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霍邱方言古语词考释

2021-12-16 19:14张后芳胡雪雪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官话用法方言

张后芳,胡雪雪

(1.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2.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古语词是现代汉语中仍使用的那部分古代汉语的词语,包括一切文言词、历史词等,它们来源于古代汉语。[1]霍邱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大别山北麓,西与河南省固始接壤,北与阜阳隔淮相望,东与六安市区、寿县毗邻,南与金寨相连。[2]霍邱方言中保留部分古语词,这些词汇历经时代演变,仍大量存在。如“楔”表示“钉”、“谝”表示“炫耀”等,现通过对霍邱方言中的八例古语词进行考释,以期说明霍邱方言中古语词的变化轨迹,丰富霍邱方言词汇研究,为大别山地区的方言研究提供参考。

1 霍邱方言古语词考释

为方便读者参阅本文,现简单列举霍邱方言的声调系统。霍邱方言隶属中原官话信蚌片,因此其声调系统也与官话对应,单字调有四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下:

阴平 213 高初婚黑高初天偏[3]

阳平 55 唐文竹白龙麻文神

上声 35 短手女老丑草手粉

去声 52 淡贱饭漏怕放害怒

1.1 搲[va35]

霍邱方言中将“手拿瓢、碗等器物舀取物体”称为“搲”。例如:

a用碗搲点面来,我急用。

b从盆里搲点麦麸子,兑水拌猪食。

《集韵·麻韵》:“搲,手捉物。”[4]《类篇》:“搲,手爬物,又手捉物。”如《庄子·杂篇·徐无鬼》:“有一狙焉,委蛇攫搲,见巧乎王,王射之。”后引申为“舀”之义,见于方言,如元佚名《陳州糶米》第一折:“我量與你米,打個鷄窩,再搲了些。”[5]又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女子道:“你相我怎的样子?”行者道:“我相你有些儿偷生搲熟,被公婆赶出来的。”又清蒲松龄的《日用俗字·饮食章》:“麦不掖气推面好,扟去灰尘白似盐。大瓢搲来酵子发,下手先揣二百拳。”清张南庄《何典》卷一:“这里有丢头蒸卷沥干团子酥迷糖,搲迷露做饼。”以上文献中均取“舀”之义。

在霍邱方言中,“搲”与“舀”均表示用手拿器皿舀取物体。但需要区分两字的受事对象。“舀”在《汉语大字典》中解释为:“用瓢、勺等取东西(多指流体):~水。~汤。”[5]这恰好印证了霍邱方言中“舀”的受事对象为水、汤、茶等液体。而霍邱方言“搲”字受事对象仅限于米、面、麦麸子等固态物体。霍邱方言中说“把水舀到盆里”却不会说“我把开水搲到盆里”,反之,会说“搲面、搲米”却不会说“搲水”。

1.2 抟[thuɛn55]

霍邱方言中用“抟”表示“用手把面团、泥巴等物团成球形”。例如:

a今个过十五,晚上抟点汤圆吃。

b小孩就喜欢抟泥巴玩。

《说文》:“圜也。从手,专声。”[6]可见东汉以前已出现“用手捏聚”这一用法。如《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侔以行山,則是摶以行石也。”註:“摶,圜厚也。”又如《禮·曲禮》:“毋摶飯。”《疏》取飯作摶,則易得多。又秦《吕氏春秋》:“赵襄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汉枚乘《七发》:“楚苗之食,安胡之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如唐杜佑《通典》卷四十九:“有手抟食焉,有同姓婚娶焉。”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衣龙绡之衣,一袭无一二两,抟之不盈一握。”还具有集聚之义。如春秋《管子·霸言》:“夫令,不高不行,不抟不听。”又用如“团”,指圆形,圆的。如屈原《楚辞·九章·橘颂》:“曾枝剡棘,圆果抟兮。”由上述文献可见,“用手团成球形”之义产生时间较早,虽有引申义,但此义仍然沿用。今霍邱方言中的意义即直接取自于古代。在晋东南地区的阳城方言中有“抟”,其意为“把东西捏聚成团”[7],该用法亦见于西南官话,意为“把东西用手揉圆”,可参见张文霞《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

1.3 楔[iɛ213]

今霍邱方言“楔”字表示动词性意义,“把钉子、木头等楔形物插入或捶打到物体里面”。例如:

a在墙上楔(钉)个钉子。

b把木头往里面楔楔(锤打)。

《说文·木部》:“楔,櫼也。从木契聲。”[6]段玉裁注:“今俗语曰楔子。”《广韵》:“楔,木楔。”[9]如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楫楔。”又如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遂取大杉木一根,书符其上以为楔,至今其楔不朽。”后由名词性意义“木楔子”引申为动词性意义“楔入”,即“用楔形物插入”。如汉《礼记·丧大记》:“小臣楔齿用角柶。”孔颖达疏:“楔,柱也。将含,恐口闭急,故使小臣以楔柱张尸齿令开也。”又明《金瓶梅》:“反吃你兄弟杨二风拿瓦楔钻破头,赶着打上我家门来。”[8]

今霍邱方言中不仅存其动词性意义“把楔形物插入或捶打到物体中”且有所引申。“楔”的对象不仅限于物体,也可以指人,常用在争执时说出的威胁性话语中。例如:

a把洋钉楔到板子角上就不怕掉了!

b你再敢讲一句,这斧头就楔你头上!

中原官话商阜片中(如阜南地区),“楔”字不仅表示动词性意义,还兼表名词性意义“楔子”,一端圆厚一端扁平的短木桩,一般插在窗户或者门边,能够起到固定或者阻塞作用。例如:

c窗户里侧安个木楔子,能起防盗作用。

d你家门跟前的木楔子要换换了。

1.4 抻[n213]

今霍邱方言中用“抻”表示“身体拉长、伸长、伸直”之义。例如:

a右胳膊抻长,套上袄袖子。

b头抻直,就能看到了。

《广韵·震韵》:“抻,抻物長也。”[9]《集韻·真韻》:“伸,申也。或作抻。”《通俗篇·雜字》:“抻,展物令長也。”表示“拉”的意义。很多古文中均用此义,明熊大木《杨家将演义》:“即由怀中取出,抻开乃剃刀一把。”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牛浦郎把鎖抻開,見裏面重重包裹。”又清鸳湖烟水散人《闺秀英才传·杨碧秋》:“又尝侦侯碧秋下楼,抻开筒筐,罄卷绮口环填而去。”后“抻”的意义范围由“物体”转移到“人的身体”。如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八十一回:铁丐道:“三弟曾说与元帅比力,也是用棍抻脚。”

此词义亦现于胶辽官话,意为“拉伸、伸直”,西南官话,意为“拉长、扯”,可参见欧阳国亮《东北官话中的若干方言本字考释》、刘丽沙《襄阳方言词汇考释举隅》。

今霍邱方言中,“抻”字表“伸长、伸直”时的意义范围仅限于身体部位,比如抻头、抻胳膊等。身体部位既可以位于“抻”字之前,也可置于“抻”字之后,但两者在用法上有所区别。如“脚抻直/长=抻脚”“头抻长/直=抻头”。此外,“抻”字还可以表示“伸出”之义,也仅限于身体部位。如:“把脚抻出来,我把地扫扫。”

1.5 馏[liu52]

霍邱方言中把“凉了的熟食再加热”叫做“馏”。例如:

a你快把菜跟馍馏馏去。

b今晚妈妈不在家,只好馏剩饭吃。

东汉时已出现该用法,如《说文·食部》:“餾,饭气蒸也,从食畱声。”[6]《尔雅·释言》:“馏,稔也。”[10]郭璞注:“饙熟为馏。”故“馏”字在文献记载中的最初意义是“通过热气把半熟的饭蒸熟”。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等》:“初下酿,用黍米四斗。再馏,弱炊,必令均熟,勿使坚刚生减也。”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二:“稻米佳,无者早稻米亦得充事,再馏弱炊,摊令小冷。”后唐孔颖达《毛诗义疏》引《说文》“饭气蒸也”作“饭气流也”。“盖馏之为言流也。饭皆烝熟,则气欲流。”可见此时“馏”的意义更偏向“气流”,如宋林岊《毛诗讲义》:“沃灌米饙以为饎餴,一蒸米馏饭气流也,如此而可祭者。”又元耶律楚《湛然居士文集》:“未必有燕京蒸梨馏枣爆栗烧桃。”霍邱方言“馏”字为“饭气蒸也”的引申义,即“加热熟食”。

1.6 撩[liɑu55]

今霍邱方言中用“撩”字表示“戏弄,挑逗”之义。例如:

a你可能别撩她了,马上就得哭给你看。

b他喜欢撩他家的小狗。

《说文·手部》:“撩,从手,尞聲。”[6]《玉篇·手部》:“撩,撩理也。”均为“整理”之义。如南唐史虚白《钓矶立谈》:“望其旄纛之所指,举欣欣然相告曰:‘是庶几其撩理我也。’”后引申出“摘取,用手取物”之义。《玉篇》:“撩,手取物。”《广韵》:“撩,取物。”[9]如《北齐书·陆法和传》:“凡人取果,宜待熟时,不撩自落。”又引申指“挑弄;挑逗”[11]。

该用法在隋时已出现。如北周庾信《结客少年场行》:“歌撩李都尉,果掷潘河阳。”又《太平广记》卷一七六引唐张鷟《朝野佥载·李日知》:“撩得李日知嗔,吃李日知杖。”又宋王安石《半山即事》诗之三:“南浦东冈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今霍邱方言中“撩”字为中性词,一般是出于幽默、戏弄的心理去撩他人,并非是恶意的挑逗。此外,“撩”的施事必定为人,而受事对象范围可放宽,一般为小孩子、小动物或者比自己年龄、辈份小很多的人。

1.7 嬎[xuan51]

今霍邱方言中用“嬎”表示“禽类下蛋”。如下:

a他家的鸡才会嬎蛋。

b昨天鸭子嬎了个双黄蛋。

《说文·女部》:“嬎,生下齐均也。”[6]本义为生子多而素质均匀,引申为繁殖。而后词义范围缩小,专指禽类生蛋。《集韵》:“嬎,婏兔子也。”清蒲松龄《蓬莱宴》:“燕子头上去嬎蛋。”即禽类生蛋之义。霍邱方言中,声母[f]一律读作[x],且遇开口呼时有u介音,故“嬎”音值为[xuan51]。

1.8 谝[phian35]

霍邱方言中用“谝”字表示“炫耀、显示、表现”之义。例如:

a小侄女又在我面前谝她的新玩具。

b俺们去找舅舅谝谝新玩具。

《说文·言部》:“谝,便巧言也。”[6]即“花言巧语”也。如《论语》曰:“友谝佞。”又唐令狐德棻《周书·秦誓》:“惟截截善谝言。”孔传:“惟察察便巧,善为辨佞之言。”又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九:“进君子,退小人,无以利口谝言为足信。”又清钱谦益《奉贺宫传晋江黄公奉诏存问序》:“始必以谝言为钓饵,荧惑主心。”[8]后由“巧言”之义引申为“夸耀、炫耀”。如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我劝这世上人,休把这口忒谝过了。”又清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这奴才不弹琵琶,光谝他的汗巾子,望我誇她。”又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附录:土语注解》:“谝,夸耀。”可见此义直接取自于清。

霍邱方言中有一种单音节动词的重叠使用,常见表达式为“V+V……”式,如:“他站站,腿酸了。”“他走走,捡到十块钱!”动词重叠绝大多数为单音节动词,且多为变送人的身体器官、生活等方面的动词。[12]以上所举几字中即有体现。其中“馏”“谝”二字既可用作单音节动词,亦可重叠,如:“馏油条”与“馏馏油条”、“谝”与“谝谝”,用法上的区别就带来了意义上的不同。叶祖贵对此现象做过说明,动词重叠的实质都是量的增加。以上所举几例可以强调量的增加的客观事实及实际表现,动词重叠就具有了叙述的功能,表达动词所指行为动作处在怎样的客观过程之中;同时侧重量的增加的状态以及由此带来的主观感受,这时动词重叠就具有了描写的功能,突显我们对动词所指行为动作的重复出现表现出一种怎样的主观体验。[13]

以上仅举隅个别,但霍邱方言中古语词的演变轨迹已可见一斑。动词的变化较为丰富,意义的扩大如“楔”,意义的缩小如“抻、搲”,意义不变如“抟、嬎、馏、撩、谝”等。总之,霍邱方言中的词义随着时代推移而发生变化,这是语言演变的普遍规律。

2 结语

霍邱方言中的诸多古语词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后,部分仍保留文献记载的最初意义,体现了古语词的稳定性。当然,也有部分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词义的扩大、缩小等,符合语言演变的普遍规律。在古语词的使用上,部分单音节动词的用法已改变,单音节动词的重叠用法趋向明显。这些古语词不仅反映了霍邱地区词汇变化的轨迹,也为大别山地区方言古语词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官话用法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how many和how much”的用法知多少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特殊用法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