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年制高职院校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自信

2021-12-18 02:25邱丽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邱丽

摘  要:学校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最终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文化自信,从而促进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办学、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取得进步。本文结合“文化自信”的内涵,针对五年制高职院校当前建设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给出能够推动五年制高职院校获得文化自信的策略,包括建设核心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谋求校企合作等,以期使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强大自信,深深扎根于五年制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心中。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1-0027-03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在我国教育领域之中,五年制高职院校属于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我国高度重视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发展,并且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及相应的物质保障。但是,五年制高职院校要想成为一流高职院校,还需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尤其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层面的自信。由此可见,五年制高职院校不仅要谋求自身的发展以及进步,还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强国”的目标,力求通过培养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文化自信相关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应当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之中优秀的部分,不忘初心,使中华民族获得正向的精神指引,拥有中国特色的力量以及价值[1]。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发展,具备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不断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产生了先进的革命文化以及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创新文化。上述基础使我国文化建设的根基难以撼动,使我国拥有文化自信这一强大的底气。

二、影响五年制高职院校培养文化自信的因素

首先,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进入发展速度迅猛的新时期。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五年制高职院校通常重视对校园环境、实验实训条件等“硬件”的完善,却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等“软件”的发展,而且有部分五年制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了解自身的具体功能,缺乏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准确定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让位”于专业技能教育,导致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文化自信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实现[2]。

其次,对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发展脉络进行观察不难看出,五年制高职院校通常由三种模式构成:第一种为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组合“升级”或者单独“升级”;第二种为部分高等专业学校合并,或者多个高等专业学校组合而成;第三种为现有的职业大学或者成人高校转制建立。由于上述模式通常涉及多个学校,因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内部存在整合方面的问题。五年制高职院校通常重视对校区、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的整合,忽视对相同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整合,使得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建设文化自信层面缺失系统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培养在开展过程中遭遇难题。

最后,尽管在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地位是高等教育,其自身也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五年制高职院校内部学习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同样持有高等院校的毕业证书,但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属于专科,我国社会内部长期存在“专科不如本科”的思想,导致五年制高职院校处于高等院校“食物链末端”。究其本质而言,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并非教育层次,但是五年制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自身的文化自信也受到消极影响。

三、五年制高职院校培养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深厚的文化积淀

高职教育以及高职院校的法律地位,在1998年才正式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得到确认。直到21世纪,我国才真正提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尤其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当前已经获得迅猛发展,获得诸多政策扶持,但是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发展起步较晚,而本科院校的发展时间相对较长。而且本科院校之中有很多为“百年名校”,在我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五年制高职院校并不具备此类本科院校的文化积淀,社会也缺乏对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认同感。因此,学校在培养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存在阻碍[3]。

(二)缺乏自信的办学理念以及方向

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文化根基就是办学理念,直接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发展定位、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方式等重要问题产生影响。在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应当同时具备“职业性”以及“高等性”两种特征,其培养出的人才应当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但是部分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以及方向方面,錯误地“照抄照搬”本科院校的办学方式,认为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就能够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盲目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目标自信,在开展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模式自信,在确认办学理念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方向自信。

(三)缺乏应有的集体文化认同感

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因此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因为“不够优秀”才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出现无心学习、缺乏生活目标、态度消极等问题,在校园内得过且过,自然不会产生应有的文化自信。由于当前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十分发达,各种各样的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传输,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容易接触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例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学生涉世未深,很容易遭受上述思想的毒害,不仅无法产生文化自信,还可能会抗拒高职院校开展的思政教育,逐渐向“深渊”坠落。而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受到学生状态的影响,工作成就感缺失,由于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教学成果,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消极心态。不仅如此,与本科院校相比,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个人发展、社会地位、学术研究、职称评定、教学项目申报等方面处于劣势,难以在工作中产生文化自信[4]。

四、五年制高职院校培养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构建自身核心专业,谋求发展特色

与本科院校的综合性素质教育不同,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强烈的目标导向,专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在获得明确的目标导向之后,五年制高职院校才能在办学方面获得更强的核心竞争力。五年制高职院校要想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以及知名度,为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提供更多的培养空间,必须将目光放在专业层面。基于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应当将自身条件作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解放思想,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坚定不移地走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确定核心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使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成为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核[5]。

五年制高职院校应当将核心专业作为自身的“品牌”,改变高职院校在社会大众认知结构中的“末端”认识,使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全新的认知,改变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原有的看法,使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培养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坚实的土壤。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思政,提高育人实效性

各类高校的专业课程应当做到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最终形成多方协同。在课程思政之中,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专业教育在内的全部课程,其导向为立德树人,进而构建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合力。五年制高职院校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之中,尤其要重视发挥专业课程的隐性育人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育人作用提供助力。

要想真正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五年制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帮助高职学生塑造核心价值观,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强化教育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在专业课程之中突出工匠精神,使高职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的职业精神,对自身所学的专业产生高度认同感,将专业技能作为基础,提升文化自信。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课程思政作为重要的教育着力点,推动五年制高职院校所有专业课程形成同频共振式的合力育人模式,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使高职学生认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高职院校自身产生高度的文化自信[6]。

(三)校企合作,建设文化自信

五年制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积极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入行业企业的力量。五年制高职院校应立足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的使命,通过培养人才实现校企合作,获得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五年制高职院校应明确企业当前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人才培养导向,使岗位需求与校内人才培养之间深度融合,延伸人才培养链条,增强教育实效性。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五年制高职院校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岗位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职学生的水平满足市场环境和各类企业的需求,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或者社会力量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五年制高职院校应当对服务地方这一需求导向进行明确,为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将“产教融合”作为培养平台,将服务地方作为坚定不移的教育导向,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获得更高层次的文化自信。

(四)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

五年制高职院校要想在内部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必须重视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因此,五年制高职院校需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领导,保证全体师生能够处于正确的意识形态之中。例如,对于高职院校内部的党员,必须不断提升其思想政治觉悟,将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活动相结合,保证党员活动在高职院校内部定期开展,要求所有党员参与党课教学,在校内举办“党的光辉指引我们砥砺前行”主题观影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建党爱党”相关征文活动、思政教育相关课题申报活动等,使民族的、时代的精神得到发扬。高职院校还可按照实际工作要求,在校内设置“主题党日”,促进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强化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高职院校各部门的党支部应当定期开展知识讲座、研讨会议等,通过党支部宣传党的理论、党的精神以及当前的时政热点,保证党员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吸引积极分子入党,为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文化自信建设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7]。

五、结论

综上所述,五年制高职院校要想真正获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工做到“多管齐下”,不仅要在内部对自身的教育模式进行完善以及创新,还应当结合外部力量,例如相关企业、社会各界的力量等,充分体现文化育人功能,实现文化自信反哺高职院校的纵深化、内涵式发展,使高职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成長为全面发展的、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琼. 基于五年制高职院校谈中国传统文化自信[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25-26.

[2] 黄澌. 高职院校提升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7):12-13.

[3] 戴铮铮. 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6):84-85+91.

[4] 林森. 高职院校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研究[J]. 采写编,2019(05):161-162+192.

[5] 王永刚. 关于高职院校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智库时代,2019(04):111-112.

[6] 卢俊颖.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 区域治理,2019(29):179-181.

[7] 杜菁锋.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思路与实现路径[J]. 汉字文化,2020(19):16-17.

(荐稿人:刘嘉铭,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