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品牌粮食绿色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

2021-12-21 00:41李庭奇闫旭王悦牛东宫贺喜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21期
关键词:阜阳市成效对策

李庭奇 闫旭 王悦 牛东 宫贺喜

摘 要:该文介绍了阜阳市品牌粮食绿色发展的背景、思路、举措及成效,探讨了品牌粮食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推进品牌粮食绿色发展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绿色要素投入、延长加工链条、织牢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增强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以期推动阜阳市品牌粮食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品牌粮食绿色发展;成效;对策;阜阳市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1-0053-04

阜阳市地处东经114°52′~116°30′、北纬32°24′~33°35′,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平原西部,辖颍州、颍泉、颍东3区和临泉、阜南、太和、颍上4县及界首市,国土面积10118km2,可耕地面积64.7万hm2,总人口超过1000万,常住人口825万,乡村人口457万,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以粮食为主,2020年粮食生产面积97万hm2,总产521.6万t;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红芋等,夏粮主要是小麦;2020年小麦种植面积50万hm2,总产312.6万t,其中优质小麦达30万hm2,品牌小麦种植面积达15.3万hm2。

1 品牌粮食绿色发展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人口数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在保障粮食产量发展过程中,过量使用农业投入品、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资源约束持续加剧、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直接影响了主食安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双重压力,粮食效益偏低问题突出,农业竞争力减弱;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灌溉水资源和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面对新形势,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2015年农业部确定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增加粮食有效供给为目标,坚持生产生态并重的需求导向、行政科研推广联动的协作导向、循序渐进的梯次导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安徽省政府及时出台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的意见》,提出以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为主体,重点开展“九个专项行动”,其中“粮食品牌效益提升行动”是重点行动之一。阜阳市政府以巩固“百亿江淮粮仓”地位,挖掘粮食增产新潜力,寻求粮食发展方式新突破为重点贯彻落实“九个专项行动”,以品牌小麦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效益化发展。

2 品牌粮食绿色发展思路

经充分论证,阜阳市形成了品牌粮食发展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导向,“绿色、增产、效益”兼顾,以小麦生产为主体,以落实“三推”(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三节”(节肥、节药、节水)技术为重点,以优质专用品牌小麦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强化科技推动,提升基础保障,扎实推进专用小麦产业化开发,大力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链接加工增值,扩大品牌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粮食单产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环境改善,实现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3 品牌粮食绿色发展技术措施及成效

阜阳市品牌粮食绿色发展模式通过主推优良品种应用技术、耕地地力提升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高效节水技术、全程机械化技术、现代智能技术等,实现了“产量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绿色发展初步目标,品牌小麦面积逐年扩大,由2015年的5万hm2扩展到2020年15万hm2,2020年品牌小麦平均单产达7500kg/hm2,与非项目区非品牌小麦相比,增产600kg/hm2,节约成本450元/hm2,节本增效1920元/hm2,总节本增效29376万元。

3.1 良种应用 根据本地生产条件和区位特点,经过多次试验示范筛选,立足产业化开发要求,阜阳市由8个县市区自主选择优质专用品种小麦进行单一种植,2020年种植的品牌小麦品种主要有荃麦725、烟农999、新麦26、淮麦33、丰德存麦12等品种,同时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良种增产和提质作用。

3.2 地力提升与节肥 一是增施有机肥,品牌小麦种植田块增施1500kg/hm2商品有机肥。二是推进秸秆还田,不能进行秸秆收集外运田块全部采取全量还田,落实秸秆全量还田配套技术,秸秆全量还田面积占60%。三是土壤深耕深松,核心示范区每2年深耕深翻1遍,非核心区域每3年深耕深松1遍,到2020年品牌小麦生产基地已实现深耕2遍。四是减施化肥,2020年化肥施用量平均750kg/hm2,比上年减少30kg/hm2,减幅3.8%。五是测土配方施肥,自2016年以来已实现小麦种植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六是推广化肥深施,结合土壤深耕进行底肥深施,结合种肥一体实行种子侧下深施。七是推广轮作,改小麦—玉米种植模式为小麦—花生、小麦—大豆种植模式。

3.3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与节药 一是采取农业措施,普遍开展土壤深耕深翻,减少病虫草的发生。二是核心区全面应用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三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量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四是全面推广应用现代化大中型高效药械、无人机械,推行科学精准施药。五是全面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2020年农药平均施用量30.5g,比2015年减少2.9g,减幅8.7%。

3.4 高效节水 一推广抗旱品种,增强抗旱能力。二是开展土壤深耕深松,提高土壤保水供水能力。三是推广喷灌、滴管和管灌等节水灌溉,在核心示范区应用智能灌溉。目前,已做到喷灌全覆盖,滴管、管灌、智能灌仅限在核心示范区应用。

3.5 全程机械化 主要在“耕、种、管、收、储”5道关键环节不断提升新型农机装备及应用技术水平,目前已经在深耕深松、秸秆直接还田、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快速机收环节取得突破,整地、播种、管理质量大幅度提升,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3.6 现代化智能技术应用 一是应用于“耕、种、管、收”作业面积监控与统计,已做到全覆盖。二是应用于无人机飞防,已做到科学精准施药。三是核心示范区植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得到应用,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已实现。智能灌溉、智能施肥、智能喷药、苗情、病虫情、土壤墒情等能够在核心示范区实现自主监测和自动控制。

4 品牌粮食绿色发展的主要举措

4.1 组织试验示范做给农民看 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省农技总站、安徽省植保总站、安徽省土肥总站、市区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技术支撑,在核心区开展品牌小麦新品种对比试验,新品种展示及较大面积示范,秸秆全量还田示范,化肥减量农药控量试验,新式整地、播种机械示范,小麦—花生种植模式示范等,到2020年已建立155处示范基地,每一个关键环节都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农民技术员、村民代表进行现场观摩学习。

4.2 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带着农民干 一是鼓励农民加入专业种植合作社,抱团共享一齐干,到2020年全市已成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4000多家,從事小麦种植的500多家。二是鼓励农民成立家庭农场,发挥家庭农场的带动作用,引领着农民干,到2020年全市家庭农场已过万家,从事小麦种植的超过2000家。三是发挥村级能人村级技术员作用,引领着农民干,目前每村都有2名以上技术应用带头人。

4.3 完善配套设施筑牢发展根基 统筹农村道路村村通、农村美丽村居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项目,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项目已得到全面建设,核心区路、林、水、电基本配套到位,部分项目区已做到了田平(所有坟墓已推平,高田取土洼地填土),土肥(已增施商品有机肥,配套综合措施提升耕地地力),林美(道路适合栽植林木区域全部栽植景观树)、水省(铺设智能节水装置)、电通(铺设了专用电网)、路畅(拓宽了主路,修通了断头路,提高了路面硬化等级)、建立了全程农事服务中心(集展销、培训、化验、办公于一体,包括停机棚、烘干塔、粮库、监控、指挥调度中心等),安装了智能设备(农田智能灌溉、智能施肥与智能喷药等自动控制),可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4.4 规范土地有序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建立了市、县、镇、村土地流转平台,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为解决农民后顾之忧,2018年全部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积极认真落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推动集中连片种植。到2020年土地流转面积38.1万hm2,占比达到59%,其中66.67hm2以上规模经营500多家,33.33hm2以上规模经营3000多家,6.67hm2以上规模经营过万家。为确保单一品种种植还推动整建制乡镇和整建制村承担品牌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4.5 依托重大项目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 自2016年以来,农业部下达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对以小农户为主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的农业经营方式进行财政补助;安徽省下达了《专用品牌粮食生产技术与服务项目》,主要对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万亩片、示范村、示范家庭农场进行财政补助;阜阳市下达了《品牌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主要对品牌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应用良种进行补助;还有农机补贴项目,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项目等。对项目区小麦旋耕施肥播种镇压复式作业补助375元/hm2,对良种应用补助375元/hm2,对施用配方肥补助825元/hm2,病虫害绿色防控补助375元/hm2。对非项目区优质专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单季连片种植品牌小麦单一集中13.33hm2以上的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同等补助,对推广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等病虫害物理防治新型植保器械、小麦旋耕施肥播种镇压复式作业新型机械等给予补助,对示范片、示范村、示范场给予补助。项目实行“补助资金投向名录制、补助资金安排审批制、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制、补助资金使用审计制”四制管理,项目采取先申报、实施,专家评审验收,第三方评估,再公开公示,后补助到位,杜绝徇私舞弊。为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专门组织开展了服务质量擂台大赛活动,引入多家社会化服务龙头合作社,分片包干,共同参与项目区小麦整地、播种、浇灌、管理,邀请专家对整地、播种、苗情、田管质量、产量、品质等环节进行综合评比,对优胜服务单位进行物质奖励。

4.6 引入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经营 引入中鹤集团成立福中和发展公司、阜阳市日月星面业有限公司、阜阳市宋氏面业有限公司、安徽三泰面粉(太和县)、临泉金禾面粉、颍上管氏面制品等面粉及面制品企业承担实施“品牌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统一品种、集中种植、统一田管、订单加价收购、政府适当补贴运行模式,得到企业和农民的欢迎。引入安徽环宇粮油购销有限公司签订了软质酒用小麦购销协议,建立了软质酒用小麦生产基地,吸引全国著名白酒生产企业如茅台集团、五粮液集团等到阜建立酒用小麦生产基地或签订酒用小麦购销订单。引入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世纪农业有限公司等种业建立优质品牌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4.7 开展专项培训推动技术落地见效 引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小麦专家团队,建立优质专用小麦育种基地。邀请省级以上专家、组织市县专家到村镇到田间开展专项专业技术培训,大到国家大政方针,国家惠农政策,具体到小麦绿色增产栽培模式、优良品种选择、整地播种技术、科学施肥及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抗灾避灾技术、烘干贮藏技术、加工及产业链延长等,分解到各关键阶段进行理论和现场培训。通过多轮多次培训,品牌小麦绿色发展各项技术已落地见效,部分技术应用率达到100%,关键技术应用率超过80%。

4.8 强化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 自实施品牌粮食绿色发展模式攻关项目以起,阜阳市就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认指挥,分管领导任组长,下设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任主任的办公室,负责行政领导;成立了小麦生产技术指导组,首席专家坐镇指导,专家组成员分包到县指导。县、乡分别成立了相应组织,以加强品牌粮食绿色发展模式攻关的指挥协调和指导服务。同时,明确了工作分工和职责,切实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把品牌粮食绿色发展模式攻关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了引起广泛关注与重视,领导组利用镇村电子屏幕,电视、报刊、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广泛开展相关宣传活动,营造出了浓厚的品牌粮食绿色发展模式攻关氛围。

5 品牌粮食绿色发展制约因素

5.1 农田设施依然薄弱 拥有现代智能设施的核心示范区不到5处,面积不足666.67hm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低,多是以建设道路、桥涵、大中河沟治理为主,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排设施配套不够,有效利用率低,尚有超过20万hm2耕地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非核心示范区的土地多未平整(坟头林立),耕地地力提升工程未实施,低洼地尚有超过10万hm2排水不畅,中低产田面积大,约占总面积的70%;农电配套不到位,田间地头用电比例不到1%。

5.2 技术转化应用尚差“最后一公里” 虽然已开展了多轮多方式培训,技术的转化应用在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及村级技术员中的应用率大大较高,但在普通农户中的应用率仍然不高,普通农户在家种地的多为老弱妇残,文化知识水平低,头脑中的传统技术根深蒂固,很难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往往这边听过看过,那边还按自己原有技术实施,导致新技术应用落实不到位。再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到村到田服务的技术人员较为缺乏,一个乡镇仅有1~2个种植业技术人员,人均服务面积超过3333.33hm2,这是正常服务面积的5倍,而这1~2个技术人员大多服务乡镇行政工作,很少有时间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多种因素叠加,导致技术转化应用不能落实到位。

5.3 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在全球气温明显升高、气候明显变暖的情况下,灾害性极端气候经常发生,处在南北气候过渡带间三塔镇域灾害性天气更是频繁发生,旱、涝、风、雹、热、冷、冻、连阴雨等灾害频发,目前应对灾害的技术还不成熟,应对灾害的基础设施比较欠缺,现代化防灾、抗灾装备严重不足。

5.4 绿色要素投入不足 虽然化肥、农药减量效果显著,但有机肥替代量较少,核心区有机肥施用量仅需施量的10%,生物农药应用较少,生物农药应用占比仅5%。耕地地力偏低,高产地力田块仅占10%。轮作休耕实施面积不大,每年轮作补贴面积不到1万hm2,基本不存在休耕。

5.5 产业化发展加工企业融入不够 引入的粮油购销公司、酒业集团等企业仍然是购买原粮,引入的面粉加工企业目前仍是加价收购原粮,且加价较少,有不少企业甚至没有完成订单收购,加工链条仍未与种植链相捆绑。

5.6 与种植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牢 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获得的土地收益较为固定,但土地流转后仅有少部分人员能到租地单位收获长期或短期务工工资,基本不分享租地者收益。实际参与土地入股者很少。部分参与种植合作社的多因合作社带动能力低分享到的收益不高。加工产业增值利益尚未与种植户相连接,种植户基本享受不到加工利益增值。

5.7 社会化服务机制尚不完善 由政府购买的社会化服务由于实施方案精细、监管到位,服务质量普遍较高,但市场化的社会化服务仍呈无序状态,存在服务组织没活干,农户找不到服务组织的现象,缺少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在市场化服务过程中缺乏监管,服务基本是口头约定,基本无服务质量明确要求,服务组织为了多赚钱,大多存在服务质量降低现象。目前,直接生产者没有农机、农资等服务挣钱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化服务价格偏高偏貴却没有明码标价机制,因此无论是政府购买还是市场购买都需要尽快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

6 品牌粮食绿色持续发展对策

6.1 加强组织领导 “行政+科技=成功”是多年以来通过实践得到的典型经验,任何农业科技在千家万户中推广应用都离不开强有力的行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效率高、推进快。

6.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路、林、电、沟河落实好的基础上,着重突出田间工程建设,达到土地平整,无坟堆,灌排配套,方便且成本不高;着重突出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土壤环境状况,增强土壤保肥、保水、供肥供水、透气能力;增添现代化智能设备,物联互通设备,逐步达到远程可视可控可操作可处理;增加现代化防灾抗灾装备,尽快提升抗灾避灾能力,特别是急缺的粮食烘干设备的建设,在解决收获期遇雨保质方面作用巨大。

6.3 强化绿色要素投入 持续推进有机肥增施行动,持续推进秸秆全量还田行动,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到3%以上;持续推进轮作休耕,让土地得到有效养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加大新肥料、新农药、新型施肥施药器械的推广应用,持续提高肥效药效,整体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持续推进病虫草害的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大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

6.4 延长加工链条 让加工企业主导所需粮食的生产基地建设,让农户参与基地原粮生产,对农户来说服务好企业就能拿到相应的工资,比自己种地挣得多,对企业来说高质量的原料能自主掌握,解决了购粮难,购粮品种不一致,购粮质量不高的问题,整体上可以降低购粮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增加生产效益,,最终达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总体增加收益。

6.5 织牢利益联结机制 在“三产”融合发展中,让农民的土地入股,让农民带着资金入股,吸纳社会资金入股,吸纳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入股,打造利益紧密联结的发展共同体,让企业得利,让农民得利。

6.6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建立市县乡村4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让农户与服务组织能够方便地进行对接。加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监管,不仅让服务组织有利可图,也要让农户有利可图,在监管中规范服务价格质量,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与价格。

6.7 加强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解决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 重点建设乡村2级推广体系,提高乡镇农技人员的待遇水平,让乡镇农技人员不再从事政务工作,专心做好农业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工作。重点抓好村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与使用,让村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村内有地位,有较高的收入,彻底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阜阳市成效对策
“十四五”期间阜阳市将新建4个高速公路项目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安徽阜阳市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调查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
习近平视察阜阳市白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