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家老年影像大数据,为老年健康保驾护航
——专访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陈敏

2021-12-15 09:39高超刘尚昕
保健医苑 2021年12期
关键词:基层医院影像学医师

文/高超 刘尚昕

目前,我国的老龄化处于不断进展中,根据我国老年人口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年底,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达到了18.1%,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 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有鉴于此,老年健康将会成为健康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利用影像学手段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如何提升临床医生的诊断效率和诊断精度,以及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呢?近日,本刊编辑部专访了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陈敏教授,请他就这些问题为老年朋友们答疑解惑。

【专家简介】

陈敏,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导师,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医院党委委员,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兼医学影像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后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放射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审稿专家等。

临床工作主要从事腹部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和全身磁共振诊断。在AJR、RADIOLOGY、JMRI 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对前列腺癌的磁共振扫描技术进行改进,在国内首先开展小视野高分辨率的前列腺磁共振成像,大大提高了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有助于临床早诊早治。主编专著多部,于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0 余篇。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子课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曾获2017 年度北京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8 年获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

建立国家老年影像大数据

众所周知,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逊色于中青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功能逐渐退化,许多疾病的发病率都会逐渐上升,涉及不同系统、不同脏器,如心血管疾病、神经变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实现这些疾病的早诊早治,甚至是早期预警,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老年人群的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在此过程中,影像学的准确评估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在疾病的准确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影像相关的治疗、治疗效果的评估,甚至在疾病的预测和早期预警方面,都承担着重要角色。应该说,不管在中青年人群,还是老年人群中,影像学对于疾病诊治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的一点是,当我们对老年人群进行影像学评估时,存在着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许多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往往与增龄表现存在重叠,在临床工作中会给疾病诊断和评估带来不便。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会逐渐萎缩,而神经变性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患者,同样也会出现脑萎缩。尽管增龄所致的脑萎缩,与神经变性病的脑萎缩不完全一样,但两者的重叠性依然存在。因此,对于老年人群,需要准确地判断影像学上的表现,是单纯由于增龄所致的改变,还是由于疾病合并增龄所致的改变。这样才能准确地将疾病识别出来,尽可能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甚至在疾病早期进行预警。同时,通过对增龄影像表现的准确判断,也可以避免对正常增龄人群进行不必要的治疗,减少医源性损害和不良反应,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资源。

要准确识别临床上所获取的影像到底是正常增龄人群的影像学表现,还是疾病所致的异常影像学表现,前提是影像科医师精准掌握增龄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遗憾的是,在正常增龄过程中,我国人群每个年龄段应该呈现哪些影像学改变,目前仍缺乏客观的判断依据。而这一判断依据的确立,需要依托于国家老年影像大数据的建立。唯有通过国家老年影像大数据的建立,结合人工智能分析,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快速、准确地做出相应的判断。

国家老年影像大数据的建立,需要通过大范围且持久的影像数据收集、随访和统计才能完成。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

1.收集我国老年人群各个年龄段的影像学资料,通过临床资料和随访信息进行筛查,选取正常增龄人群,将相关的影像资料纳入数据库,这一过程的关键点在于数据的收集以及对于正常增龄人群的确认,尤其是哪些人群可以作为正常增龄人群纳入数据库,需要进行严谨的排查和随访才能确认,这是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最大关键点。

2.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对国家老年影像数据库进行分析,按不同年龄段进行相关影像特征的分析,包括形态、功能等方面的改变,揭示老年人群正常增龄过程中影像学的改变规律,同时也要注意对结果进行验证,判断所获取的规律是否准确可靠。

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不同民族的老年影像改变可能会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注意确保各个民族都纳入足够的数据,分别进行分析;此外,男性和女性的老年影像改变往往也会存在差异,需要注意男女比例的平衡,男女分别进行分析。

国家老年影像大数据的建立,旨在为老年健康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更好地完成健康中国规划目标。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广大城市进行医疗质量数字化下沉,由属地医疗机构采集患者的一手疾病信息,并以数字化远程医疗方式由大城市成熟的医疗机构对中小城市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和辅导,赋能各级医疗机构执业医生提供高质量、先进的临床治疗方案,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依托数字化远程医疗,建立健全医学数据库及数据分析系统,以结构化、标签化的方式收录各类重大疾病的中国数据库,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为疾病谱的管理获得实时信息。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重大疾病的服务能力,总体来说,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硬件,包括基层医疗机构的场地、设备、器械等,可通过财政上的倾斜和支持来实现;另一个方面就是软件,更简单地说,就是人,这里主要指的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重大疾病的服务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这一点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实现:一是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待遇,这样才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二是要给予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足够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比如到三甲医院进行相关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三是注意对口援助的实施,可以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大型三甲医院的对口支援,从三甲医院派出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指导和帮扶,培养基层医疗机构自身的人才队伍。

基层医院处于医疗服务的终端,其放射诊断质量对于全国的放射诊断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推进,基层影像科医师的就业前培训基本可以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水平,目前亟须关注的是培训后教育,在从业过程中,需要通过会议、培训等手段,尤其是疫情期间新兴的线上培训这种省时省力的方式,让基层医院的影像科医师跟上影像医学知识更新的步伐。同时,医技不分家,在注重提高基层医院影像科医师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基层医院影像科技术人员队伍的规范化培训,没有质量过关的图像作为依托,再高水平的影像学医师也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另外,影像医联体的建立也是势在必行,影像医联体的建立,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结果互认、优质影像人才资源下沉,基层医院影像科医师不出医院就可以接受三甲医院影像科医师的指导,基层人民不出门便可以得到三甲医院影像科医师审核的报告,对于基层医院影像科医师和基层人民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这几点都是我们目前亟需推进的工作。

在临床数据与实际诊疗方面,全国三级以上高年资医护人员,通过远程数字化与一二级医院的重点科室展开合作,定期进行远程学术互访、远程会诊、数字化培训与教学,同时积累与共享大量真实临床诊疗数据,为治疗方案的精准决策提供更为重要依据的同时,快速有效地提升基层医院医生的学术水平、极大地提高基层医院的临床接诊能力,满足基层患者的诊疗需求。

人工智能助力放射学科数字化创新

人工智能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如何加快人工智能产学研用步伐,使人工智能真正落地到医院,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从而提高影像科医师诊断效率和诊断精度,实现有关重大疾病早诊早治,这是一个需要多部门进行集体协作的重大课题。早诊早治的关键词在于“早”,其中早诊是前提,唯有实现早诊,才有可能实现早治。实现早诊,依赖于诊断技术的精进,包括筛查手段的改进,建立早期精准诊断的标准必不可少。在实现早诊的前提下,也要注意治疗方法的改进和更新,摸索出适合于中国人群的治疗方法。

老年健康问题会涉及到多个学科,如何更好地整合各个学科的医疗资源来不断改进老年人的疾病预防和疾病诊疗是包括影像学科在内的临床各科室接下来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方向。建立国家老年影像大数据,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同时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临床应用,多途径并举,为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驾护航,切实推动“健康中国2030”实施。

猜你喜欢
基层医院影像学医师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基层医院医疗器械维护和安全管理方法探讨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2019-nCoV感染者胸部影像学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基层医院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控制方法探讨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