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九眼楼复原想象图

2021-12-15 08:27
妇女之友 2021年12期
关键词:明长城木柱回廊

在明代的万里长城上,有一座著名的敌楼,此楼建在高山之巅,体量庞大,造型也很独特,每一面墙上开辟有9个箭窗,因此被称作九眼楼。

明长城上的敌楼数以千计,造型和结构也是各具特色,但在一面墙壁上开辟有9个箭窗的,仅此一座,因而是个充满了神秘感的孤例。

九眼楼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火焰山之巅,是明长城的一个重要节点。此地是几条山脊的交汇之处,锥形的山峰鹤立鸡群般地突起于连绵的群山之中,九眼楼因山就势俯瞰脚下的千沟万壑,更显高耸入云。几道或完整或残破的长城从三个方向汇聚到九眼楼下。

这里通常被认为是明朝内外两线长城的东端交汇点和宣府镇长城的东起点。从九眼楼向东北又折向西北,一条残破的石长城遗址攀上了黑坨山之巅,一路往独石口方向延伸而去,这就是宣府镇的外长城。

从九眼楼向西有一条碎石长城遗址,先是串联起一座营城,之后一直往四海镇方向延伸,从八达岭长城以北的山脚下通过,是宣府镇的内线长城,称为南山连墩。

从九眼楼往南的长城大体保存较好,大块的毛石城墙顶上还保存有砖垛口,一座座敌楼点缀其间,在南边的北京结与蓟镇长城相会。

站在九眼楼上,可总览东来的蓟镇外长城、西去居庸关的蓟宣两镇内长城、北上独石口的宣府镇外长城,真是枢纽要冲之地,有雄霸万方的气势。

《北京延庆地名志》载“九眼楼为明嘉靖二十年(1543)巡抚都御使王仪始建,中间有大小红门,西至岔道羊头山,东至四海冶,长160华里,设五口,红门左右修墩14座。九眼楼在该边垣最东端四海乡石窑村南5里火焰山,高7.8米,有9个瞭望孔,连接3道边墙,四海若有警,南山边垣举炮火,顷刻可以达居庸关。”

九眼楼下部为一座大致呈方形的台基,内为“回”字布局,一回廊环绕在中心的砖拱券大厅周围。根据九眼楼回廊顶部无拱券结构痕迹,墙壁里却残存的柱孔可推测,昔日回廊应为木梁架结构,木柱原本被包砌在外层的砖墙中,木柱顶上架设木梁架和楼板。按照现存的明长城空心敌楼实例来看,如九眼楼这样二层中心有宽大平台的敌楼,昔日楼顶上也应该有望亭,也就是楼顶上建有房屋。这不仅是明代空心敌楼的一种规制,在许多现存的敌楼实物中也可得到证明。

今年上半年的某一天,我有幸被“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邀請参与了一个有关九眼楼的网络会议,大家在线讨论了九眼楼的虚拟修复方案。我第一次从帝测公司的设计方案中看到了关于九眼楼主体原本可能为两层的设想,这令我顿时有醍醐灌顶之感。

会上提到了九眼楼二层在清理的时候发现了4个石柱础,位置原本在平台的四个角上,使我顿时想到了山西那些现存的古代楼阁的建造方式,于是更加大胆地设想了在双层敌楼顶上加建房屋的方式,形成了我脑海中对九眼楼复原形象的重新构思。

最近我才抽出时间把自己的构思画出来:在台基中心加建大拱券形中心室,依据发掘记录在中心室顶四角设置石柱础。依据外墙壁里曾经残存有柱孔的情况来画出四面墙壁内埋设的柱子,在柱子和中心室之间搭设过梁。在过梁顶上搭建木楼板,形成一层完整的回廊结构。楼梯设在东南角中心室的窗前,此处现存有几层砖台阶,是最适合再向上架设楼梯的位置。

在中心室四角竖立起4根金柱,作为上层建筑的主骨架。在山西现存的许多明清楼阁中,都存在这种贯通上下层结构的金柱,能够搭牵和支撑起一座很高大的木结构楼阁。通常现存的明清古楼阁里,也有用一层楼墙壁包裹金柱的构造,以增强承重性,于是我设置承重墙把金柱包裹在内。

二层的回廊和一层一样,也是木柱加过梁。将二层回廊的木结构完善起来,铺设楼板。二层中心室也封闭起来,并在一角设置楼梯。以二层中心室承重墙的厚度以及金柱的支撑,在三层上建造房屋的条件已经具备了。在明长城上也现存有这种双层的敌楼,所以把九眼楼设想成这样也是有实例依据的。从墙壁上木柱和楼板的遗存痕迹来看,显然也是戚继光创建敌楼之初,与砖拱券式敌楼并用的一种设计。

有了二层坚厚承重墙和贯通上下的金柱的支撑,可以在三层搭建一个小型的房屋或者殿堂了。我将三层的房屋设置成面阔和进深都是三间的结构。房屋构架就按漂亮且常见的歇山顶来设置,实际上也可能是悬山顶或者硬山顶,我选择了更美观一些的歇山顶。

最后为歇山顶的小殿加门窗、山墙和屋顶,为楼顶层四周加建垛墙,复原就基本完成了……

编辑/周六

猜你喜欢
明长城木柱回廊
时光回廊
《回廊亭》延期上映
复合加固圆形木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
四面受火木柱耐火性能试验研究
放眼明长城
FRP加固木柱轴压性能研究综述
驾驶黄昏的人
探析山海关老龙头的文化内涵
人防主体结构木柱的加固措施研究
叠字回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