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湖南地区农业经济研究综述*

2021-12-14 16:18周方高宋惠聪
农业考古 2021年1期
关键词:市镇洞庭湖湖南

周方高 宋惠聪

周方高,男,历史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汉语方言与文化科技融合研究基地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研究与教学;宋惠聪,女,湖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自宋以降,湖南农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即以农业为主,林业、副业、渔业、畜牧业多种经营并举的格局;在农业结构中,以粮食作物为重点,多种经济作物协同发展的模式;在粮食结构中,以水稻为主,黍、稷、麦、菽、甘薯、玉米等杂粮为补充的特点。宋代湖南人民以较少的耕地,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且也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大量的余粮。

宋代是我国古代农业重要的定型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农村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外学术界对宋代的农村经济、农村基层组织、农村阶级结构、乡村社会生活与民间社会救济的研究日渐活跃,出版了不少著作,发表了不少论文,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新的研究方法。就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言,在空间上很不平衡。江南地区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包括湖南在内的其他地区,虽然也取得一些成果,但仍然较薄弱。本文拟就有关宋代湖南农业经济主要的相关成果择其要者而述之,权作抛砖引玉。疏漏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一、综合性研究成果

综合性研究成果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1]、漆侠《宋代经济史》[2]、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3]、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4]、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5]、梅莉和张国雄《两湖平原开发探源》[6]、符少辉等主编《湖南农业史》[7]、王晓天主编《湖南经济通史(古代卷)》[8]等专著均用一定的篇幅对宋代湖南地区农业经济的相关方面进行了概述。方健《南宋农业史》[9]将目光着眼于南宋时期,主要对南宋农业生产力状况、土地管理制度、南宋农业的发展历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论述,其中对两湖地区的农业有一定的涉及。朱瑞熙、常建华《十至十三世纪湖南经济开发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与《十至十三世纪湖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两文,对湘北、湘中、湘南、湘西4个区域的差异以及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客观地指出:“与全国发达经济区相比,这一时期湖南的开发程度还不可过高估计,但毕竟为十三世纪以后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10](P369-383)。日本学者中林広一《宋代农业史再考:南宋期の华中地域における畑作を中心として》[11],对宋代华中地区的旱作农业有较深入的研究。周方高《关于宋代湖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12]对洞庭湖垸田的兴起、水利建设的发展、农业生产农具的进步展开了一定的论述,并对其农业发展水平做了评估。

二、各区域相关研究成果

有关宋代湖南地区各区域农业经济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潭州、洞庭湖区与永州等地。刘馨珺《南宋荆湖南路的变乱之研究》[13]、程苹《宋代湖南瑶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14]对宋代湖南瑶区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涉及。谭仲池主编《长沙通史(古代卷)》[15]对宋代长沙地区的农业经济进行了概述。高碧云《洞庭经济史话》[16]与施金炎主编的《洞庭史鉴——洞庭湖区域发展研究》[17]对宋代洞庭湖区的农业经济进行了概述。卢英振《南宋岳州经济论述》[18]以两宋之交的战争为切入点,论述了南宋朝廷通过整顿赋税制度、鼓励官员以身作则、设置军屯、兴修水利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使岳州地区的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王菱菱、彭志才《宋代永州、邵州农业经济发展考析——从“湘南名郡,旧称甲永乙邵”说起》[19]认为永、邵二州之所以可以摆脱蛮荒落后之地的形象,就在于人口的增长、粮食产量的增加,并指出永、邵两州在宋代荆湖南路农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人口数量与移民相关研究成果

有关人口数量与移民问题成果较多,但对人口结构的研究有待于加强。20世纪30年代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20]、曹树基《湖南人由来新考》[21]、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22]与《中国人口史》[23]对湖南境内的移民问题以及人口状况有所论述。何业恒、张锡田《二千年间的湖南人口》[24]指出:经五代至宋元,此阶段为历代湖南地区人口最多的时间段。张步天《洞庭湖区历史人口状况分析》[25]以图绘形式探究了宋代洞庭湖区各府州路人口的变化。近年来,薛政超撰述了数篇论文并出版了专著对宋代湖南的移民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26]。如,《试论唐宋移民对湖南经济的影响》[27]认为唐宋移民不仅促进了传统农耕地带的开垦,还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而他的另一篇《唐宋时期湖南的少数民移民及其影响》[28]则从新的角度论述了这一时期湖南少数民族的迁移与安置及其对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薛政超还撰述了《南宋前期湖南一般民户移民考论》[29],提出在绍兴末年至孝宗朝时,一般民户掀起迁移湖湘地区的高潮,且在南宋前期,民户是出于开垦迁往湖南而非避难而迁入。王勇《宋代湖南人口探讨》[30]从人口规模、人口变动过程、人口迁移三方面着手来探讨湖南地区人口的变化。谭静怡《宋代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移民》[31]指出:出于气候、水域、土地等问题,宋代大批中原士民迁往洞庭湖地区,由此也促进了当地的土地垦殖,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

四、农田水利相关研究成果

有关农田水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洞庭湖区。何业恒《洞庭湖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兴废》[32]对宋朝洞庭湖地区出现的围垦与堤垸建设做了探究,认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增加与湖区生产的发展。梅莉《洞庭湖垸田的兴盛与湖南粮食的输出》[33]提出,由于垸田在洞庭湖区的兴起与发展,从而扩大了湖区耕地面积,使湖区粮食的生产量和输出量得以大大超过湖南其他各区。卞鸿翔《湖南古代水利初探》[34]论述了宋代湖南地区官方修筑的水利工程及私人围湖垦田之现象。徐红《宋代洞庭湖区水灾与人口、垦荒的关系》[35]指出:由于宋代洞庭湖区人口增加,导致垦荒的发展,而大量垦荒又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从而导致水灾增加。郭祥文《宋代沅澧流域的水利》[36]以流域为单位,结合历史政区,探讨了宋代沅澧流域鼎州(常德府)、澧州及辰、沅、靖州的水利情况。他指出:在维护前代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宋代沅醴地区兴修了大量新的堤防陂塘水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近年来,卢英振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对自宋以来华容垸田的变迁以及岳州的水利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如,《宋元华容垸田的变迁》[37]、《明朝时期华容垸田的变迁》[38]、《清朝不同时期华容县垸田的变迁》[39],梳理了宋元明清时期华容垸田的变迁历程,并对学界现有的关于华容垸田开发的起源时间做了修正。

五、农业商品经济相关成果

关于农业商品经济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粮食生产与茶业经济等方面。20世纪30年代全汉昇《南宋稻米的生产与运销》[40]指出:在南宋时期,湖南与江西已成为长江中游最重要的谷米输出区域。何业恒《洞庭湖区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41]指出:宋代洞庭湖区的粮食生产在全国已经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周方高、宋惠聪《宋代湖南的粮食种植结构初探》[42]探究了湖南占城稻的传入与推广以及麦、粟多种粮食的种植结构。何业恒《洞庭湖区茶叶生产的历史兴废》[43]以具体数字论证了洞庭湖区所产茶叶种类多、产量大、质量好的特点。杨载田等《历史时期的湘茶生产及其发展探索》[44]对各时期湘茶生产及其发展做了一定的探索,其中对宋代湖南地区的茶业生产略有涉及。周方高和彭露《宋代湖南地区的茶业经济研究》[45]提出:宋代湖南地区的茶叶产量居于全国前列,行销全国各地市场。李战青《唐宋时期湖南地区的土贡制度比较研究》[46]通过对宋代湖南地区土贡物品的研究,可以折射出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即湘北地区棉、麻种植与养蚕业发达,其逐渐成为当时重要的产茶区,湘中的葛、苎麻、茶叶种植较多,至于湘西—湘西南地区因地形、地理位置的原因,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王玲《唐宋时期柑橘经济的几个问题》[47]指出:宋代湖南洞庭湖地区的橘业与苏州太湖地区有并驾齐驱之势。曾雄生《从洞庭橘到温州柑——宋代柑橘史的考察》[48]亦对洞庭湖地区的柑橘经济做了论述。

六、市镇相关研究成果

由于有关湖南宋代市镇史料较少,有关宋代的市镇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目前,所见关于宋代湖南地区市镇方面的研究大多散见于对两湖地区或洞庭湖的研究考证之中。如,杨果《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49]分为上中下三篇:政区与人口篇、堤防篇、市镇篇。其中,市镇篇就对当时洞庭湖平原地区的市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不仅对其具体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订,并且着眼于人地关系,概括了这一地区堤防与市镇的发展变迁规律。同时,有大区域的市镇分析,还以南宋江陵的沙市和鄂州的南草市2个典型城镇为例,对当时的市镇发展状况进行了一个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作者力图通过对这一区域的深入研究,为制定两湖平原长远发展规划提供借鉴。而《宋代洞庭湖平原市镇的发展及其地理考察》[50]中,主要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论述了两宋时期洞庭湖平原岳、潭、鼎、澧各州之间相关地区市镇的发展状况,考证了当时市镇的具体地理位置,并与当今行政区划进行了对比,试图通过古今对比,为当今洞庭湖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些指导。鲁西奇《汉宋间长江中游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51]则通过对乡村聚落形态的分析,论述了随着入宋以来长江中游地区乡村聚落规模不断扩展,使得有些村落逐渐发展成为了草市,并得出虽然宋朝在远离交通道路的广大乡村,也有较大规模的村落和市镇,但是占主导地位的乡村聚落仍旧是尽可能地靠近耕地或湖泊的小规模散村的结论。何书林《宋代荆湖南路的社会经济之发展》[52]中,对荆湖南路地区草市的勃兴与镇市的成长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并通过对南北宋时期荆湖南路地区各州市镇的具体数量的考察,得出了市镇总体数量的增加以及市镇类型的多样性两个结论。

七、灾荒与救济相关研究成果

对宋代湖南地区的灾害研究,尤其是对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灾害应对情况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其主要成果如下:杨鹏程《中国古代赈灾研究——以湖南为例》和《古代湖南荒政之赈源研究》[53],扼要地阐述了古代湖南灾荒的赈济情况,但往往是点到而止,研究有待于深入。杨鹏程《湖南灾荒史(至1912年)》[54],对古代湖南的自然灾害及减灾、防灾、赈灾救灾等做了探讨,但对明清以前湖南灾荒与救济叙述只是粗线条式的描述。廖寅的博士学位论文《宋代两湖地区民间强势力量与地域秩序》[55],第三章对民间强势力量与社会保障事业有所论及,但并未对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刘馨珺《南宋荆湖南路的变乱之研究》[13],对南宋荆湖南路少数民族变乱的善后措施有些涉及。周秋光所主编的《湖南慈善史》[56],在吸收杨鹏程的《湖南灾荒史》与廖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对宋代湖南的灾荒救济也有一定的涉及。

综观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成绩不小,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由于有关宋代湖南的地区史料相对缺乏并且十分零散,研究不易,而有关明清时期湖南的史料相对较多,较为集中,故学界对明清时期的湖南研究果较多,而宋代相关的成果较少;从地域上看主要集中于洞庭湖区,而对其他地区涉及较少,对整个湖南省更是缺乏系统、全面、细致的专门研究;从内容上看,有关洞庭湖区的农田水利以及粮食生产方面的成果居多,而有关生产关系、生产力与农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另外,缺乏长时段的纵向与广区域的横向比较,存在着囿于某一“时期”、限于某一“区域”的倾向,对历史时期湖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缺乏全局性的把握。

猜你喜欢
市镇洞庭湖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浅谈洞庭湖渔文化(下)
浅谈洞庭湖渔文化(上)
论江南运河与沿岸市镇发展之关系
湖南衡南茅市镇大兴铺组滑坡发育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洞庭湖
化妆的感受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三线建设在湖南
黄瑜航??《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