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赋能健康教育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12-22 02:25牛慧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效能康复满意度

牛慧

(周口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河南 周口 466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riary disease,COPD)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多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目前对于COP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大部分学者认为与炎症机制、胆碱能神经张力增高、氧化应激反应增强、蛋白酶和抗蛋白酶系统失衡等有关。目前尚无完全根治之法,控制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及减少急性发作频次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目的。药物治疗是临床常治疗COPD的主要手段,通过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但仍无法完全治愈。

全球COPD防治创议推荐肺功能Ⅱ级及以上的COPD患者除进行药物治疗外还需接受康复治疗[2]。康复锻炼可缓解其负性情绪,改善临床症状,但大部分COPD患者不注重康复锻炼,缺乏相关锻炼知识,依从性较差,效果不佳[3]。跨理论模型是通过将患者行为分为不同阶段的行为改变模式,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本研究就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赋能健康教育干预在COPD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旨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23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1)所以患者均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4];(2)沟通、表达能力及意识正常;(3)患者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4)近1个月内未出现急性发作。

排除标准:(1)合并运动功能障碍者;(2)依从性极差,中途退出者;(3)存在肺部其他恶性疾病者;(4)临床相关资料缺损或丢失者。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119例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A、B两组。A组59例,男28例,女31例,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70.82S4.33);病程2~8年,平均(10.58S2.19)年。研究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61~80岁,平均(71.59S4.31);病程1~19年,平均(11.43S3.06)年。两组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 方法

A组进行监测生命指标、药物用法用量等常规护理干预。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赋能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如下:(1)前意向阶段。护理人员通过赋能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干预,时间为7 d。①对患者进行开放式提问,了解其生活习惯、方式及更方面合理的需求,并引导患者由于表达自己及负面情绪,促进患者积极参与健康行为。②制定目标、计划。通过干预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治疗、认知能力,将患者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③评估效果,合格者进行下一阶段。(2)意向及准备阶段。询问患者康复行为改变在实施中遇到的难题,并解决难题。随后按患者自身情况制定锻炼计划。最后评估其对知识掌握程度、家庭康复行为改变心理等,合格者进行下一阶段。(3)行动阶段。医护人员需进行定期随访、沟通及强化赋能健康教育。(4)保持阶段。该阶段患者各种行为可自觉并主动坚持,护理人员应避免不良行为发生。

1.3 观察指标

1.3.1 肺功能

比较两组肺功能变化情况。检测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 FVC) 、第一秒最大呼气量( FEV1) 、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重复测量三次,取最高值,测定数据间相差<15%为有效。

1.3.2 生活质量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SGRQ量表[5]进行评估。该量表共包括3个维度,分别为疾病症状、体力活动及疾病影响。各维度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1.3.3 自我效能

比较两组自我效能感。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强。

1.3.4 6min步行距离

在平坦地面画30 m直线,两端各置一把座椅,患者沿直线尽可能快速来回行走,直到6 min时停止,测量步行距离。

1.3.5 护理满意度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两组护理后满意度情况,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SD)描述,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与干预前相比,两组干预后FVC、 FEV1及FEV1/FVC值均明显增高,且B组上升更为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D,%)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D,%)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A组比较,#P<0.05。

组别 FVC FEV1 FEV1/FVC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A组(n=59) 71.71±4.82 79.12±9.21* 52.36±9.63 56.73±9.52* 61.37±4.82 69.21±3.82* B组(n=60) 72.85±5.62 91.69±12.35#* 53.94±10.33 63.88±8.96#* 62.25±5.43 78.23±4.61#*

2.2 两组临床相关评分比较

B组干预后自我效能感、6 min步行距离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相关评分比较(±SD)

表2 两组临床相关评分比较(±SD)

注:与A组比较,#P<0.05。

组别 自我效能感(分) 6 min步行距离(m) 护理满意度(分) A组(n=59) 2.01±0.26 382.64±57.45 76.45±9.14 B组(n=60) 3.26±0.54# 431.72±49.41# 91.69±11.32#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B组干预后疾病症状、体力活动及疾病影响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D)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D)

注:与A组比较,#P<0.05。

组别 疾病症状 体力活动 疾病影响 总分 A组(n=59) 40.53±11.52 48.18±13.89 26.71±6.23 34.59±6.72 B组(n=60) 24.63±5.23# 29.64±8.36# 14.71±3.69# 20.84±3.51#

3 讨论

COP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相关研究表明,认知情况、反复住院及健康行为等是影响该类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积极配合治疗、进行有效行为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而自我效能感高者坚信自己可很好的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自我效能感低者会逃避或屈服[7]。但目前在护理方法主要是以治疗、预防并发症为主,并没有诊断患者行为、认知问题进行干预[8]。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赋能健康教育干预是对COPD患者进行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及保持阶段进行干预[9]。其中前意向阶段主要是想患者讲解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使其对疾病防治方面的认知水平更加了解;意向与准确阶段主要根据患者接受程度行面对面教授或发资料的形式,告知其康复锻炼的具体步骤及动作要领;随后进入下一阶段,护理人员通过定期随访患者,就其更方面状态进行评估,并及时改正,提高患者依从性及坚持治疗的信念,进而使得患者自愿进入下一阶段。在各个阶段的衔接过程中,赋能健康教育仍是重中之重。

通过改变患者行为,进而改善其病情,促使患者主动学习康复功能锻炼的相关知识,并设立目标、制定计划,从而使患者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积极心态,面对康复锻炼过程中的困难,达到防控COPD的发作。本研究结果示,B组干预后自我效能感、6 min步行距离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且生活质量、肺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A组,与陈旭[10]等人报道相符。说明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赋能健康教育干预应用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赋能健康教育干预在COPD患者康复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效能康复满意度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