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石漠化旱地现状与保护利用研究

2021-12-24 22:19杨联海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6期
关键词:会泽县石漠化岩溶

杨联海

(会泽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会泽 654200)

1.岩溶地区石漠化旱地情况分析

1.1 岩溶地区石漠化概述

岩溶地区石漠化指的是在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作用下,受到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土壤侵蚀以及严重的地表破坏,导致岩基大面积裸露在外,土地严重退化,土地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导致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整个地表出现荒漠化的景观。地表石漠化是困扰我国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紧跟十八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十九大报告: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理念,对岩溶地区石漠化长效治理势在必行。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理位置时北纬25°48′~27°04′,东经103°03′~103°56′之间,最高海拔40173m,最低海拔698m。云南气候温暖湿润,全年降水量达7000mm,并且降水集中在五月到十月之前,干湿季节分界线十分明显。

1.2 岩溶地区石漠化旱地成因分析

1.2.1 自然原因

一般情况下岩溶地区容易形成石漠化,这是由三个原因所造成:

1.2.1.1 岩溶地区自身土壤特性所造成,岩溶地区碳酸盐岩具有成土缓慢的特点,相关研究表明,在岩溶地区形成1cm土层所需要的时间为同纬度其他地区的10-40倍,另外,岩溶地区还有土壤流失快,容易腐蚀的特点。

1.2.1.2 与云南会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云南会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相对湿润温和,降水十分充沛,长时间遭受暴雨的冲刷会加剧水土流失的情况,水与碳酸钙发生反应导致整个会泽片区石漠化问题十分严重。

1.2.1.3 最后还与岩溶地区地形结构有关。大多岩溶地区地形陡峭,落差较大,雨水在冲刷土壤时会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加快水流速度,导致雨水对土壤的冲刷效果加强,长时间下去便会逐渐形成石漠化现象。

1.2.2 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也是造成岩溶地区石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岩溶地区人口密集,已经超出了自然资源能够承载的人口水平。当地居民为了生活与生存,不得不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发,长此以往导致岩溶地区石漠化现象加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2.2.1 陡坡开垦。岩溶地区受到自身土壤性质的约束导致该地区自然物资十分匮乏,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不得不寻求更多的土地来种植农作物,甚至是一些犄角旮旯的陡坡地区,形成了广种薄收土地进一步石漠化的恶循环。

1.2.2.2 过度樵采。根据我国相关检测显示若是完全使用薪柴维持日常生活,一个三口之家一年需要樵采12亩以上的薪柴。在我国云南会泽县使用薪柴的比例相对较高,导致了居民对薪柴的采伐过量。

1.2.2.3 过度放牧。由于经济水平有限,人们为了增加经济收入选择饲养牲畜且大多不是圈养而是放牧的状态,未经管理的牲畜会大肆啃食所能找到的草木,造成岩溶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1.2.2.4 建设过度。在实际岩溶地区的发展过程中,部分人员没有意识到生态保护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只是看重眼前的利益,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大力开采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加速岩溶地区石漠化进程。

1.3 岩溶地区石漠化旱地危害分析

岩溶地区石漠化危害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1.3.1 耕地资源缩减。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耕地资源在不断缩减。岩溶地区石漠化最开始的表现为土壤表面的耕作层不再适宜耕作,变得十分的粗化,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耕作层下的岩石逐渐裸露出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为石漠化地区,导致耕地资源彻底丧失。

1.3.2 自然灾害增多。云南会泽地区每年5月到10月降水增多,石漠化的土地没有办法锁住雨水,导致雨水随着地表径流逐步汇集到排水不畅的洼地,导致低洼地区经济损失严重。

1.3.3 贫困现象加剧。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导致区域经济不发达。当地居民没办法在石漠化的贫瘠土壤种植经济作物,导致地区经济逐渐降低。

1.3.4 影响江河流域运营,岩溶地区多处在长江水系的源头与中上游地区,若是这一块区域蓄水能力降低,无法调节径流将直接影响江河流域的发展,影响流域内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旱地情况势在必行。

2.岩溶地区石漠化旱地地区生态建设现状

2.1 石漠化治理情况

根据曲靖市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报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成效总结的通知》要求,会泽县在2008年到2020年期间持续治理所属辖区石漠化问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石漠化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拿2020年石漠化治理情况举例,会泽县2020年在雨碌乡、古城街道分别开展了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治理石漠化面积42km²,人工造林662.2km²,结合封、造、退、管、抚五字方针,大力从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公益林效益补偿四个方面开展石漠化治理工作。所有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该区域将增加森林面积9933亩,调整该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提升地方群众生活水平以及生产技能,严格遵守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共同发展,脚踏实地地迈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未来。

2.2 生态建设主要经验

会泽县实行“政府主导、发改牵头、部门指导、乡镇实施”的管理模式,全面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石漠化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总结其经验,主要是:

2.1.1 健全领导机构,强化领导,确保责任明确。会泽县发改局负责督促落实年度建设计划,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困难和问题,农、林、水等部门负责做好各块施工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督促农、林、水各块工程建设进度,项目乡(镇)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严格实行招投标、合同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制和项目公示制,及时上报进度和报表,做好宣传报道。

2.2.2 严格执行国债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项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确保项目及资金安全。

2.2.2.1 实行报账制,先预拨部分启动资金,按照工程建设进度,根据工程检查验收结果和有关财务凭证予以报账;工程建设资金只用于工程建设所需物资、材料、种苗等的购置和机械作业费、劳务费等。

2.2.2.2 实行资金审计制,各有关部门与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在工程开始前进行前置审计,施工过程中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定期检查和审计,对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2.2.2.3 实行工程监理制,对工程资金拨付、建设质量严格进行监督管理。

2.2.3 严格履职,强化服务,确保工程的进度快、质量优。各部门适时、主动与项目乡(镇)沟通协调,深入项目区了解工程建设进展、存在的问题、需解决落实的问题等情况,加强项目监管、技术指导,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乡(镇)加快建设进度,保证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2.2.4 全力做好群众工作,强化宣传,实行防范与治理相结合。由于石漠化治理工作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工作面广,工程量大,为避免东边治理、西边破坏的现象发生,会泽县把加大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县、乡(镇)、村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群众积极性,激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达到防治并重的效果。

2.3 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会泽县岩溶地区石漠化旱地生态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小江、牛栏江等2000米以下的低海拔河谷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大,而森林覆盖率低,森林的屏障作用甚微,且这些地区陡坡垦植严重,水土流失呈加剧趋势,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干旱程度深,造林艰难。二、由于各级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所以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相对有限。三、工程涉及农林水畜多个部门,在管理方面还有待加强。四、在工程后续管理和监测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

3.岩溶地区石漠化旱地具体保护措施

3.1 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

为了进一步的改善岩溶地区石漠化情况,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可以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向出发,提升森林覆盖率与林草覆盖度,做到“人下山,树上山”。在封山育林的地区,需要拉上相应的横幅或者封山育林的标志,严格监控山林植物生长情况,做到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为辅的封山育林,同时还需要落实监管工作,确保封山育林措施能够有效实施。人工造林则是需要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结合当地区域土壤气候等,选择适合的作物进行栽培,例如适合在岩溶石漠化地区种植的柏树、桤木、云南松等生态树种,以及能够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核桃、花椒、桃等经济树种。

3.2 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石漠化发展的一大原因是人们没有节制地放牧,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改善这一情况。首先可以人工种植草地,在石漠化程度小的区域,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补栽,避免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在石漠化程度严重的区域,应当根据区域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草种播种,帮助石漠化严重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同时,畜牧业放牧需要有节制,放牧期间需要保障草地的再生时间。另外,可以加大棚圈建设以及饲料机械的投入力度,帮助当地居民合理饲养牲畜,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驾发展。

3.3 合理开发水土资源

水土资源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遏制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岩溶地区虽然降水较为充沛,但是表面土地荒漠化严重,没有办法蓄水,正如会泽县治理中所表现的那样,可以建设蓄水池,水窖等,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治理坡耕地的水土资源,加大坡改梯的力度以及小型水利工程与相应配套设施,为农作物的生产提供水资源保障。

3.4 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在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地方还在采用薪柴的方式维持日常生活,然而,石漠化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下,难以负担人们日常薪柴的使用。政府部门应当推广使用沼气或者节柴灶以及普及天然气的使用代替原本的薪柴,减少人们因为日常生活需要砍伐薪柴对植被造成的破坏。还可以建立“养殖-沼气-种植”的农村能源循环模式,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3.5 落实石漠化治理责任

建立健全的政府领导石漠化治理责任制度,落实相应的治理目标,严格制定奖惩制度,强调区域之间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保障岩溶地区石漠化旱地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普法教育,对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给予一定的惩罚,增强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石漠化治理之中,引导企业、个人资金投入到石漠化之力建设之中。

3.6 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发展经济

岩溶地区并非一无是处,石林的发展足以说明,只要相关部门加以建设与引导就能做到“变废为宝”。岩溶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特点,打造特色化的景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在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例如可以发展岩溶地貌景区、岩溶地区特色果蔬产业等。

3.7 建立健全的石漠化监测体系

在石漠化地区应当建立起相应的检测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未能实施治理措施的区域应当监控是否有石漠化恶化的趋势,避免该区域当地居民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帮助自然生态的恢复。二是在已经实施治理措施的区域应当监控是否存在破坏,例如封山育林的地区林苗成长情况等。对于以上监测应当配备相应的石漠化治理工程效果监测评价体系,有效掌握石漠化治理的具体进度与情况。

3.8 推动扶贫工作

在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作中,各种项目的建设还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从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例如会泽县在2018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中,建设了人造林、生态林以及排灌渠,这一系列工程在建造过程中也可以选用当地的居民参与建设,后期工程的维护保养工作也可以交由当地民众来管理,实现环境治理工作与经济效益提升的发展目标。

4.结语

总而言之,岩溶地区石漠化主要是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干扰所形成的,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并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势在必行。只要有关部门以及区域群众,携手共进上下一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便能够逐步改善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现象,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猜你喜欢
会泽县石漠化岩溶
覆盖型岩溶注浆路基施工技术
石漠化信息提取与时空演变分析
——以贵州威宁县为例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开阳县三口河水库(岩溶地区)溶洞处理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会泽县黑颈鹤保护取得的成效与潜在威胁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某隧道岩溶段注浆加固技术研究
会泽县中学健美操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