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策略探索

2021-12-18 13:03赵秀丽孙学华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

赵秀丽 孙学华

摘  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时代不能延续工业文明时代的思维,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千年大计。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发挥高校生态育人功能,提高高校思政课程的实效性。研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论述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价值,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高校思政课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4-005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生态文明视角下生态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课题编号:GJXH2019-14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秀丽(1978—),女,硕士,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孙学华(1977—),女,学士,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2021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再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也验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性和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经济奇迹,但工业文明思维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环境恶化、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全球变暖等问题让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1]。尽管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就,但是长期以来粗放发展模式造成生态文明建设底子薄、任务重,仍需要开展长期艰苦卓越的攻坚战。《2018中国生态环境公报》显示,我国有超过64%以上的地级市及以上级别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因此必须要改变“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当中。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态观,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并且落实为切实的环境保护行动。同时,高校还需拓展思政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实现知行合一,推动高校思政课程实现新的突破。

一、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价值

(一)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先行,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本的关键。思政课程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途径。思政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其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框架给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系统的支持和基本的价值指引,如思政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能够让大学生自觉爱护小动物。思政课程致力于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好地贯彻党的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通过大学生群体影响全民生态观,超越资本主义时代的工业文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化育人心[2],思政课程是价值观的培养路径,能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建立社会主义信仰的同时养成生态文明观,将无意识破坏转为有意识保护。通过思政课程能够让大学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使命,形成根深蒂固的价值观。

(二)深化思政课程的改革

首先,丰富思政课程内容,为思政课程引入新鲜血液,与时事政策、热点问题、学生专业相结合,提升思政课程的趣味性。结合生活化内容和实用生态知识技能,改变过去课程理论枯燥、学生被动学习和教学内容狭窄的状况。其次,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为主、理論为辅的教学体系。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当中,在思政课程中获得生态体验,引发深度思考,改变过去思政学习中死记硬背、应付期末考试的局面。第三,提高思政课程的实效性,从现实问题出发,关注我国生态环境现状,让思政教学更有针对性。与时俱进,明确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任务,减少教育内容的说教成分,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切入点,将思想、观念、道德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三)实现生态育人功能

生态环境恶化会导致文明的毁灭,著名的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和巴比伦文明的毁灭皆源于此。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苏美尔文明,发明了文字、车轮和城市,却毁灭于土地盐碱化。通过思政课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知识、意识和行为,建立学生忧患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遏制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过度消费的观念,养成绿色生活的方式,厉行节俭,加强生态知识储备,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素养。通过推动思政课程的改革,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生态育人的教学内容,培育学生参与生态建设的行动能力。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问题

(一)传统思政教学应试化

当前高校思政教学普遍缺乏创新,没有与时俱进,教材理论性太强,纯粹理论教授内容较多,应试教育气息仍然较为严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用工业时代的理论教条僵化地套用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变化,没有抓住创新的着力点。在教学中,缺乏社会支持和家庭合作,辅导员等群体也没有积极参与其中,单纯依赖任课教师的理论授课。总体来说,目前思政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理论枯燥,教学内容主要是政策解读和理论阐述,与现实生活结合度不够、生动性差,缺乏具有趣味性的网络教学资源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

教学受到场所限制较多,理论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缺乏日常实践教学指导,“知而不行”,导致大学生生态环保的自律性和责任感差。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高校组织的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较少,而且以讲座类为主,参与性和趣味性不强。一般只是在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等节点开展一些宣传类活动,且没有形成常态化实践教学机制。生态文明教育的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相对不足,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不成体系,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3]。

(三)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影响

受到工业革命以来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盲目地认为人类是“上帝的选民”,人类的权利高于一切,以物质追求为最终目的,最终导致享乐主义,人的本体退化,劳动被异化。这些大学生在人生观上关注经济上的得失而对生态漠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较差。这种生活态度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就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崇尚拜金主义,追求个人享乐和物质享受,害怕吃苦,牺牲精神较差,不愿意承担生态责任。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议与对策

(一)在思政教学中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纲领和行动指南,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程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4]。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要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生态文明立体知识体系,开发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教材,在教材中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作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课程,简化理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与时俱进。教学可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识到自然是生存之源,发展之本,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改变过去人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对立观念。(2)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5],在树立生态文明大局观的同时,从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做起,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3)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6]。该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资源和经济财富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要打破过去的工业文明阶段发展思维,建立创新的绿色发展理念。(4)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共同富裕。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5)要通过最严格的制度搭建生态文明。做好源头保护,落实责任追究,持续恢复生态环境,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二)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模式

完善思政课程体系设置,建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大思政教学体系,在思政教学和各个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向专业、文化、实践、社会等各个方面拓展。各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而行,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在环境、地理、工程学等方面时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渗透,在政治、经济、管理学、历史等课程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之中。具体来说,可以在史学档案类专业中纳入人口与资源逆向发展关系、历史上因为生态问题消失的文明古国等内容;在汽车专业中加入碳中和、新能源利用等内容;在经济类专业中加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容,改变西方经济学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思维。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灌输模式,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时事热点和生活现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教学中进行引导,“社会文明的进步奠定了生态文明的基础[7]。同学们能够举出哪些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线上教学、翻转课堂、小组活动、任务教学等多种创新模式,以任务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比如寝室养一盆花,进行一次低碳出行,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工业品制作等。

(三)建立实践导向的教学体系

思政课程从教学目标到考核方式都要以实践为导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广泛融入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要引导学生系统建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广泛开展线上教育,教学中大量采用图片、视频、纪录片等生动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比如在雾霾治理方面直接给学生展示烟肺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其次,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知识,比如,联系最新的政策和时事,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理,了解污染的危害,積极响应垃圾分类、碳中和等战略。在生态文明知识传播的过程中,要注意到知识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比如给学生展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原理,光伏节能泵的作用等。第三,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习惯。从生活小事做起,鼓励大学生低碳出行,就餐时养成不剩饭不浪费的习惯,购物时不使用塑料袋或者使用可降解塑料袋,使用节能家用电器,减少空调的使用。节约教室和寝室的电能,随时关灯,不浪费水资源。最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常态化,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与其家庭互相影响,比如组织大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环保公益活动等。

四、结语

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任何一个环境因素都会引发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健康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人类的永续发展,要让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程中,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建立实践导向的教学体系,让大学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使命,形成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代建华,罗旭,张志伟.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3):61-63.

[2] 李平沙,龚克.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化育人心——专访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龚克[J]. 环境教育,2019(07):12-17.

[3] 沈莉,徐菲.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8):140-143.

[4] 陈安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1):11-12.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3.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5.

[7] 杜昌建,杨彩菊. 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10-11.

[8] 李广珍. “美丽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基于洱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11):66-67.

(荐稿人:成晓曼,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