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天水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2021-12-24 22:19曹俊红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6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

曹俊红

(甘肃省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之策。天水作为陇东南区域发展的核心区,如何抢抓“十四五”发展机遇,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发挥区位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推动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所在,也是事关天水长远发展、亟需有效破解的一大难题。

1.天水市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区域内山多川少,旱多雨少,农业立地条件较差,土地碎片化,山旱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产业道路砂化硬化、农业机械化、灌溉设施等基础建设历史欠账较大;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29.2万亩,流转率22.1%,其中5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68.9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53.3%;特色产业发展不平衡,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2 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受产业规模和种植传统影响,我市产业发展中主要依靠人工作业,且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由此带来的农业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涨高,严重影响到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1.3 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目前农业人才缺口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方式单一的现状未彻底改变,最突出的短板就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太低。全市27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仅占16%左右,除长城果汁、昌盛食品等15家生产规模较大外,65%的精深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低于5000万元,16%的年销售收入低于1000万元,30%的年净利润低于100万元。多数龙头企业以冷链储藏等农产品初加工为主,产品原字号、初字号的大路货居多,小众类、精准化、中高端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数量仍较少。

1.4 产业增收作用仍不够明显。2020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72元、增幅居全省第9位,仅为全国17131元的53%、全省10344.3元的57.7%,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57元的30.1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从收入构成看,家庭经营收入2741.8元占30.2%,工资性收入28955元占31.9%,转移性收入3288.3元占36.2%、财产净收入146.4元占1.6%,且从多年数据来分析,家庭经营性收入呈下降趋势。

1.5 产业品牌建设仍需加强。我市目前还没有做行业标准的龙头企业,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仅有28家,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都停留在做产品的初级阶段,多数特色农产品处于“有品无名无牌子”和“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的状态,没有真正实现由产品利润、加工利润向品牌利润的转变。

1.6 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特色产业保险覆盖面不广,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参保意识不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依然艰巨,动物疫病跨境传播风险加大,非洲猪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兽医工作机制还有待完善,个别县区防控人员短缺,尤其是乡镇一级,力量严重不足,缺少防疫经费,执法队伍不健全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养殖业的发展。

1.7 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签订的合同多数不够规范,导致单方毁约的成本很低,龙头企业和农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执行合同的情况时有发生。产品不好卖时,龙头企业压价收购,或者不予收购,把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户;产品好卖时,农户则自己高价销售产品,独享生产利润,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

2.加快推进天水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2.1 高标准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示范点。果品产业方面,创建一批以渭河流域南北浅山区花牛苹果基地,葫芦河流域鲜食蜜桃基地,渭河流域优质葡萄基地,秦州藉河流域大樱桃基地,清水、麦积浅山区优质早熟核桃基地,麦积、秦安、甘谷高山区花椒栽培基地等为主的振兴示范点。蔬菜产业方面,创建一批以武山、甘谷渭河川道设施蔬菜基地,秦州、麦积两区远郊“菜篮子”基地,清水、张家川、秦安高原夏菜基地,山地旱作区夏秋蔬菜等为主的振兴示范点。畜牧产业方面,创建一批以生猪、蛋(肉)鸡、肉(奶)牛、肉羊、养蜂、水产等为主的振兴示范点。劳务产业方面,创建一批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组织化、技能型、就业创业并重、市域内外并重、农村留守群众全覆盖为重点的振兴示范点。中药材产业方面,创建一批以渭北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渭南资源类中药材生产基地,陇山西部清水、张家川大宗中药材生产基地,秦州、张家川动物性药源基地等为主的振兴示范点。乡村旅游产业方面,创建一批以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为主的振兴示范点。

2.2 培育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围绕“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优势农产品,以两个“三品一标”为抓手,争创一批品质过硬、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天水特色“甘味”农产品品牌,加快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农产品品牌体系。修改天水特色“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新创建一批“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助力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持续增长,组织县区实施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项目。加强天水“花牛苹果”等农产品品牌保护,强化宣传推介和展示展销,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2.3 健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实施小农户提升工程。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提高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组织化程度,改善生产设施条件,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二是实施龙头企业提质增效工程。在全市范围筛选一批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产业关联度高、链条长、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确定为全市“十强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技术研发、信贷担保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支持其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是实施合作社规范提升工程。在全市范围筛选一批运行管理制度健全、产权归属清晰、财务社务管理公开透明、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确定为全市“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给予重点扶持,培育5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带动全市农民合作社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四是实施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工程。在全市范围筛选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确定为全市“百强家庭农场示范场”,采取优先承租流转土地、提供贴息贷款、技术服务等方式给予重点扶持,带动全市农户家庭农场开展标准化生产。五是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拓展优化工程。在全市范围筛选一批以农资供应、绿色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服务领域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确定为全市“百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给予重点扶持,加快推动形成服务结构合理、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

2.4 积极构建现代农产品加工体系。一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发展以果品贮藏保鲜、果汁饮料、果蔬脆片、果脯、果粉加工等为主的果品加工业;以蔬菜贮藏保鲜、净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等为主的蔬菜加工业;以清真牛羊肉、休闲食品、奶制品、蜂产品、皮革、饲料加工为主的畜牧加工业;以中药饮片加工、提取、中成药生产及中药保健品、化妆品等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业;以包装箱、发泡网、果袋等为主的农产品包装材料业,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二是培育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果品、蔬菜、畜产品、中药材及主食、调味品等加工业,组织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打造天水山地特色“甘味”农产品品牌,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三牌联创”,支持“花牛苹果”等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公司”等企业创建国家级农业企业品牌。三是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天水市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支持秦州区创建国家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秦州区、麦积区、武山县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秦州区、麦积区、秦安县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循环农业示范县,秦州区和麦积区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加工强县,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以上,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

2.5 尽快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一是组建农业产业发展协会。围绕果品、蔬菜、畜牧、中药材、乡村旅游产业和农产品产销对接,由各产业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建相关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市场信息纽带、农产品宣传、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平台孵化、产业联结带贫、产业行业监督作用,促进特色农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机对接。二是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进一步提升武山洛门蔬菜批发市场等农业农村部定点批发市场的集散功能。在全市重要流通节点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建设规模大、设施先进、产销结合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围绕秦州大樱桃、秦安蜜桃、甘谷辣椒等“一县一特”农产品,建设(改造)集采购物流、分拣加工、冷藏保鲜、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布局,新(改)建一批农贸市场,完善市场功能,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买难”问题。三是加强东西部产业协作。邀请东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连锁超市、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等市场主体到我市特色产业基地考察对接,签定订单农业协议,建立稳定产销关系。组团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积极对接京津沪、粤港澳、成渝地区、东西部协作区等大市场,全方位拓宽营销渠道。四是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创新流通方式和营销理念,建立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机制,大力推进农超对接、产销衔接活动,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省内外大中城市建立天水农产品品牌营销店。推进“互联网+”品牌农产品行动,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促进线上线下销售,打造一批电商特色小镇和村级电商示范点。

2.6 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一是积极实施“三大类”培训。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农民工创业培训、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合作社“万人培训”计划等项目,打造标准化实训基地和田间课堂,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扶贫科技、农民创业等三大类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基层农技人员。二是建设农业产业发展试验站(基地)。建设苹果、桃、大樱桃、核桃、花椒、设施蔬菜、牛、猪、鸡、中药材等市级农业产业发展试验站(基地),根据产业技术发展需求和自身功能定位,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和发展规划,扶持有优势、有规模的站点创建为科技支撑能力强、农业经营形态先进、可持续发展特点突出的示范区。三是建设农业产业体系专家团队。组建由农业行政、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农业企业等人员共同参与的农作物、果品、油料、蔬菜、畜牧、中药材、马铃薯、休闲农业、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市级农业产业专家团队,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攻关,及时发现并解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四是提升乡村产业装备水平。切实用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由粮食作物向蔬菜、果品、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扩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加工业等领域拓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借力互联网企业、涉农企业数据库,构建“农业云”管理服务公共平台,加快5G、物联网、区块链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加速融合应用。

2.7 科学构建产业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夯实农业防灾减灾基础。积极争取国家省上投资项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扩大高效节水灌溉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实施果园“三防网”示范区建设工程、果园“防霜机”示范区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将防霜机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支持本地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防霜机效能、降低成本。二是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抓好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开展种养产业综合保险,落实“一户一单、一户一保、一户一赔”工作,扩大“一县一(多)品”保险品种覆盖面,推广“农业保险+期货”典型经验和模式,探索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新模式。三是提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科学合理应用气象和病虫害预报预警信息,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和病虫害发生情况,推进气象、病虫情等信息进村入户。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用,强化人工防雹和增雨作业,优化人影炮点布局,不断扩大新增人影炮点覆盖农作物的有效面积,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四是加大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向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宣传中央和省市农业保险政策,特别是补贴品种、补贴标准、理赔程序,扩大群众知晓度,引导农民群众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参保意识。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这些模式解决农产品滞销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