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毕业生“慢就业”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1-12-22 23:20范一远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指导

范一远

摘要:近些年,高校本科毕业生“慢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慢就业”现象与社会发展、学生就业观念、职业生涯教育等息息相关,应对“慢就业”问题可以依靠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途径。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  慢就业  就业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后疫情時代,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与之相矛盾的是高校本科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明显。“慢就业”现象从2015年开始走入大众视野,此后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机构和高校也专门对其进行了调查。比如今年齐鲁工业大学对2021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的摸底调查显示:27%的的毕业生就业意愿不强;考研失败的毕业生中超过一半选择“二战”;78%的“慢就业”毕业生得到父母的支持甚至鼓励。

1 “慢就业”的内涵

“慢就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没有统一概念界定,一般是指高校毕业生离校后不急于就业,而是选择暂时居家、游学、陪伴父母、创业考察或反复准备各种应考。最开始,社会对于毕业生“慢就业”多持批评态度,认为它是“懒”和“啃老”的表现。后来有些人指选择“慢就业”也是注重考虑自身职业长期发展的表现,应该对其持宽容的态度。目前“慢就业”主要分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反映出以下三点:一是毕业生期待更高质量的就业,对于找到与自己职业理想更加贴合的工作的需求更为迫切。二是毕业生期望自身具备更强的能力和素质,容易认为自己的视野、能力等与设想的职业有差距,需要多去了解、学习以提升和匹配。三是大学生期待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而面对基数非常巨大且数量每年都在增加的毕业生,政府和高校很难为其提供精准的、优质的就业服务。

2 “慢就业”的主要原因

“慢就业”现象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多方面原因,不能过于强调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问题,应该从社会、学生、高校等层面去判断分析,以便提出更为真实准确的应对策略。

(1)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提升了大学生需求层次

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得到迅速提升,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变,人们的需求层次从物质文化需要上升到美好生活需要,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需求层次提升的直接体现,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已经转变为在追求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此外,家庭物质财富的积累使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会面临经济压力,家长对孩子“慢就业”持宽容、接纳甚至是鼓励的态度,这也导致毕业生对于就业有更高期待,进而助推了“慢就业”的出现。

(2)毕业生自我认识和职业认知不充分

毕业生自我认识和职业认知不充分容易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认识自己、了解职业,另一种是选择逃避、不去面对,二者分别对应积极的“慢就业”和消极的“慢就业”。就前者而言,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可能存在些问题,比如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度关注自我诉求,希望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所有需求。有些毕业生盲目钟情于公务员等,屡败屡战。就后者而言,部分毕业生没有认识到自身角色需要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而是安于学校平静而舒适的环境,对于未来的职业没有清晰的定位,等到真要面临就业时,对自身的就业能力又缺乏自信,从而不愿积极就业。

(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不充分

大学阶段是职业探索期,利用好这一阶段确定自身的职业倾有助于在求职中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工作。很多高校虽然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但往往集中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同时教师队伍不够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有些高校或地方会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但很多参赛学生更多地是流于形式,难以取得效果。职业生涯教育的不充分使得毕业生对自身的职业兴趣、具备的职业能力不够了解,职业生涯目标也不够清晰,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因而容易出现“慢就业”现象。

3 “慢就业”的主要对策

(1)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

当前,大学教育中有一部分其实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的目的虽然不只是为了学生就业,但是也应该与社会需求更紧密贴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用人单位参与的高等教育办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当下企业真实的需求。各高校也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科、专业等方面积极调整,主动对接相关地区和产业的需求,使得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也得以提高。

(2)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一是引导大学生增强专业认知,培养专业情感,增强专业发展前景的自信心,减少因单纯不喜欢专业而导致的“慢就业”。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活动等,感受角色转变,对自己做出合理定位,并能够根据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对求职待遇、环境、岗位等保持合理期待。三是引导学生增强职业自信心,勇于面对各种求职困难。

(3)高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从学生大一入学就抓起直至毕业离校,并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尤其是对于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目标迷茫的“慢就业”学生群体,学校应当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唤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其明确自身的职业倾向和需要,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最终实现自身具备做出规划和调整的能力。

4 结语

高校本科毕业生“慢就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需要我们以理性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需要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人一起努力。虽然部分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产物,可以被包容,但“慢就业”不宜规模太大、时间过长,不然也会带来诸多问题,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雅芳,陈运普.当代大学生“慢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18):135-137.

[2]王丹丹.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05):40-46.

[3]郑晓明,王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9(03):276-280.

猜你喜欢
慢就业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困境及全程化指导路径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创新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慢就业”,待富不光荣
你想试试“慢就业”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