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会议:对中国革命认识的深化

2021-12-15 21:34潘越
中华魂 2021年12期
关键词:马林中共党史共产国际

潘越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在党的二大结束后仅仅一个多月,二大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特别会议,史称“西湖会议”。西湖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对于中国革命都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意义。

西湖会议是为了解决以何种形式与国民党进行合作而召开的一次特别会议。

在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党纲中,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①在党的第一个决议当中,甚至还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

一年后党的二大召开,大会根据列宁殖民地半殖民地学说和共产国际远东大会精神,分析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讨论了党的任务。二大宣言指出,在中国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不是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在对国内形势和党的任务认识有了更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中,对国内形势作了进一步分析:

“中国名为共和,实际上仍在封建式的军阀势力统治之下,对外则为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支配的半独立国家,在这种政治经济状况之下的无产阶级……更有加入民主革命运动之必要”②。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应加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民主派对于封建革命是必要的,无产阶级倘还不能够单独革命,扶助民主派对于封建革命也是必要的,因为封建武人是无产者和民主派公共的仇敌”③。

“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④。

中共二大提出了与国民党进行合作,采取的方式是“党外合作”,而不是“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

与國民党进行“党内合作”,最早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的。

马林曾经长期在印度尼西亚从事革命工作。印尼共产党最初力量很弱小,而当地宗教组织——伊斯兰教联盟人数庞大却十分松散。于是马林提出解决印尼共产党自身发展的建议,即让两个组织的成员互相加入,但同时又保留各自原来的身份。印尼共产党员很快进入伊斯兰教联盟的领导核心,并快速壮大了自身组织,从而推动了印尼的民族解放运动。马林认为,可以借鉴印尼的做法,中国共产党员在保留身份的前提下,加入国民党。这一提议,遭到了陈独秀的坚决反对。这与陈独秀希望党能够独立发展的想法是分不开的。

由于两人谁都说服不了对方,1922年4月,陈独秀给马林的上级维经斯基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向共产国际执委会反映自己的意见。

为了让陈独秀接受自己的意见,马林专程返回莫斯科,并向共产国际写了一份书面报告。马林还与自己的上级维经斯基进行了长谈。7月1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作出决定,赞成支持马林的意见。7月底,马林带着共产国际的文件回到了上海。

此时,党的二大已经结束。为了统一党内特别是党的领导层思想,马林提议召开一次中央执委会会议。

这样,就有了西湖会议这次特别会议。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以特别会议的方式来解决自身面临重大问题的会议。

如果说党的二大解决了与谁合作的问题,那么,西湖会议就是解决了怎样进行合作的问题。

党的二大作出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决定。但孙中山从一开始就不同意党外的平行合作方式,而只“允许在其党内进行共产主义宣传”。

所以马林认为党的二大作出与国民党“党外合作”的决定,是“犯了左派幼稚病”。马林在《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我建议我们的同志,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因为通过国民党同南方的工人和士兵取得联系要容易得多。”⑤

事实上,作为中共领导人的陈独秀对于“党内合作”的态度,从开始到二大前后,也在逐渐转变。

1922年4月,陈独秀在广州会见了青年共产国际委派来华的代表达林。达林谈到远东会议的精神,提出共产党的整个组织都应该加入国民党,但前提是要保持自己在政治上的独立性。⑥远东会议精神、达林的建议,促使陈独秀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一问题。

在西湖会议上,一开始对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大多数人是反对的。但李大钊的看法是:“国民党的组织非常松懈,无政府主义者加入国民党已经多年……依旧进行无政府主义宣传……足见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同样不会受到约束。”⑦李大钊认为在现阶段联合战线不容易实现,而加入国民党却是易于行通的一个办法。

此时的陈独秀,提出中国共产党应该有条件地服从共产国际的相关决定,即:“取消打手模和宣誓服从孙中山等原有的国民党入党方法,并根据民主主义的原则改组国民党。”⑧这样,既可以实现国共合作,又避免了对孙中山个人的绝对服从,从而保证了中共党员政治上的独立性。

经过西湖会议与会者的反复讨论,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取消打手模和宣誓服从,并提出要根据民主主义原则对国民党进行改组。这也正是此时陈独秀的态度。

西湖会议后不久,李大钊、陈独秀等首先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2年11月,共产国际四大召开。陈独秀等人代表中国共产党参会。在会上,刘仁静因为英语流利,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进行了发言:“为了消灭在中国的帝国主义……就必须建立反帝的统一战线,我们已决定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了,其形式是我们的党员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⑨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对国共合作起了推动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政策从提出到实现,西湖会议是个重要转折点。在此基础上,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也在合作中壮大了各自的力量。这一点仅从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的发展上就可见一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两年,也就是从1921年7月成立到1923年6月三大召开时,党员从50多名发展到420名。而从三大到1927年4月五大召开时的近四年,党员人数已达57967人。

在1923年召开的党的三大上,陈独秀专门讲述了西湖会议及其会议精神。他说:“从这时起,我们党的政治主张有了重大变化。”⑩也就是说,西湖会议是党的政治主张转变的标志。

西湖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运用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理论,正确分析了中国现实问题,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决定的一次特别会议。

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谈到共产党的基本任务时,提出“在民族问题上……应当是:第一,准確地估计具体的历史情况……”,也就是共产党要根据具体历史情况确定基本任务。

列宁指出,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要特别注意:“各国共产党必须帮助……资产阶级民主解放运动。”

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上所作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无产阶级政党……不在实际上支持农民运动,就能在这些落后国家里实行共产主义的策略和共产主义政策,那就是空想。”

可以说,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提出,为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最高、最低纲领提供了理论指导。在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二大正确地把中国革命分为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革命。

而西湖会议决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合作方式,为实现两党的首次握手与合作奠定了基础。1923年6月,党的三大进一步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党的三大正式确认了西湖会议的方针,并使之成为党的工作中心,使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指导下,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当时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一次重要实践。

除了讨论加入国民党这个核心问题外,西湖会议还讨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对以张国焘为首的“小团体”的活动,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党的一大后,张国焘担任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党的二大后,张国焘试图使劳动运动独立于党的领导之外,把组合书记部当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变形,一切事情由组合书记部发命令找活动分子去作工,不用经党的通过。这便造成了事实上党的不团结,削弱了党的力量。西湖会议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对党内团结问题的高度重视,取消了“那个小团体”,避免了党内可能的分裂。这对于党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党内的“小团体”、党内存在的不团结、党内潜在的分裂问题,西湖会议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意义和影响都十分重要。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堡垒往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团结对于一个政党、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党内团结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它影响着党风党纪,影响着党的政治规矩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是难能可贵的。

西湖会议为了加强党的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决定出版发行《向导》周报,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份中央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于1922年9月13日创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担任,由陈独秀领导。直到1927年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停刊,共出201期。

《向导》创刊后,中国共产党发挥这个舆论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党的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向导》公开阐明了党所领导的现阶段的革命性质为国民革命,向群众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的口号,意义可谓重大。在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统一战线政策、方针、策略等方面,《向导》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独秀、毛泽东等人都在《向导》周报上陆续发表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对时事看法的文章。1923年2月27日,陈独秀在《向导》第20期上发表《统一的国民运动》一文,指出只有把散漫的各个斗争汇成统一的国民运动,才能打倒军阀。文章提出:“要打倒军阀,散漫的各个斗争是不济于事的,必须是各阶级各部分争自由争民权的各种势力,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之下集中起来,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广大的国民运动,才有充分反抗军阀的力量”。文章强调了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宣传了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向导》被时人颂为黑夜沉沉的中国的“一线曙光”,是指导千百万苦难同胞前进的“思想向导” 。1923年12月,在北京大学成立25周年纪念日举办的民意测验中,《向导》周报获得各界读者爱读全国周刊第一名。

总之,西湖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政策,以符合实际的方式得以实现;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并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从而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实现了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初次成功;它强调党内团结的重要性,取消了存在分裂党的危险的“小团体”;它还提出要重视理论研究与宣传,为理论强党的实现开了个好头。

(本文作者 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注释:

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②《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版,第331页。

③《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版,第331页。

④《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版,第332页。

⑤《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版,第253页。

⑥ 祝彦:《陈独秀与西湖会议》,《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第5期。

⑦《张国焘回忆西湖会议》,《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版,第365页。

⑧《张国焘回忆西湖会议》,《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版,第365页。

⑨ 叶永烈:《红色的起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403页。

⑩ 叶永烈:《红色的起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406页。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版,第124页。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版,第127页。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版,第134、136页。

骆小峰:《对西湖会议的再认识》,《上海党史与党建》201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马林中共党史共产国际
电能计量装置故障分析及维修技术
性感过头?
From cashier to world
马林《道德·礼乐》隶书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共产国际与苏区问题专题研究
社长/总编荐书录
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