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记收藏一束阳光

2021-12-16 12:44张晓华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9期
关键词:田鼠稻谷尼克

张晓华

不止一次地听到身边的教师在诉说日常工作的烦琐,似乎在每天的重复中,教书育人的工作只是自己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丝毫职业的幸福与满足。也看到不止一位工作十几二十几年的教师,只是机械地完成每天工作的任务,没有激情,也没有快乐,更看不到向上的努力与劲头。为什么会这样?是时间磨平了每个人的锐气,还是工作带来太多压力,结果让太多的教师带着疲倦与沉重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们心中的阳光哪去了?心生疑窦时,读到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从前,田野里住着田鼠一家。夏天快要过去了,当他们开始收藏好过冬的坚果和稻谷,正在休息的时候,有一只叫尼克的田鼠却还在忙碌。“尼克,過冬的粮食不是都收藏好了吗?你还在忙什么呢?”其他田鼠问道。尼克回答:“我在收藏阳光。”“什么?”其他田鼠吃了一惊,相互看了看,以为这是一个笑话,笑了起来。尼克没有理会,继续工作。冬天来了,天气变得很冷很冷。其他田鼠想起了尼克,跑去问他:“尼克,你收藏的阳光呢?”“你们先闭上眼睛。”尼克说。田鼠们有点奇怪,但还是闭上了眼睛。尼克打开他收藏的阳光说:“请看吧!”田鼠们睁开眼睛,哇!昏暗的洞穴顿时变得明亮,田鼠们感到很温暖。

这是一则有点奇幻的寓言故事。收藏阳光,好在严冬来临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却又多么实在!坚果和稻谷是基本的生活需要,而阳光才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教师每天所做的上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等大量琐碎繁杂的事情,这就好比收藏坚果和稻谷,但如果我们忘记去收藏阳光,那我们依靠什么来温暖我们自己呢?正如寓言故事的最后写道:“如果没有严冬,我们未必觉察四季的可贵;如果田鼠们没有储藏粮食,就一定熬不过冬天;如果我们没有留心收藏快乐的片段,构筑坚实的心灵防线,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挫折,也足以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坍塌。”

只满足于拥有坚果和稻谷的职业生活,很容易陷入平庸与苍白,要在平常普通的工作中突围,就要学会收藏每一束阳光。

首先,哪怕再忙碌,也要留下阅读的时间。宋代黄山谷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阅读,让内心充盈,让新的知识与思考如源头活水,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说,阅读,是我们需要收藏的第一束阳光。

其次,一名教师如果只是满足完成课本上的要求,满足于每天的作业及时批改,满足于每天的工作没有差错,那生命只是在一个平面上移动。要让教育生命呈现别样的精彩,教师就应该具有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带着问题走进每天的课堂,带着思考来看待每一天的工作,这时,你会发现,原本很普通的一件事背后有着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原本很枯燥的一份报表也会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数据。在研究与思考中,寻找规律,增长智慧,感受乐趣,激励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领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每天都与研究相伴,这是我们需要收藏的第二束阳光。

再次,生活本无意义,它的意义全在于赋予。赋予它美丽,它就天光云影,鸟鸣春歌;赋予它颓废无聊,它就满天风雨满天愁。而当我们提起手中的笔写作时,这样的赋予就更加明显。作为一名教师,整天与文字打交道,所以我们自己就应是一个喜欢编织文字的人。不是为了发表而写,不是为了职称而写,只是为了记录,为了倾诉,这样,你才能发现写的乐趣。而在写之中,每日被文辞熏陶感染,纸如知己,笔似故交,用文字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磨砺自己的思想,反思每天的教育得失,这是改进教育教学的最好方式。写作,给了我们一个诗意的世界,也给了我们一个与自己心灵独处的空间。所以,写作是我们需要收藏的第三束阳光。

第四,每一个孩子的笑脸是给教师最好的礼物。每天在教室里发生的一则又一则故事,是孩子童年成长留下的一串串足迹。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孩子的老师,其实,孩子何尝不是我们的老师呢?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是真的,都是美的,也都是善的。在孩子的心里,世界充满快乐和无穷的魅力。所以,一只飞入教室的瓢虫那么神奇,一片落向地面的秋叶那么感伤,一朵飞舞的雪花又是那么纯洁。在课堂上,在操场上,学生用他们真诚的笑与歌抒写七彩的童年。发现美好,善待童心,孩子每天的笑容是我们需要收藏的第四束阳光。

就这些吗?当然不止,需用心收藏的阳光一定还有第五束、第六束……当我们的心中充满阳光,我们又怎会以灰色迎接每一天的工作呢?让我们都来做故事中的尼克吧,在每天的平常工作之外,收藏一束阳光,天长日久,它定会让我们的教育人生拥有向上向上再向上的精神与力量,也会让我们的每一天因阳光相伴与温暖相伴而一路光明。

猜你喜欢
田鼠稻谷尼克
田鼠寻亲记
谦卑的稻谷
人潮涌动
小田鼠过冬
小xiǎo田tián鼠shǔ溜liū冰bīnɡ
稻谷的故事
鲨鱼尼克
江汉平原辞
小尼克的第一笔生意
致命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