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参与古幡乐传承的实践研究

2021-12-14 15:34王静宋德静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京西门头沟区锅子

王静 宋德静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2003年10月)之后,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了非遗保护与研究热。2005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随后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護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设立“文化遗产日”,还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成为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

我们门头沟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项,其中国家级四项、市级八项。2004年京西古幡乐被文化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2006年门头沟京西古幡乐又被列入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在当时是北京唯一被立项保护的民间文化遗产。如何搞好非遗的活态传承使人类文化成果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课题。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很好的利用学校教育的这块主阵地,把我们民族民间优秀的音乐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感受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真正魅力,是我们的责任。本文以门头沟庄户、千军台古幡乐为例,探索校园参与传承的可行性。唤醒学生传承和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意识及责任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古幡乐进校园的条件

目前我国实行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为民间艺术进校园提供了政策支持;门头沟区委十分重视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由中共门头沟区委宣传部、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门头沟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门头沟区文化馆承办的“中国北京永定河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七届;“从历史走来的门头沟”陈列展,不但全面展示门头沟区从11万年前到1948年12月的整个发展史,还重点展演了西斋堂的“山棒子戏”、柏峪的“秧歌戏”、苇子水的“大秧歌戏”、淤白的“蹦蹦戏”等地方戏;国家非遗博览园正在建设中……这些举措为我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有效保障。门头沟国家级非遗项目“京西太平鼓”已经作为地方课程走进大峪二小、新中等学校。这些都为古幡乐进校园提供了支持和可以借鉴的经验。①

作为每一位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传承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这份宝贵的遗产, 从学生抓起,让学生早一点发现我们民间艺术的美,培养出鉴赏习惯,长大成人后,才能够去欣赏它,爱护它,才能够让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的生活,走近他们的心灵。这对我们青少年文化修养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京西幡会的表演形式

庄户-千军台幡会原名“天人吉祥圣会”,据说是明代嘉靖年间从山西“请”来的,本名叫“朝顶进香会”。据村中的家谱可知,幡会已传到17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当地传说,古幡会曾受过皇封,御赐一对铜锤,一副铁锏。走会时,各有两名壮士分持铜锤和鉄锏,一前一后护卫幡会,遇有无故闯会者先打后奏。

幡会活动是当地村民人人参加的一项群众活动,每年正月十五,无论出嫁的女儿还是离家在外者,都要回家参加幡会活动。板桥村北的北港沟娘娘庙、木城涧玉皇庙、妙峰山、百花山、军响、涿鹿等地的庙会都有过庄户千军台古幡会的印迹。

古幡会中的幡,又称子幡、大执事,是走会活动中的主角。目前的幡会由3面大旗、18面幡组成,走会时需由一人擎幡两人在后面拉着旗上的纤绳,帮助擎举着保持幡旗平衡。

穿插在旗和幡之间的各式表演团队,即幡会中的“会档”。会档有音乐类的:如音乐班、 吉祥班、锅子打鼓会等,也有舞蹈类的:如秧歌、 跑驴旱船、狮子舞等。众多的幡旗和会档组成一个表演体系。

幡会开始时间一般在下午三时左右,先举行隆重仪式;点燃香烛,烧神纸,膜拜诸佛,同时要在宗教音乐伴奏下“号佛”,仪式完毕,两村会首发令“响锣”!立时四面直径近1米的大锣一起击响。鞭炮齐鸣,轻烟升腾,鼓乐齐奏,歌吹沸天,全部幡旗高高擎起,尔后按秩序编排组合为一个整齐队伍,循着器乐掀天的声浪,开始各项表演。擎幡者跨着豪迈跳跃的步伐,英俊潇洒;各会档载歌载舞,热烈奔放。整个队伍如同一条长龙,旗幡招展、秧歌扭动、幡乐嘹亮,绵延数里,气势壮观。引来慕名者驻足观看。 ②

三、京西幡会中的古幡乐

与整个幡会活动相伴的是“京西古幡乐”。自战国起流传于京西门头沟,已有2000年的历史,故有“南有纳西古乐北有京西幡乐”之称。由于古幡乐所反映的内容以儒家典故为主,或反映当地的民俗,因此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其中部分古乐曲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此外,围绕幡乐存在的一些古乐器,也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古幡乐的演奏由吉祥班和音乐班担任。演奏形式分为吹奏与打击两部分。

吉祥班俗称吵子班,由十五人至二十人组成。主要乐器有唢呐、钹、铙、小镲、单皮鼓、趟儿等。乐器分两套,行走时吹奏行动曲,曲目共十六首,坐下来演奏的叫排子曲,曲目十八首。乐谱是祖传的工尺谱,保留得比较完整。

音乐班的乐器主要有管子、笙、竹笛、云锣、钹、铙、锅子、鼓等。音乐班的演奏人员都会使用两种乐器,既会吹曲,也会打曲。③

锅子打鼓会:还有一个由打击乐器组成的、表演时配合一些队形变化和表演动作的团队:打鼓会。庄户村的打鼓会带花钹,又叫锅子打鼓会。打鼓会分为文武两种,庄户村的锅子打鼓会属于武会,有8面大鼓,花钹(锅子)24付,锅子由小孩演奏,旧时8面大鼓鼓梆绘龙,红漆打底,龙黄色,鼓手将大鼓用一根布带挎在脖子上或是斜立在地上,左手扶鼓,右手击鼓。由于只有一个鼓槌,只能用轻重缓急的变化和击鼓的不同部位来区别鼓点,大鼓原有72套鼓谱。充分演绎出欢快的氛围。

四、锅子打鼓会进入校园

近年来,由于棚户区及矿区的改造工程,庄户村整村搬迁到了大峪中学初中部附近的大峪南路二社区,2009年,40多位居民自发组织成立了社区古幡乐团,给有着音乐“活化石”之称的京西古幡乐安了个新家。它的成立也说明群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正在逐步提高。社区古幡乐团排练场就设在该校,区文委投资几十万元,对学校礼堂的灯光、音响等设备进行了改造。在练习的过程中学校领导了解到“古幡会”和“古幡乐”民俗艺术面临继承和传承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校领导非常重视,怀着对京西文化遗产的崇敬之意,决定成立“古幡乐社团”为传承这一璀璨的民俗文化做出贡献。于是这所学校也就成为了京西第一所古幡乐的传承学校。让学生有了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古幡乐魅力的机会。使京西民俗艺术在学校与社区联系方式创新的基础上,能够发芽,进而茁壮成长。

经过校领导与该校音乐教师与民间艺人的多次会谈及协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锅子打鼓会与幡会中其他会档的表演相比较更容易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掌握, 同时表演时配合相应的动作和队形变化,形式多样,灵活多变,也易于被学生接受和喜欢。大峪中学西校区便把锅子打鼓会的表演作为传承项目。

为了使这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学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精心准备并决定先从校本课程入手。

1.请老艺人展示技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学校聘请“古幡乐”老艺人们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古幡乐”艺术。老艺人们的

精湛的演奏水平让全校师生震撼。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全校师生了解“古幡乐”,知道“古幡乐”,走进“古幡乐”,从而热爱“古幡乐”。 了解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树立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感。提高艺术修养。

2.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古幡乐社团起到传承作用

为使本校古幡乐社团能够起到传承作用,学校多次专门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古幡乐”传承的问题,建立起一系列的长效机制。确保古幡乐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

(1)组织保障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行政领导、班主任、历史老师、音乐教师为成员的工作小组,确保在组织机构领导框架下的有效运行。

(2)制度保障

制定符合实际的古幡乐社团管理制度,按照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管理原则,使社团各项工作在制度的保障下得以顺畅的开展。

(3)人员保障

以学生为主体,在自愿的原则下,吸引对家乡民俗、对古幡乐有兴趣的同学参加社团,从而确保了训练和参与的质量,得到了社区艺人的好评。

(4)技术保障

学校聘请“古幡乐”老艺人们作为乐团指导教师,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训练,可谓教者有热情,学者有感受。社团由20多名初一的学生组成,每周二下午4:30—5:30准时训练。

(5)参与幡会表演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从2014年开始,古幡社团前往千军台和庄户两地参加幡会表演,实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表演中。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学生们每天的表演达长四个多小时,几十斤的鼓背在身上要走7公里山路,但是,观众们的一致好评令他们觉得这项技艺值得学习和传承。活动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让学生感受到了千军台、庄户古幡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也增进了学生热爱家乡民俗文化之情。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后还要继续学习,在传承大鼓锅子的同时,学习传承古幡乐,继续把千军台、庄户的古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五、锅子打鼓会进入课堂

古幡乐进入校園后,反响强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认识、保护、传承中来,老师们开动脑筋做了许多工作。如今古幡乐不仅仅作为社团活跃在校园,音乐老师们还结合初中阶段节奏教学方面的知识,选择适合学生练习的鼓谱引入课堂,比如:

八  锅  子  蛐  蛐

“当锅 当当|锅 锅V|当当 当|锅锅 锅V|当当 当|锅锅 锅V|当当 当|锅锅 锅V|1呀 2呀|3 V锅锅|锅也门V 锅锅|锅也门V 锅也门|当当V锅也门|当当V 1也门|2V 3也门|4V 5也门|6V 7也门|8也门 锅锅|锅也门V 锅锅|锅也门V 锅锅|锅锅 锅”

六  锅  子

锅 锅 ︱:当锅 当当|锅 锅V|当 当|1呀 2呀|3 V  当锅|当当 当V|当当 锅也门V|当当 锅也门V|当当 1呀|2呀 3呀|4呀 5呀|6 :等等。

这些鼓谱包括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组合的节奏,与初一初二的教材相整合,不但丰富了练习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当教师出示与节奏对应的鼓谱时,学生们很是期待。教师再继续引导学生学习古幡乐术语“当”,“锅”的演奏技巧。让学生在课堂中现场体验锅子的演奏方法,个别学生欣赏着老艺人走会时表演的视频,也学着舞步与鼓点结合在教室里舞起来,这样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又普及推广了古幡乐。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六、古幡乐进课堂引发的思考

一是初中校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三年,能实地参与古幡会表演的机会大概只有一、两次。他们对相关非遗的认识、喜爱的程度、了解的深刻性都有待进一步加深。有没有可能建立长期的、有固定学习排练时间的社会机构,可以吸引更多真正喜爱的学生及社会人士参与进来,系统的学习古幡乐中的某件乐器,达到熟练演奏的水平,即可以提高参与者的水平又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培养非遗传承者。

二是是否可以就非遗项目中适合学生学习的部分,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供广大的中学音乐教师使用,

古老的京西幡乐历经沧桑,是京西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是山村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古幡乐进校园,旨在弘扬传统民族艺术,既可以实现校园参与保护又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及审美水平、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树立文化自信心和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通过这样的活动为同学们做有素养有内涵的现代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以古幡乐为突破口,进一步对京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让民族精神永放光华。

参考文献:

杨旸《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现状与思考》2017-04-文艺生活·中旬刊

孙荣春《当前高校美育问题解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丁永祥 《当代美学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 中州学刊,2011( 3)

郭凯 石慧《高校对“非遗”项目的推广与传承》 2013

《北京山区文化寻珍》 戚本超  团结出版社2009.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2007

刘铁粱. 《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引用文献:

①《北京山区文化寻珍》 戚本超  团结出版社2009.7

②百度文库   《京西村落里的花会》 韩同春   2006年

③韩同春《京西古幡乐的演奏人员、方式及乐器曲目构成》《民族艺术研究》2011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7年度“门头沟区地方音乐课程建设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DB17247)

猜你喜欢
京西门头沟区锅子
一只老锅子要跳舞
“三暖”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擦锅子的昨天与今天
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杜振东:京西稻守护人
京西稻:皇城根的一把米
“真爱粉”的自我修养!
门头沟区医院燃煤锅炉改燃气锅炉安装工程
月色溶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