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研究

2021-12-22 23:20严丽丽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特殊群体大学生策略

摘要:经济的发展及社会进步推动了高等教育,使之由精英化转变成大众化,与此同时受到西方思潮及网络技术发展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正在逐渐加大,而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数量也呈现增长趋势,无论是行为方式还是思想观念均更加多样且复杂,其精神状态呈现出不稳定状态,是教育中不可小觑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下文中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分类进行了介绍,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针对该群体进行教育引导的策略,以期有所帮助。

关键词:策略;特殊群体;引导教育;原因;大学生

一、引言

受到互联网技术发展等因素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思想行为变得十分复杂,一些深层次问题开始凸显,该情况在特殊群体大学生身上尤为明显,给学生自身、家庭、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很大负担。因此学校与教师必须要对该问题加以重视,对其进行了解与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教育引导,改善其整体状态,推动其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分类

结合调查研究,通常可将特殊大学生群体分成八个类型,具体如下:一是贫困类大学生,通常情况下,其自尊心与独立性均很强,但心理上存在自卑情绪,认为自身无法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相比,甚至会对富裕的学生存在仇视心态。二是心理问题类,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其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一些学生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症等[1]。三是少数民族类,其大学所在地会远离父母亲朋与家乡,所在地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等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这部分群体往往会报团取暖,而由于语言上的限制,一些学生还会存在自卑情绪。四是就业困难类,所有学生均有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岗位的心愿,但现实却是就业存在一定难度,一些学生选择的岗位不理想,一些徐盛则多次面试碰壁,还有一些学生甚至不远就业。五是学习障碍类,或是因为态度问题或是因为智力水平问题,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十分消极,甚至存在厌恶情况,对本专业缺少认同,经常逃课或违反课堂及学校纪律,考试成绩不理想。六是生理疾病类,相比于普通群体大学生,其在身体外观上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如慢性疾病、残疾、外貌损毁、身材矮小等,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且自卑,性格较为孤僻,容易受到他人的区别对待,较为脆弱。七是行为偏差类,一部分学生存在打架、不服从管理、旷课、违反规章制度等行为,另一部分学生则因家庭背景(单亲、离异等)而在三观上存在偏差。八是特长类,这部分学生拥有一定特长,但与之相比的其他方面则较为薄弱,再加上其精力和时间多用于比赛或特长培训上,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很少,无法融入。

三、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产生原因

(一)学校原因

社会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待加强,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相关活动或课程较少,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教学体制存在不足,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特长或考试成绩更为关注,而对其他方面则有所忽视,认为学生只要特长或成绩达标即可,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二)家庭原因

家庭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结构发生残缺,随着离婚率增加,目前畸形结构的家庭数量也随之增长,如单亲、重组、离异等,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影响,若这种情况发生在年幼时期则影响更大,导致其人格无法健全发育。另一方面则是教养方法,如强压式教养,从幼儿时期并给予学生极大的压力,对学习成绩等有着很高要求,或溺爱式教养,导致其缺少独立自主能力。

(三)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同样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互联网的影响,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学生可通过快手、QQ看点、微博等网络平台浏览信息,而部分学生则会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2]。另一方面则为社会竞争,随着高校扩招与经济水平发展,教育向着大众化发展,学生的学历呈现增加趋势,大学生数量过多导致竞争压力增加,就业更加困难。

(四)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导致特殊大学生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因素主要为:三观存在问题、心理素质较差、行为存在偏差、给予自己过大的压力、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成绩不理想、理想和现实存在很大差距、懒惰、无法适应环境等,部分特殊群体大学生是由一种因素造成的,但同样也有一些特殊群体大学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四、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策略

(一)提高重视程度

目前很多教师与学校没有认识到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状态及行为产生的变化,导致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加剧,因此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学校教务部门需要在工作计划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并定期开展教学实践,此外学校还要增加能够起到改善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状态、提高其心理素质的选修课程,让部分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学科,同时能够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进行自我排解。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学生的学业完成提供保障[3]。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能够了解到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情况,在大一时就要实施心理普查工作,通过有效的方法调查其心理情况,确保每个班级有男女各一名心理委员并对其开展针对性培训,以帮助学校了解到学生的状态。

(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學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咨询室建立,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工作时间内提供咨询服务,且整个服务均为免费,可以进行预约。确保心理咨询室配备完善,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素质训练中心等,同时定期开展团队辅导活动,招募范围为整个学校,各个院校的辅导员需要鼓励本院校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参加这项活动,以此对其心理进行辅导,完成心灵沟通,使其身心处于愉悦及放松状态,减轻其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另外,结合目前大学生的情况来看,其对于各种新媒体的接受程度更高,如微信、贴吧、微博、人人网等,学校可根据这种情况建立心理健康方面的公众号,鼓励并引导学生关注,定期为其推送相关知识,同时可开展线上心理咨询工作,方便一些内向或自卑的特殊群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当其与心理咨询师建立起信赖关系后可进入心理咨询室接受辅导。为了保障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效果,学校需要增加人力、资金及物力的投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要通过优渥的薪酬待遇招聘专业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及医师,聘请其在心理咨询室担任相应职务;另一方面则要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心理教育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制度

完善的制度能够为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提供保障,并使其效果进一步提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一是进行档案建立,其形式为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两种,所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为:姓名、年龄、家庭成员及背景、兴趣爱好、归属类型及原因、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等,对于符合两种及以上类型的特殊群体大学生需要给予重点关注,每个学期要进行一次更新及完善。二是实施帮扶制度,对于教师、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等,特殊群体大学生往往与其存在代沟,且这些群体所提供的心理辅导或咨询的对象往往很多,无法妥善关注每一位学生,导致很多特殊群体大学生在接受辅导后心理状态改善,但随着时间增加又开始回复到以往的状态甚至恶化。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利用和特殊群体大学生关系及联系更加密切的群体来完成心理辅导工作,即普通大学生,以学习困难的大学生为例,可由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对其进行帮助及辅导,提升其学习成绩;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则可由党员学生或寝室室友为其提供帮助,介绍校园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4]。三是建立心理咨询机制,其预警机制共分为三级,分别是:班级、二级学院及校级,班级以心理委员为主,其和学生的接触更加密切,更容易发现特殊群体大学生,一旦发现则要及时进行关注并上报给二级学院,而二级学院则以辅导员为主,其根据上报情况及时调查了解,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疏导,若效果不理想或无效则进一步上报给校级,校级则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主,由其对特殊群体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及辅导工作,改善其心理健康。

(四)实施特殊应对措施

相比于普通大学生而言,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情况更加特殊,针对这部分群体需要采取特殊的应对措施,保证具有针对性,能够使其情况改善,向着正常群体发展。如就业困难类大学生,在大一时就要做好关注,帮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特点、学习内容及就业的方向等,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自己今后学习的目标与努力的方向,能够准确定位今后的职业,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其职业能力,为其今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再如经济困难类大学生,可帮助其完成助学贷款申请,同时加大对其扶持的力度,可将来自企业及社会的捐赠与资助投入进来,若该类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且品德良好,则可给予其奖学金或适当增加奖学金的数额,给予其更多的帮助,使其感受到来自学校及社会的关爱[5]。再以少数民族类大学生为例,需要根据其民族了解到其习俗、心理特点、学业情况、专业及饮食习惯等,结合上述信息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定期开展文艺晚会,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为其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到校园中来。

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所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其掌握了社会先进技术,拥有专业的知识,思维更加活跃且富有活力,是进行社会建设、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群体。而部分大学生的情况较为特殊,即特殊群体大学生,其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均更加多样且复杂,且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呈现出不稳定状态,因此必须要对其加以重视。笔者于上文中提出了一些针对该群体进行教育引导的策略,希望能够起到借鉴作用。而作为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对特殊群体大学生展开管理,帮助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辉,彭立学.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 2021(2011-11):35-36.

[2]刘玉刚.互联网+思想政治视域下大学生特殊群体育人探究[J].科技与创新,2020(9):2.

[3]梁若冰."以家訪入手,从性格分析出发"——探讨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四字"教育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9,662(06):63-64.

[4]钟晖.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素质赏识教育情境创设[J]. 2021(11):199-201.

[5]吴海燕.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J]. 2021(10):98-101.

作者简介:严丽丽,1983.09.16,女,民族:土家族,籍贯:湖南石门,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学历:本科,职称:讲师。

课题:(校级、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研究--以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为例、FRfdy2105)

猜你喜欢
特殊群体大学生策略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普通高中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