与麋鹿共生互利的自然现象,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内涵。5000多年来,麋鹿文化在数次历史变革中不断得到了创新、完善和发展,其文化积淀日益深厚。麋鹿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也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代人运用时代新理念,不断挖掘麋鹿文化的新内涵,使麋鹿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大家庭,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了现代麋鹿文化。现代麋鹿文化的快速发展又促使人们对麋鹿物种形成新的认知,进一步了解麋鹿物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唤起人们对麋鹿物种的拯救、保护意识,构建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社会。

现代麋鹿文化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彰显新的内涵。如与麋鹿相关的饮品、装饰品、艺术品,以及网络、生态、影像文化等。除此以外,还有麋鹿文学作品。关于麋鹿的文学作品类别繁多,运用的创作手法多样。现代麋鹿文学作品有现代诗、散文、记叙文、寓言、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等体裁,有歌曲、舞蹈等形式。现代麋鹿文学作品丰富多彩、硕果累累,它增厚了麋鹿文化底蕴,促使麋鹿文化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而进入盛世发展新阶段。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常互赠动物表示友好,如“熊猫外交”“麋鹿外交”“朱鹮外交”等,即动物外交。“麋鹿外交”源于19世纪60年代,进入20世纪50年代,“麋鹿外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56年,4头麋鹿从英国伦敦运抵中国北京,升起了“麋鹿外交”文化的新航帆。1973年,英国又赠送我国2对麋鹿,迈出了“麋鹿外交”文化的新步伐。1980年,哈尔滨动物园从加拿大动物园换得1对麋鹿,取得了“麋鹿外交”文化的新成就。1985年至1987年,英国分3批共赠送79头麋鹿给中国,放养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38头)、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9头)和上海西郊动物园(2头),使麋鹿在故土得到了健康繁衍、科学发展,“麋鹿外交”文化可谓硕果累累。

1988年,国家邮政部发行了一套2枚的麋鹿无齿邮票和一套2枚麋鹿有齿邮票。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面值10元的麋鹿银币。2000年,中国麋鹿网站由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开通。2005年,麋鹿从英国回归中国大丰20周年,种群在故乡得到快速繁衍,作家马连义由此而发,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文体创作了麋鹿六首《安魂赋》,该赋叙述了麋鹿100多年的海外坎坷历史,展现了麋鹿保护发展的现状,描绘了麋鹿未来的美好前景。2006年,马连义撰写了《麋鹿本纪》,全文7个自然段,908个字,他详细地记述了麋鹿的兴衰、发展,神奇、神韵、神秘历史,博览自然、气势宏伟,是一篇难得的麋鹿纪文。2007年,长13 m、高3.9 m的《百麋图》石刻浮雕在中华麋鹿园展出。2008年,合金雕塑麋鹿中国结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成。2009年,长50 m、 高3.9 m的41幅麋鹿现代岩画长墙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2011年,麋鹿瓷刻作品在江苏省大丰市问世。2015年,麋鹿博物馆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开馆展览。

纵观几千年麋鹿文化的发展历史,我们的先辈开启了麋鹿文化的历史先河,在众多领域展现着丰富多彩的麋鹿文化,铺垫了坚实的基础,让麋鹿文化旗帜世代绽放光彩。近30多年来,麋鹿文化在中国文人墨客、科学家及麋鹿保护工作者的协同努力下,在不断传承、挖掘、创新中,努力丰富着麋鹿文化发展的空间。现在,麋鹿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底蕴更加厚重。麋鹿文化在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的新时代,将会跟随中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不断发扬光大,攀登新的文化高峰。

猜你喜欢
麋鹿外交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谁远谁近?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